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佛教

小乘梵語转写:)是大乘佛教所劃分的三乘教法中用來貶稱声闻乘獨覺乘的统称,也被用來貶稱所有傳統部派佛教教派,包括現代上座部佛教。因為“小乘”包含貶義,在學者及佛教徒間,長期存有爭議,現代南傳佛教不接受“小乘”的稱呼。1950年召開的世界佛教徒聯誼會達成明確共識,無論在西方或東方對南傳佛教的正确稱呼应当一律使用上座部佛教而非“小乘”[1]

音義

菩提樹,西元前3世紀僧伽蜜多菩提伽耶移植到斯里蘭卡。

中文小乘一词譯自梵語 ,其中 是小、低下意思; 意為乘、車子、舟船,引申為教法、或通往解脫之道;合起來是「小車子」、“小船”,即所谓「只顾自利、而无利他精神」的「小型教法」的意思,此概念相对於“大乘”而存在。這個名詞起源不可考,但是沒有自稱為「小乘」的佛教教團,而是大乘佛教對於其他傳統佛教宗派的貶稱[2]

小乘的“乘”字在現代標準漢語中讀作chéng/ㄔㄥˊ(音同“成”)。依古音亦读作shèng/ㄕㄥˋ(音同“剩”),目前在台湾讀shèng/ㄕㄥˋ。在现代標準汉语中,“乘”是多音字,shèng多用在“史乘”“野乘”等词汇。

歷史

滅度後,出现上座部大众部根本分裂,之后各地进一步形成20多个部派。在公元前一世纪左右,大乘佛教在印度興起,但被貶稱為「小乘」的傳統佛教部派仍继续流传。

漢傳

隨著佛教在公元1世紀開始由印度向東方傳入,被貶稱為小乘佛教的部派和大乘佛教同期傳入中國,中國開始有大量由梵文譯作中文的佛經,當中以安世高譯出大量被貶稱為「小乘」的佛經。漢傳佛教的戒律主要傳承自法藏部,以《四分律》為主流。被貶稱為小乘佛教的部派中對漢傳佛教影響最大的,為說一切有部經量部說一切有部的學說與戒律,在魏晉南北朝期間,佛教在中國的傳播有著重要的影響,其後被貶稱為小乘佛教的部派在中國的地位被大乘佛教所蓋過。

梁朝僧伽婆罗译有《解脱道论》,它的结构和内容与上座部佛教中总结佛教理论与实践的论书《清净道论》相一致,引起了十九世纪以来中外学者的兴趣。唐朝玄奘译有论书《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此论是说一切有部理论全面、系统的总结,只在汉传佛教中保存。

漢傳佛教宗派中,被貶稱為「小乘」的傳承主要有俱舍成實二宗,這兩個宗派在唐初之後就已經衰微,喪失影響力。

藏傳

藏傳佛教中,並沒有被貶稱為「小乘」的部派傳承。但是格魯派很重視俱舍論的研習,列為五部大論之一。藏传佛教中采用被貶稱為小乘的根本说一切有部戒律,最重要的论著是功德光尊者的《戒律根本论》(另译名为《律经》),这部著作同样属于格鲁派重视的五部大论。

在現代,十四世達賴喇嘛倡議使用「基(礎)乘」(英語:)一詞代替“小乘”稱呼南傳佛教。[3]

大乘判教理論

漢傳佛教

隨著判教理論的興起,漢傳大乘佛教認為,釋迦牟尼佛根據弟子的不同根性,因時因地,而給與不同的教法。不同的教派有不同的分法,主要有分成二乘,三乘,五乘等說法。

三乘說

接受释迦牟尼佛陀四聖諦教法的弟子,因為是從佛親聞教法,稱為聲聞乘,修习四圣谛的离苦和解脱之妙法,以成就阿羅漢果為最高目標。最後一世沒有親自遇到佛的教導,但以自己的努力與智慧,思維十二因緣而無師自悟證果的,稱為獨覺乘緣覺乘,成為辟支佛是他們的目標。大乘佛教批評這兩類佛教徒,偏于重視自己的清净解脱和自我完善,缺乏幫助他人解脫离苦而成就圣果之慈悲心,但求小果,故貶稱為小乘。大乘佛教则提倡佛弟子應當以佛陀为榜样,以自利利他成就佛果為目標。發起帮助他人解脱和觉悟的菩提心是成佛的种子,這類佛教徒被稱為菩薩菩薩道是成佛的真正道路,因此大乘又稱為菩薩乘[4]

禪宗則分為三乘,小乘,大乘以及最上乘[5]

密宗则把佛教分為小乘、大乘金剛乘

一佛乘說

雖然判教提出三乘說,但按照天台宗判教的理論,同時也提出佛陀在方等時說法,為了喚起、堅定僧徒對菩提道的嚮往和信心,多貶斥二乘爲“小乘”,讚歎“大乘”,實際上法無定法,小乘是相對於大乘而言,兩者皆是安立的假名,在《妙法蓮華經》中明確指出,其實並無“小乘”與“大乘”的區別,佛法俱是一佛乘

