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孔子廟

南孔子廟臺灣第一座孔廟,位於臺南市中西區(原為承天府寧南坊),建於明鄭永曆十九年(西元1665年),為臺灣最早的文廟。清領初期是全臺童生唯一入學之所,因此稱「全臺首學」。

臺南孔子廟
中華民國臺灣)文化資產
臺南孔廟大門,上懸「全臺首學」門匾
臺南孔子廟

舊稱先師聖廟、臺灣府學
其他名稱全臺首學
登錄等級寺廟
登錄類別國定古蹟
登錄公告日期民國72年(1983年)12月28日
位置 中華民國臺南市中西區南門路2號
座標22°59′26″N 120°12′15″E
建成年代 明鄭永曆十九年(1665年)
開放時間每日8時30分-17時30分(除夕公休)
材質木構架建築
參觀費用25元
使用者財團法人臺南市孔廟文化基金會
所有權者臺南市文廟管理委員會
官方網站孔廟文化園區介紹網頁
詳細登錄資料

臺南孔廟於民國七十二年(1983年)12月28日公告為祠廟類國家一級古蹟[1],1997年《文資法》修法後現為國定古蹟

沿革

蔣元樞所增建的泮宮石坊
日治初期臺南孔廟作為教育臺灣人之公學校(小學程度)
張燦鍙的作品「子曰」石碑
臺灣府學全圖碑

明鄭創建

臺南孔子廟的由來可追溯到明永曆十九年(1665年)[2]:2[3]:13[4]:27。當時由陳永華以「十年成長,十年教養,十年成聚」的復國計畫[註 1],建議鄭經盡速建立聖廟、學校以延攬人才[3]:13。鄭經採納此建議後,命令陳永華擇地動工,而陳永華便選在承天府桂仔埔(鬼仔埔)[註 2]建立「先師聖廟」[3]:14[4]:27。據《臺灣外記》的說法,工程於永曆廿年正月(約1666年2月)完工,並在先師聖廟旁設有明倫堂[2]:2[3]:13[4]:27

明鄭時期的科舉制度由上而下可分為院試府試以及州試三級考試。男童滿八歲入社學接受初等的教育。陸續通過州試、府試以及院試者,則取得廩膳生的資格,並可進入太學接受高等經史教育。每月授課、考試一次,並依照成績優劣發放廩膳(零用金)。每三年舉行大試,選拔優秀的監生填補六官都事的職缺。[5]

國子監的官職分為「禮官」、「學院」以及「國子監助教」,後二者分別由陳永華以及葉亨擔任。其中,禮官為主辦全國教育的行政機關;學院為掌握教學與考選的主事官。一掃中國明朝末年的八股取士,實行真正的取才,使得立國不久的臺灣也能培養出有真才實學的學者;如中國清朝初年全國性的進士陳夢球以及舉人蘇峨皆為所培育出的人才。[6]

清治時期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分巡臺廈道周昌和臺灣知府蔣毓英主持改建孔廟為臺灣府學,並改稱「先師廟」,俗稱「文廟」,此時孔廟除先師廟外,東西設有兩廡、北邊有啟聖祠,南邊有櫺星門,之後又增建了泮池與衙齋[2]:2。之後在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時,巡道王之麟整修廟宇,並在大成殿東邊新建明倫堂與堂後的龍亭庫[2]:3。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時臺廈道陳璸上任時又再次整修,範圍包括大成殿、啟聖祠,欞星門左右改置文昌閣、土地祠,外設禮門、義路、大成坊及半月形牆垣,奠基了孔廟大致的格局[2]:3[1]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時,巡道梁文煊將大成殿的格局改為重簷歇山式,隔年陳文達編纂的《臺灣縣志》附有文廟圖,記載了當時孔廟的設施[2]:3

雍正元年(1723年)二月,因詔封孔子五代,啟聖祠改為崇聖祠,之後孔廟又經過幾次修繕[2]:3。到了乾隆十四年(1749年),在巡臺御史楊開鼎的倡議下,於該年十月重建孔廟,於乾隆十六年(1751年)三月完工,而此次工程中大成殿與兩廡的規模倍前,格局被記載在隔年王必昌編纂的《重修臺灣縣志》所附之府學宮圖中[2]:4。然後到了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知府蔣元樞又加以整建,主要是在東大成坊外增建了泮宮坊,大成殿西邊增設了府學署,為臺南孔廟規模最大的時期,其格局載於《重建臺郡各建築圖說》之重建臺灣府學圖與現存於明倫堂裡的臺灣府學全圖碑上[2]:4。然而後來孔廟卻因為嘉慶與同治年間的地震等因素而逐漸毀損[2]:5

