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回

轮回梵語转写:),是一种思想理論,認為生命會以不同的面貌和形式,不斷經歷生死。在東方有例如印度教佛教道教承認這種思想,在歐洲有希臘的輪迴哲學,例如畢達哥拉斯柏拉圖等,和德魯伊教;作为一种宗教体验,则被认为是世界的另一种真实(感官所認識世界的延伸)。

各思想系統的解釋

印度教

輪迴起於《梵書》時代,成熟於《奧義書》,是流轉之意。奥義書指出,轮回包摄三道,即天道、祖道、兽道。輪迴是婆罗门教主要教义之一,佛教再將三道扩展为六道四圣。

佛教

在佛教的主張中,轮回是一个过程,人死去以后,「」会离开人体,经过一些过程后进入另一个刚刚出生的新生命体内,该新生命体可以是人类,也可以是动物。到達涅槃的境界就可擺脫轮回。《法华经·方便品》:“以诸欲因缘,坠堕三恶道,轮迴六趣中,备受诸苦毒。”这一过程中,一個人當下所存在的狀態称为今生,前一个轮回的生命体称为前世,下一个称为来世或来生。

佛教主張,除了已经解脱生死(如小乘阿罗汉)或已经自主生死的圣人(如大乘的圣位菩萨)之外,一切众生都不能不受轮回的限制。佛教所认为的轮回,实际上是上下浮沉的生死流转。轮回的范围共有六大类别,佛教称之为“六道”,而六道则是由“五戒十善”及“十恶五逆”所产生的类别。在每一类别中的福报享尽或罪报受完,便是一期生死的终结,也是另一生死的开始。如此在六道之中,生来死去,死去生来,便是所谓轮回生死。[1]

從佛教術語的角度來看:人會轉世,因為有我執、我愛、煩惱業力,而一般人幾乎不會碰觸到「我執」跟「我愛」这两个较为深层次的區塊;凡人往往是在煩惱與業力上打轉,而這兩者的基礎就是「」,亦即感受。當我們感到開心不適或無感,都會有相應的煩惱出現,煩惱導致業力,最後促成轉世。而「感受」又是由肉体構成、扭曲與放大的。

從佛法角度來看,肉体之所以充斥着烦恼主要是因為它是「煩惱」的產品。佛教认为人此生的肉體,由過去世的煩惱和業力等'原料'所產生;依此往前無限類推。同理,人的煩惱與業力如果沒有得到轉變,它又會再次創造下一次的肉體、充滿更多的麻煩。

这样就形成一种循环:煩惱與業力──肉體──煩惱與業力──肉體⋯⋯這就是佛教所認為的「痛苦」循環[2]

佛學而论,众生从无始以来,因為對世間無常的真相無所了解、或因為對生命的實相不明瞭的無明,而產生種種導致不斷生死的煩惱未能斷盡,便輾轉生死于三界五趣之中,或稱在六道中循环往复,即“六道輪迴”,至少要修成阿羅漢,乃至成,否则无有脱出之期。

从佛教的修行內涵三乘菩提中共通之法,即解脫道智慧與修證道理來看,一世又一世不斷出生以及老死的有情眾生,一旦死去身心,便已不復存在於世間,但其中一定有一個能夠串連三世輪迴的生生滅滅最终达到不滅的真實的法。所以在佛教的輪迴觀中,并不涉及靈魂之說,因為佛教認為一般人所謂的靈魂仍然是有情五蘊身,仍是會有壽命期限的、終究會消亡的、是無常的。佛教學者呂澂將其比喻為用蠟燭的火點燃另一根蠟燭,蠟燭的相續正如前世、今世、來世,而在其中輪迴的祇有火,每根蠟燭上的火有關聯性,但並非是同一團[3]

佛教中表現輪迴運作方式的繪畫稱之為有輪,又可稱為生命之輪、生死輪六道輪迴圖等。

道教

道教的传统教义讲求“长生不老”,自全真道吸收佛教的禪宗思想以来[4],也产生了例如佛教的轮回和转世观念,并对中国民间信仰影响至今。

例如古代善书《文昌帝君阴骘文》,记载了文昌帝君神通过扶乩讲述自己从秦朝宋朝时所轮回转生为何人,有何作为等。在道教还有亡人落道的说法,是用术数的方式推断亡者下一世会落到哪一轮回道。

基督教

馬太福音第17章10至13節:『 門徒問耶穌說,文士們為甚麼說以利亞必須先 來?耶穌回答說,以利亞固然要先來,以復興所有事情。只是我告訴你們, 以利亞已經來了,人卻不認識他,竟任意待他,人子也將要這樣受他們的害。 門徒這才明白耶穌所說的、是指著施洗的約翰。』

古希腊

俄耳甫斯教古希臘教派即擁有輪迴轉世觀。

其他

犹太教基督教诺斯替派伊斯兰教的部分神秘主义教派支持转世说,但对转世的观念没有形成类似于印度宗教的轮回观。

研究紀實

  • 美国医学博士,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史蒂文森(Ian Stevenson)调查了世界各地2500多个声称记得前世的孩子,出版了四卷本研究轮回案例的专著及《轮回与生物学》(《Reincarnation and Biology》)等著作。他研究的结论是:轮回确实存在,人在2-5岁左右能够回忆起前世,在5岁以后就会逐渐忘记;前世身体所受的伤害可能是胎记或先天缺陷的病因,人的喜好、行为特征以及恐惧症等都可能来源于前世。[5]
  • 曾任耶鲁大学精神科主治医师的布莱恩·魏斯(Brian L. Weiss, M.D.)博士所著《前世今生》(英文版书名《Many Lives, Many Masters》[6])、《Same Soul, Many Bodies》[7]、《Through Time Into Healing》[8]等著作,记录了他执业生涯中的大量轮回案例。
  • 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学习”节目(BBC Learning)摄制了关于探索轮回的纪录片《往世》(Previous Lives)[10]

参见

参考资料

  1. 圣严法师,《正信的佛教》:P61,108自在语(第一集),圣严教育基金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 羅卓仁謙. . 羅卓仁謙. 2019-07-08 [2019-07-08] (中文(台灣)‎).
  3. 呂澂. 談壯飛 , 编. . 第二講 部派佛學. 第一節 佛學分派的經過. 如輪回就是當時的一個問題,輪回怎樣從此身過渡到彼身?那先用「如火傳薪」,給與解答。如有兩隻蠟燭,甲燭燃燒將盡傳火給乙燭,乙燭則繼續燃燒。人的輪回從此身過渡到彼身,情同於此。對於輪回的主體就像火一樣,既不能說此火即是前火,也不能說與前火無關,又如業力不失當時也提出了問題,那先即以「如種有果」來回答。種果人種的是種子,而收獲的是果子,如果偷竊樹上的果子算不算犯法呢?能否說偷果非偷種,你種的是種子,我摘的是果子呢?當然不能。業力不失即如由種子終於得果實一樣。
  4. 福井文雅. (PDF). 中日第六次佛教學術會議論文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1996.
  5. Ian, Stevenson. . Praeger. 1997: 2268 pp. ISBN 978-0-275-95282-2.
  6. . 1988. ISBN 978-0671657864 (英语).
  7. . 2005. ISBN 978-0743264341 (英语).
  8. . 1993. ISBN 978-0671867867 (英语).
  9. 探索頻道Discovery Channel中文字幕版纪录片: PAST LIVES
  10. . [2020-03-09] (英语).
  11. 怀化坪阳乡有100多个“再生人” 存檔,存档日期2012-08-17.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