武夷君
武夷君,又稱武夷王、武夷顯道真君,是中國福建武夷山的山神、鄉土神,武夷山因此神而得名,古時福建人入武夷山之前多半會先向武夷君祭禱。
武夷君 | |||||||||||||||||||||
汉语名称 | |||||||||||||||||||||
---|---|---|---|---|---|---|---|---|---|---|---|---|---|---|---|---|---|---|---|---|---|
繁体字 | |||||||||||||||||||||
简化字 | |||||||||||||||||||||
| |||||||||||||||||||||
越南语名称 | |||||||||||||||||||||
國語字 |
道教 |
---|
![]() |
神仙
|
道教主題 |
武夷君也作為中国民间信仰中陰間土地所有權的持有之神,陸鴻漸《武夷山記》:「武夷君,地官也。」古時凡建造陰宅或陽宅,都會向武夷君祈禱,焚燒紙錢,刻劃一磚作契約,埋在屋角,世稱「磚契」,與臺灣民間信仰中的地基主有關。
簡介
《地基神祇研究》認為,武夷君是武夷山地方的居民對盤古的尊稱,並視為本地的境主神、山神,有時稱為「盤古武夷大王」。當地居民認為盤古開天闢地,故所有土地皆是盤古所擁有,自然包括武夷山,所有陰間土地也屬於盤古。
南宋理學家朱熹《武夷图序》:“武夷之名著自汉世,祀以干鱼,不知果何神也。今建宁府崇安县南二十余里,有山名武夷,相传即神所宅。”朱熹引用《史記》記載,汉武帝曾以乾魚祭祀武夷君。朱熹認為武夷君應該也是一個隱士,“盖亦避世之士,生为众所臣服,没而传以为仙也”。
當地傳說,武夷君原先是閩越的一位在地貴族,為了離開政治鬥爭的紛擾,率領軍民以武克夷,來到武夷山開拓,為民所重,人稱為「武夷王」。後用心修道,頗顯靈蹟,物化之後,民人緬懷而祀香火。此說與朱熹說法大致相同。
《武夷山志》說法,彭祖長子彭武、次子彭夷到武夷山開墾,兩人打敗妖怪、招安當地的夷人,於是不分華、番都順服他們,兩人治理該地井井有條。彭武、彭夷歿後,民眾合建一祠曰「武夷祠」,祭祀彭武、彭夷,二人被合稱為「武夷二真君」,簡稱「武夷君」。
封號
參考
- 周政賢,〈臺灣民俗文物「磚契」解讀〉,《臺灣文化研究所學報》,2005-01,第二期,頁141-167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