日治時期

進入日治時期後,臺灣總督府於明治三十一年(1898年)發布「公學校令」和「公學校規則」,在臺南孔廟設立「臺南公學校」提供臺灣人小學程度日文教育,明治三十七年(1904年)更名為「臺南第一公學校」[7]。之後到了大正五年(1916年)孔廟計畫整修,所以學校於隔年遷於南大附小樹林街現址[7],至於孔廟整修工程則於大正六年(1917年)7月動工,隔年3月整修完畢[2]:5,當時臺南廳長枝德二撰文立碑,採漢文說明整修始末,碑身位於今孔廟東南側。此次工程主要是將建築物解體重建,山田孝使的《臺南聖廟考》一書載有施工前後的孔廟平面圖,其差異主要是在不再復建明倫堂兩廊與後方的文昌祠[2]:5,朱子祠、櫺星門以及禮門義路的圍牆也未重建,形成孔廟今天的格局[2]:6

二次大戰期間,孔廟因位於市中心而多少受到戰火影響,戰後的臺南市政府集資分批整修,於民國四十二年(1953年)完工,之後在民國六十六、六十八年(1977、1979年)又分別重建大成殿與文昌閣[2]:6。民國七十二年列為一級古蹟後,孔廟在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5月至七十八年(1989年)7月再次大修[2]:6

民國時期

民國七十二年(1983年)12月28日,中華民國內政部公告第一批15座一級古蹟名單,臺南孔子廟名列其中。

民國八十六年(1997年)5月,《文化資產保存法》修法後不再區分為一至三級古蹟,而採用國定、直轄市定、縣市定三級。臺南孔子廟改為國定古蹟

民國八十六年(1997年)左右,中華民國行政院文建會(今文化部)委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規畫一個以孔廟為中心的文化園區,當時規畫範圍除孔廟以外還有周圍即將遷走的附近市府機關建築等古蹟、歷史建築[8]。而目前的孔廟文化園區則是孔廟沿南門路以南兩側,包括武德殿永華宮德化堂延平郡王祠、鄭成功文物館、大南門碑林臺南放送局等景點[9]

建築

臺南孔子廟,前方為南門路。
孔廟內部
大成殿
大成殿與樂器庫及西廡屋頂
明倫堂內
文昌閣

臺南孔廟占地9007平方公尺、建物面積2169.9平方公尺[10]。臺南孔廟的格局為標準的「左學右廟,前殿後閣」的三合院,有三進兩廂,也是全臺唯一有泮宮石坊的文廟。右廟的第一進為大成門,清朝時左右設有名宦祠與鄉賢祠,第二進是大成殿,供奉孔子牌位。第三進是崇聖祠。左學為明倫堂和文昌閣,堂前原有兩廊,分列六藝齋、後建教官廨舍及齋廚,東邊建朱子祠,朱子祠在日治時期毀壞。台南孔廟櫺星門遺構於2013年時,因大成門前一棵百歲榕樹病枯倒塌而意外重見天日。

大成坊

大成坊有東、西兩座,外貌幾乎一致,下方是雙十字型承重牆,牆頂用燕尾收頭,再以木構造支撐懸山式燕尾屋頂。東大成坊是臺南孔廟的主入口,始建於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2]:12,外側掛有「全臺首學」的金字橫匾,原件可能是日治時期大正六年(1917年)整修時所書,現懸者為複製品。此外在東大成坊外北側立有一塊下馬碑,以滿文並刻「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十二字,可能為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所立[2]:13。西大成坊則建於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2]:12,在戰後因緊鄰忠義國小而一直封閉,直到2003年底忠義國小整修拆除友愛樓,而後鋪設景觀步道後才在2004年時重新開啟。[11]

泮池與泮宮坊

在大成坊之間的步道以南有一半圓形泮池,泮池以北原設有櫺星門,現已不存。泮池周圍有著石欄杆,而在泮池北邊與庭園相連的磚牆上嵌有「思樂泮水」碑,在日治時期曾被拿去當作防空洞的材料,防空洞拆除後才於民國五十四年(1965年)重新鑲在牆上[2]:11

