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廳
臺北廳( Taihoku chō)為台灣日治時期的一個行政區劃,初設於1901年(明治34年)11月「廢縣置廳」之際。當時將台北縣廢除,並將所屬十個辦務署重新分割為基隆、台北、深坑、桃園、新竹五個廳;其中台北廳轄有原台北、滬尾兩辦務署之地。
臺北廳 たいほくちょう | ||||
![]() | ||||
| ||||
![]() 臺北位置 | ||||
首府 | 臺北城內 | |||
歷史 | ||||
- 成立 | 1901年 | |||
- 廢除 | 1920年 | |||
人口 | ||||
- 1915估計 | 511,861 | |||
行政分區 | 廳直轄、11支廳 | |||
現隸屬於 | ![]() |
台灣語言寫法及拼音 | |
---|---|
漢字 | 臺北廳 |
白話字 | |
台羅 | |
日文假名 | -{たいほくちょう Taihoku chō}- |

1909年,合併台北廳、基隆廳(轄原基隆、水返腳、頂雙溪等辦務署)和深坑廳(轄原景尾辦務署)的一部分為台北廳。1920年(大正9年)9月,台北廳廢廳,並與宜蘭廳及桃園廳的三角湧合併為台北州。
沿革
1901年-1909年(二十廳時期)
1901年11月,臺灣地方官制改正,廢除縣與辨務署,由三級制改為兩級制,改設廳與支廳。台北縣分為台北廳、基隆廳、深坑廳、桃園廳和新竹廳等5廳,臺北廳下設有錫口、枋橋、新庄、士林、滬尾、小基隆等6支廳。此時範圍東自竹仔山系、七星山系,西、北至海,南至南崁溪、大嵙崁溪及附近山系。

1909年-1920年(十二廳時期)
1909年10月,台灣的行政區劃由二十廳整併為十二廳,基隆廳與深坑(坪林尾支廳除外)併入臺北廳,至此臺北廳下轄13個支廳。1912年9月,滬尾支廳改稱淡水支廳。1915年2月27日,小雞籠支廳併入淡水支廳,瑞芳支廳併入基隆支廳。次時臺北廳下設錫口、枋橋、新庄、士林、滬尾(1912年9月改稱淡水)、小基隆(1915年2月廢止,併入淡水)、金包里、水返腳、基隆、瑞芳(1915年2月廢止,併入基隆)、頂雙溪、深坑、新店等支廳。

臺北縣 | 1896年6月 | 1897年6月 | 1898年6月 | 1899年7月 | 1900年9月 | 基隆廳 | 1901年11月 | 臺北廳 | 1909年10月 | 1915年12月 | 臺北州 | 1920年10月 |
---|---|---|---|---|---|---|---|---|---|---|---|---|
基隆支廳 | 頂双溪辨務署 | 頂双溪辨務署 | 基隆辨務署 | 基隆辨務署 | 頂双溪支廳 | 頂双溪支廳 | 頂双溪支廳 | 基隆郡 | ||||
景尾辨務署 | 景尾辨務署 | |||||||||||
金包里辨務署 | 金包里辨務署 | 金包里支廳 | 金包里支廳 | 金包里支廳 | 基隆郡 | |||||||
基隆辨務數 | 基隆辨務署 | 直轄 | 基隆支廳 | 基隆支廳 | 基隆郡 | |||||||
瑞芳支廳 | 瑞芳支廳 | |||||||||||
水返腳辨務署 | 水返腳辨務署 | 水返腳辨務署 | ||||||||||
直轄 | 水返腳支廳 | 水返腳支廳 | 水返腳支廳 | 基隆郡 | ||||||||
士林辨務署 | 台北辨務署 | 台北辨務署 | 台北辨務署 | 臺北廳 | 士林支廳 | 士林支廳 | 士林支廳 | 新莊郡
七星郡 台北市 | ||||
錫口支廳 | 錫口支廳 | 錫口支廳 | 七星郡 | |||||||||
水返腳辨務署 | ||||||||||||
台北辨務署 | 直轄 | 直轄 | 直轄 | 台北市 | ||||||||
三角湧辨務所 | ||||||||||||
枋橋支廳 | 枋橋支廳 | 枋橋支廳 | 海山郡 | |||||||||
新庄支廳 | 新庄支廳 | 新庄支廳 | 新莊郡 | |||||||||
淡水支廳 | 滬尾辨務署 | 滬尾辨務署 | 滬尾辨務署 | 滬尾辨務署 | ||||||||
滬尾支廳 | 滬尾支廳 | 淡水支廳 | 新莊郡 | |||||||||
樹林口辨務署 | 小基隆支廳 | 小基隆支廳 | ||||||||||
直轄 | 景尾辨務署 | 景尾辨務署 | 景尾辨務署 | 景尾辨務署 | 深坑廳 | 新店支廳 | 新店支廳 | 新店支廳 | 文山郡 | |||
直轄 | 深坑支廳 | 深坑支廳 |
地理
台北廳位居於台灣最北部,東經21度14分40秒至122度6分15秒,北緯24度40分21秒至25度37分53秒,管轄台灣本土的一部分及7個屬島。東南以高山與宜蘭廳為界,西南連接桃園廳,東北及西北面臨中國海(東海),島嶼皆在東北方海域。
極東位於棉花嶼,為東經122度6分12秒;極西位於八里坌堡坑仔口庄,為東經121度14分40秒;極南位於蕃地塔曼山頂,為北緯24度40分21秒;極北位於彭佳嶼,為北緯25度37分53秒[2]。
全廳面積136方里強,占全台灣土地面積的十七分之一弱,在總督府轄下的12個廳中名列第10;若只算行政區域而不計蕃地,則面積110方里強,約占全島行政區域面積的十一分之一,排名第6[3]。
- 1901年臺北廳位置,北側藍色地區
- 1909年臺北廳位置,北側藍色地區
行政區劃

