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公宗

聖公宗英語:),原作盎格魯宗[1](,或譯安立甘宗[2]),是基督新教的一個宗派,源自英國英格蘭)的英格蘭國教會愛爾蘭教會及其於世界各地衍伸出來的教會之總稱。2011年時,全球聖公宗基督徒超過8500萬人。

系列条目
普世聖公宗

坎特伯雷座堂
组织

坎特伯雷大主教
贾斯汀·韦尔比
普世聖公宗主教長會議
蘭柏會議
普世圣公宗咨议会
主教教區
主教制

背景及历史

基督教 · 基督教教會
耶稣 · 基督 · 圣保罗
聖公宗历史
聖公宗高派
牛津运动
使徒繼承
聖職 · 大公会议
坎特伯里的圣奥思定 · 比德
中世纪座堂建築
亨利八世 · 英格兰宗教改革
托马斯·克兰麦
廢除修道院
英国国教会
爱德华六世 · 伊丽莎白一世
馬修·赫頓 · 理查·胡克
詹姆斯一世 ·钦定版圣经
查理一世 · 威廉·勞德
非效忠者分裂
女性神职人员
同性恋  · 溫莎報告

神学

三位一體聖父聖子聖靈
基督教神學
教义 ·三十九教条
卡洛林神學家
芝加哥兰柏四纲领
聖禮 · 玛利亚 · 圣公会圣人

礼仪和崇拜

公祷书
早/晚禱崇拜
圣餐礼 · 教会年历
正典
说教书
聖公會派別
高派教会 · 低派教会
广派教会

圣公宗主题

合一運動 · 修道
祈祷 · 音乐 · 艺术

聖公宗主題頁

「盎格魯宗」()此一音譯詞,意譯是盎格魯式教會,形容制度、教會、禮儀傳統和神學思想,起源於英國宗教改革亨利八世領導的新教教派英格蘭國教——英格蘭教會,創立於16世紀,逐漸成為普世聖公宗。這個詞語亦可形容其他採用聖公宗的其他教會,他們因為與坎特伯里大主教共融而成為普世聖公宗的一員。因一切教義、體制與舊教相差不大,因此聖公宗又被稱為「新教中的舊教[3]

所謂普世聖公宗團契,是神使徒所傳的教會的一部分,是與坎特伯里大主教共融的成員教會構成的一个教會,是既大公又經過改革的教會。由於盎格魯宗()一詞與盎格鲁人一詞詞型較為相近,有時會被誤認為是民族名稱而非宗派名稱,因此在美國蘇格蘭等強調聖公會非英格蘭人特性的地區,改以「聖公會」()自稱,用「」稱呼其成員。「」意思為主教制的。普世華人、台灣、韓國及日本基督徒都使用「聖公會」為公用名稱。

托馬斯·克蘭麥理查德·霍克休·拉蒂默等是聖公宗的代表人物,一如其他教派的路德克爾文諾克斯慈運理衛斯理等神學家。

名稱解釋

“安立甘”就是英文“Anglican”(英格兰的)的音译。普世华人基督徒使用“圣公会”为公用名称。但由于英文中Anglican一词与Angles一词词型较为相近,有时会被误认为是民族名称而非宗派名称,因此在美国及苏格兰等的强调圣公会非英格兰民族特性的地区,使用名称“The Episcopal Church”称呼教会,用Episcopalian称呼聖公宗信徒。“Episcopal”意思为主教制的。1842年来华。早期名为“安立甘会”,1912年4月26日在上海改名为“中华圣公会”。

歷史

由英國輸出

十七世紀時英国聖公會開始在美國澳洲加拿大紐西蘭南非等地創立教會。從十八世紀起,由一批聖公宗傳教士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建立聖公宗教會。英國聖公會派遣史丹頓牧師到香港成立聖公會,為聖公宗在華播教之始。

普世聖公宗團契

獨立自主的成员教会有完全的权限管辖本教会内部事务,不受英格兰教会或者其他外国成员教会的干涉,並通过和坎特伯里大主教的共融成为普世聖公宗教會的一部分。

按立聖品的制度

聖公宗具有完整的使徒遺傳,特别在按立神職人員的續承上。聖公會實行三品聖職主教(會督)、祭司(會長)和執事(會吏)。此制度是五个聖礼之一──聖秩聖礼

教会纲领和禮文書

信仰及神學

經過圣公会與罗马天主教的分裂,聖公宗在神學,崇拜礼仪等方面有些輕微改變。16世纪改革初期陆续推出了一些信纲,如《三十九条信纲》,但是因为圣公会受到英國法系的影响,並不使用成条文的信纲作为依据,因此这些信纲很快就不被使用,而是通过统一的公禱書规范教会的活动和组织,进而作为评判信仰的基本原则。

三重法碼

  • 聖經、傳統、理性[4]作為聖公會的其中一個的信仰根基。

圣公会聖事和圣礼

信條

兰柏会议

兰柏会议是全球普世圣公宗主教的一个定期会议。出席的主教需要得到邀请才可出席。

兰柏会议始于1867年。150年以来,在重大议题上,例如同性恋和按立女主教等,它主导着圣公宗思想。

普世聖公宗成员教会

参考文献

引用

  1. . xw.qq.com. [2020-10-09].
  2. . www.pcchong.net. [2020-10-09].
  3. 中時新聞網. . 中時新聞網. [2020-10-09] (中文(台灣)‎).
  4. 范晉豪牧師普世聖公會人(20) 呼爾克(一):三重法碼 存檔,存档日期2011-07-22. - 《教聲》第1740期 2009年7月12日 第四版

来源

网页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