泮宮坊原位在東大成坊外,立於乾隆十四年(1749年),為石造四柱三間,石柱前後各有四隻石獅,是在開闢今南門路時東移至現址[2]:11

禮門與義路

禮門與義路位於大成坊之間,大成門前的步道上,步道東側為禮門,西側為義路,屋頂為硬山式燕尾,屋脊上有一對鴟尾,牆上有小花格窗[2]:14。始建於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過去周圍連有圍牆,自大成坊進入孔廟後得經由「禮門」及「義路」才能進入大成門及及大成殿,今貌則為民國七十五年(1986年)左右修建的結果[2]:14

大成殿

大成殿位於大成門之內,為孔廟建築群中層級最高的建築。建立於臺基之上,由十二根柱子與三面承重牆支撐,而除了點金柱與南面中央兩根外,其餘的柱子都是附壁柱。屋頂為重簷歇山頂,正脊中央有九層寶塔,兩側有及雙龍及藏經筒。殿前有祭孔時跳佾舞的露臺,臺前為御路(螭陛),臺基角落有排水用之「螭首」。殿內中央供奉孔子之神龕,兩側供奉四配(顏子子思曾子孟子)及十二哲(閔子鶱冉雍端木賜仲由卜商有若冉伯牛宰我冉有言偃朱熹),上方則懸有清代以來自康熙至光緒皇帝與中華民國自至現任總統所賜的牌匾[2]:35。皇帝賜匾有康熙帝御筆之寶「萬世師表」、雍正帝御筆之寶「生民未有」、乾隆帝御筆之寶「與天地參」、嘉慶帝御筆之寶「聖集大成」、道光帝御筆之寶「聖協時中」、咸豐帝御筆之寶「德齊幬載」、同治帝御筆之寶「聖神天縱」及光緒帝御筆之寶「斯文在茲」等匾,總統贈匾有蔣中正「有教無類」、嚴家淦「萬世師表」、蔣經國「道貫古今」、李登輝「德配天地」、陳水扁「中和位育」、馬英九「聖德化育」及蔡英文「德侔道昌」等匾。其中道光御匾在2019年的修復工作中,發現其後另有一匾「天衡保軸」[註 3][12]

大成殿所在之合院兩側為東西廡,面寬五開間,室內空間為一長廊型態,其中東廡奉祀41位先賢39位先儒,西廡奉祀40位先賢38位先儒[2]:36。禮器庫與樂器庫分別位在東、西廡北側,是收藏禮樂器之處。清康熙時,禮樂器收藏在西廡下,乾隆時則與典籍分藏在崇聖祠兩側,之後因禮樂器增加才又分放在東西廡北邊廂房內,亦為面寬五開間的長廊型空間[2]:40、41

崇聖祠

崇聖祠為大成殿北側之祠堂,面寬三開間,是由18根柱子支撐的敞廳,屋頂為硬山式燕尾[2]:42。祠內中央神龕供奉孔子五代祖先,東側則是東配先賢與東從先儒神龕,西側則是西配先賢與西從先儒神龕[2]:43

而在崇聖祠建築東邊是以成書院,西邊為典籍庫,均面寬三開間。兩者在乾隆十四年(1749年)前為名宦祠與鄉賢祠,之後改為存放禮樂器與典籍處,禮器庫樂器庫設於今址後,兩處均為典籍庫[2]:44,日治時期設公學校後,典籍庫改為東西書庫,之後才又改為以成書院與典籍庫[2]:44

以成書院是臺南孔廟的樂局,為釋奠禮時負責奏樂的組織。據說在孔廟創立時即設有樂局,而在道光十五年(1835年)時,巡臺兵備道間提督學政劉鴻翔曾感禮樂器破損,要樂局董事吳尚新與劉衣紹增補樂器並從唐山聘請樂師[2]:45。今名則是在光緒十七年(1891年)由陳鴻鏘成立,取古樂八音齊鳴,以集大成之意[2]:45。初由許南英為社長,趙雲石為副社長,日治時期曾一度改稱以成社[2]:45

入德之門

入德之門位於名宦祠及鄉賢祠東邊,面寬五開間(由中央三開間之主體及兩邊側室所組成),中央門額題「入德之門」,東題「聖域」,西題「賢關」,屋頂為硬山頂[2]:48ˋ49,門內是「明倫堂」及文昌閣