藏傳佛教

寧瑪派把佛教分为九乘,声闻乘、獨覺乘、菩薩乘是共三乘,事續行續瑜伽續是外三乘,最高级是内密三乘

「大乘」、「小乘」諍論

部派佛教時期,部分傳統佛教部派不認可絕大部份大乘佛教的來源傳承[6][7]:「諸天所傳授、從夢中得來、從他方佛聞、從三昧中見佛聞法、自然呈現在心中、[8]得自龍宮、得自南天鐵塔、來自窟外集結」,認為這些經典皆非釋迦牟尼佛所說,這些保守部派判定大乘經典是違背佛教第一次結集》經典「非法說法」,認為「大乘」「小乘」這些說法不是說,反對大乘經典使用「小乘」()一詞貶稱聲聞、緣覺二乘

在大乘佛教內部,也有不同的意見。一部份人相信,小乘的教法只是暂时的,不了义的只能阶段性用以接引初机学佛的人,并不究竟。这派可以《维摩诘所说经》为代表,认为即使犯了五无间罪的众生,只要修行大乘佛法,也能得到解脱。但是修行小乘佛法,永远无法成佛。这一派认为小乘佛教是应该受到谴责的。但是另一部分人相信,小乘与大乘虽然修持方法不同,但同为通往解脱成佛的方法。此派以《妙法莲华经》为代表,它提出“三车喻”,以羊車(声闻乘)、鹿車(缘觉乘)、牛乘(菩薩乘)喻佛說三乘,認為這三乘是佛爲不同根基的學生所說的教法,认为在终极意义上,並無“小乘”與“大乘”的區別,两者的歸向是統一的,即一佛乘[9],雖有階次之分,又彼此含攝,因此不應互相誹謗,要彼此尊重接納,維護佛法的統一。按照大乘天台宗判教的理論,佛陀在方等時說法,為了喚起、堅定僧徒對大乘菩提道的嚮往和信心,多貶斥二乘爲“小乘”,讚歎“大乘”;在般若時,開始拋棄大、小的分別執著;在法華涅槃時,宣佈在究竟上法無定法,小乘大乘皆是安立的假名,佛陀的本懷是一佛乘[10]聖嚴法師認為:小乘佛教可以作為大乘佛教的基础,不应该予以轻视[11]。因為第十四世達賴喇嘛的支持,藏傳佛教信徒通常也避免使用“小乘”作稱呼,改稱為“基乘”(基礎乘)。正如“小乘”爲小学,“大乘”显宗爲中学,金刚乘的弟子還认为“金刚乘”(密宗)爲大学;当入了中学後,则可以理解小学的境界,进而有能力再进入小学帮助小学生学习,但小學是通往中學、大學的基礎,不可或缺。“回小向大”(從“小乘”信仰轉向“大乘”信仰)不是再作为凡夫入轮回,而是“乘愿再来”,所作也是“清淨業”,但菩薩境界無論是多麼不可思議,它的基礎仍然是二乘,也就是佛陀所教導的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三十七道品三無漏學等。雖然因對佛法存在不同的觀點而形成了三股大的宗派,但全球佛教界達成共識,不應該執著於大、小之別,而應維護佛教的統一,遵從佛說三乘俱是一乘的旨意。近年來,隨著南傳、北傳的交流增多,以及藏傳利美運動的興起,佛教派別之間臻於理解與和平相處。

不過,由於“小乘”一詞的歷史使用時間較久等原因,近現代尤其是學術界,仍然有人沿用「小乘」稱呼聲聞乘、緣覺乘佛法,而南傳佛教主要傳承了保守的赤銅鍱部大寺傳統,以聲聞、緣覺教法爲主流,否認大乘佛教提出的“小乘”說法,故大乘佛教地區也常用“小乘佛教”稱呼南傳佛教,這引起了一些東南亞地區佛教徒的不滿[11]。1950年,世界佛教徒聯誼會決定使用“上座部佛教”一詞稱呼南傳佛教,不應再使用“小乘”的稱呼。目前,東亞各國官方已響應決議,不再使用“小乘”稱呼南傳佛教,不過在部分研究文獻和民間當中仍然有人沿用“小乘”一詞,貶義色彩已經大大降低。

葉均在《南傳上座部佛教源流及其主要文獻略講》表示:

達摩難陀長老在《佛教徒信仰的是什麼》表示:

参见

註釋

  1. 世界佛教徒聯誼會,1950年成立大會
  2. 莊崑木譯,平川彰著《印度佛教史》第3章〈初期的大乘佛教〉:「大乘是Mahāyāna(摩訶衍)的譯語,是大車的意思;小乘則是Hīnayāna的譯語,是小車的意思。但Hīna的原意是『已被捨棄的』,也有『卑下』、『劣等』的意思,因此小乘是鄙視的稱呼,是大乘教徒視部派佛教的稱呼,也就是說,並沒有自稱小乘的教團。」
  3. . The Office of His Holiness The Dalai Lama. March 15, 2010 [Sep 23, 2020].
  4. 《妙法蓮華經》:「舍利弗,若有眾生,內有智性,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勤精進,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聲聞乘。......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勤精進,求自然慧,樂獨善寂,深知諸法因緣,是名辟支佛乘。......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愍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菩薩求此乘故,名為摩訶薩。」
  5. 《景德傳燈錄》:「禪有淺深階級,一小乘,一大乘。頓悟自心無漏智,此心卽佛,曰最上乘。」
  6. 般舟三昧經》卷上:其人聞是三昧已。不樂不信。不入中。反作輕戲語。佛亦有深經乎。亦有威神乎。反形言。世間亦有比丘如阿難乎。佛言。其人從持是三昧者。所去兩兩三三。相與語云。是語是何等說乎。是何從所得是語乎。是為自合會作是語耳。是經非佛所說
  7. 道行般若經》卷第六:若前從我所聞受者,今悉棄捨,是皆不可用也。若自悔過,受疾悔之。隨我言者,我日來問訊汝,不用我言者,終不復來視汝。若莫復說是事,我不復欲聞,是故說是皆非佛所說,餘外事耳。汝今更受我所語,我所說皆佛語。
  8. 印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十五章初期大乘經之集出和持宏,第二項法門傳出的實況
  9.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
  10. 開創中國特色的天台宗學說,香港佛教聯合會
  11. 圣严法师.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ISBN 9787561340561.·〈什么叫大乘和小乘?〉:“本来,在佛的时代,并没有分别什么大乘和小乘,佛法是一味的,只是由于说法的对象不同,所说的内容和境界也有不同罢了。佛对根器浅薄的听众,说做人的根本道理,持五戒,修十善,称为人天乘;对于厌世观念很浓的人,便说解脱生死的方法,称为声闻的小乘;对于根器深厚而有悲愿化世的听众,便是菩萨大乘。事实上,佛法共分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修上品五戒十善的生天,中品五戒十善的生人,综合五戒十善,称人天道;声闻 是由于听法修行而得解脱生死的,独觉是不由听法无师自觉而解脱生死的,综合声闻独觉,称为解脱道;菩萨道是既求取解脱道而又不舍人天行的一种法门,所以大乘的菩萨道是解脱道与人天道的综合。仅在人天道修持五戒十善的人,尚是凡夫。证了解脱道,不再受生死的 人才是圣人,因他们只顾自己乘著佛法而解脱,不愿回头过来救度其他的众生,所以称为小乘。菩萨是上求无上佛道而自己解脱生死,下化无量众生同离生死苦海,所以称为大乘。从佛教的分布来说,通常说北传的梵文系佛教──以中国为中心而至日 本、韩国、蒙、藏的佛教,是大乘佛教;南传的巴利文系佛教──以锡兰为中心而至泰、缅等国的佛教是小乘佛教。其实,这是出于北传佛教徒的区分法,南传佛教徒根本否认这种区分法的正确性,因在根本有部律卷四十五及杂阿含二八、七六九均有大乘之名,那是指八正道的修持者;杂阿含二六、六〇四以行四摄法为大士,增一阿含卷十九明白载有大乘的六度。除了理论境界上的发挥,北传佛教,超过了南传佛教,在佛教的生活实践上,北传地区未必全是大乘的,南传地区也未必全是小乘的;北传的中国佛教,除了素食 而外,没有什么比南传佛教更出色,尤其在中国大乘佛学的成就,因了中国老庄思想所形成的玄学清谈,在魏晋时代特别风行,所以上流社会的士君子们,也把佛学当做消遣及清谈的玄理,中国的天台宗及华严宗的理路,确也受有这一风尚的若干暗示,所以近代有一位日本学者木村泰贤,批评中国的佛教是属于学问的佛教,而非实践的佛教,实亦不无理由,事实上,天台华严的思想架构,也多出于中国高僧的自悟境界,在印度的佛教思想方面,并没有足够的依据。因此,中国真正的大乘精神,从未普及到民间去过,更说不上成为中国民间生活信仰的依归了。所以也有人说:中国的佛教乃是大乘的思想小乘的行为。 ”
  12. 引用中略去的原文:此頌是佛陀在祗陀林針對俱生皮的爭論比丘而說,其大意是:那些爭論不休的人完全不知道,我們將為此爭論所困而走上毀滅之途!如果他們懂得這種危險性,就不會爭論了。
  13. 世界佛教徒聯誼會,1950年成立大會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