直轄
錫口支廳
枋橋支廳
支廳
士林支廳
淡水支廳
(1912年9月從滬尾支廳更名而來)
- 淡水區長役場(1912年9月從滬尾區更名而來)
- 水梘頭區長役場
- 興化店區長役場
- 小八里坌區長役場
- 大南灣區長役場
- 北新庄仔區長役場
- 小基隆區長役場
- 老梅區長役場
金包里支廳
水返腳支廳
基隆支廳
頂雙溪支廳
深坑支廳
人口
堡里 | 日本人 | 台灣人 | ||
---|---|---|---|---|
男 | 女 | 男 | 女 | |
大加蚋堡 | 20,535 | 17,762 | 57,013 | 56,043 |
擺接堡 | 127 | 94 | 22,719 | 21,408 |
興直堡 | 57 | 48 | 11,850 | 11,271 |
八里坌堡 | 38 | 18 | 17,008 | 15,041 |
芝蘭一堡 | 152 | 115 | 16,286 | 14,535 |
芝蘭二堡 | 179 | 192 | 10,776 | 9,816 |
芝蘭三堡 | 573 | 514 | 17,496 | 15,685 |
金包里堡 | 59 | 53 | 10,630 | 8,784 |
石碇堡 | 261 | 159 | 19,671 | 17,371 |
基隆堡 | 5,473 | 4,748 | 20,092 | 17,847 |
三貂堡 | 172 | 119 | 13,827 | 11,586 |
文山堡 | 187 | 159 | 21,599 | 19,528 |
彭佳嶼 | 5 | 7 | 4 | 0 |
蕃地 | 60 | 37 | 664 | 409 |
水面 | 603 | 2 | 387 | 0 |
總計 | 28,481 | 24,027 | 240,029 | 219,324 |
教育
在初等普通教育方面,1916年(大正五年)台北廳官方所設專供日本人就讀之小學校共20所,教員183人,學童合計5,740人;而專供台灣人就學之公學校共49所,教員328人,學童合計13,883人。除此之外,尚有淡水女子學校預科及基隆夜間學校2所私立學校[6]。
在高等普通教育方面,官立的有總督府直轄的台北中學校、台北女學校及國語學校國語部等3所;私立的則有台北中學會、成淵學校本科、淡水中學校及淡水女學校高等科等4所。師範教育機構則有國語學校師範部及國語學校附屬女學校2所[7]。
參考文獻
- 臺北廳. . 1920.
- 胡清正等譯,《台北廳誌》,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7月,第13頁
- 胡清正等譯,《台北廳誌》,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7月,第15頁
- 胡清正等譯,《台北廳誌》,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7月,第55-58頁
- 胡清正等譯,《台北廳誌》,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7月,第70-71頁
- 胡清正等譯,《台北廳誌》,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7月,第111-113頁
- 胡清正等譯,《台北廳誌》,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7月,第115-122頁
参见
- 台灣日治時期行政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