明倫堂與文昌閣

明倫堂為儒學的講堂,是由前方抱軒與後方本體組成的建築。前方抱軒為四根柱子支撐木構架,上承歇山屋頂,後方本體面寬三開間,採格扇門,屋頂為硬山頂,簷廊設有拱門。

文昌閣位在明倫堂後方、孔廟的東北角,樓高三層,一樓為方形,二樓圓形,供奉文昌帝君,三樓八角形,供奉魁星,因而此樓又稱魁星樓[2]:54。文昌閣在2004年時因結構損壞而封閉,經修復後才於2009年9月28日重新開放[13]


老樹

思樂泮水碑與枯死的老榕樹

民國九十六年(2007年)有一棵位於三川殿前的大榕樹被發現罹患褐根病[14],雖進行了醫治措施,但在民國九十九年(2010年)4月10日時卻被人惡意破壞,拆掉引導氣根到地面的竹片與氣根[15]。同年5月18日文化界舉行為老樹祈福的活動,而成大歷史系教授林瑞明(詩人林梵)當天和忠義國小的學生一起在臺南市政府舉辦的「老樹千百歲‧台灣好蔭象」茶會祈福活動上朗誦他為老樹所寫的詩〈老樹之歌〉,不斷祈求「老樹、老樹,不要死」[16]。但在民國一百年(2011年)的3月7日被判定死亡[14],同年4月砍去枝條以防掉落砸傷遊客[17]。在2013年8月21日移除老樹工程時,壓垮古蹟磚牆。

參見

註釋

  1. 出自《臺灣外記》:華見諸凡頗定,啟經曰:「開闢業已就緒,屯墾略有成法,當速建聖廟、立學校。」經曰:「荒服新創,不但地力侷促,而且人民稀少,姑暫待之將來。」永華曰:「非此之謂也,昔成湯以百里而王、文王以七十里而興,豈關地方廣闊?實在國君好賢,能求人材以相佐理耳。今臺灣沃野數千里,遠濱海外,且其俗醇;使國君能舉賢以助理,則十年生長、十年教養、十年成聚,三十年真可與中原相甲乙。何愁侷促稀少哉?今既足食,則當教之。使逸居無教,何異禽獸?須擇地建立聖廟、設學校,以收人材。庶國有廣士,邦本自固;而世運日昌矣。」
  2. 一說此地舊名「埤仔埔」,原是楊姓菜圃,內有一墳墓[4]:27劉國軒擇地與之交換,該處穴名「金盤搖珠」[4]:27
  3. 「天衡保軸」匾額的落款是嘉慶年間,福建臺澎等處兵備道兼提督學政糜奇瑜敬獻[12]。舊匾是用陰刻方式製成,要再利用舊版時,匠師先用灰填補凹陷處,再將文字黏上去[12]。負責檢測的一貫道天皇學院助理教授林仁政表示,為何當時要用舊匾再製成御匾,以及是否可能是朝廷特意指示(道光皇帝相當節儉),則還需要加以研究[12]

參考來源

  1. . 行政院文化部文化資產管理局. [2011-07-31] (中文(台灣)‎).
  2. 傅朝卿、廖麗君. . 台灣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社. 2000-09. ISBN 978-986-00-9689-7.
  3. 騰邑文化編輯部. . 零極限文化. 2013-03. ISBN 978-986-89318-0-0.
  4. 高凱俊. .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5-08. ISBN 978-986-04-5438-3.
  5. 臺灣通史》,卷11,〈教育志〉。
  6. 《台灣教育400年》,39頁
  7. 台南大學附小——校史 Archive.is存檔,存档日期2012-07-17
  8. 施美惠. . 聯合報·18版. 1997-04-24.
  9. 臺南市政府文化觀光處
  10. 民政-孔廟管理概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內政統計年報
  11. 林偉民. . 聯合報·B1. 2004-03-10.
  12. 劉婉君. . 《自由時報》. 2019-06-24.
  13. 修瑞瑩. . 聯合報·B2. 2009-09-28.
  14. 修瑞瑩. . 聯合影音網. 2011-03-07 [2011-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3) (中文(台灣)‎).
  15. 修瑞瑩、鄭惠仁. . 聯合報·B1. 2010-04-13.
  16. 林宜樟. . 聯合報·B1. 2010-05-19.
  17. 莊宗勳、吳政修. . 聯合報·B1. 2011-04-23.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臺南孔子廟
維基導遊上的相關旅行指南:臺南孔子廟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