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郡
魏郡
战国初期,本郡大部分土地属于卫国,可能一度屬於魏國,後又被赵国吞并。秦朝时属于邯郸郡、河内郡管辖。
西汉時,汉高祖置魏郡,辖县18,包括魏縣,因相傳前430年,魏文侯曾經由安邑遷都至魏縣,於是以「魏」為名。
东汉辖15县,郡治都在邺,属于冀州。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曹操击败袁绍后以邺为据点,此后被封为魏公、魏王。建安十七年(212年)分魏郡置東、西部都尉。建安十八年(213年)割河內郡蕩陰、朝歌、林慮3縣,東郡衛國、頓丘、東武陽、發干4縣,鉅鹿郡廮陶、曲周、南和3縣,安平郡任城縣,趙郡的襄國、邯鄲、易陽3縣共計14縣入魏郡,魏郡轄縣增至29縣。其子曹丕以魏代汉,建立了曹魏。此后,魏郡北部被划归广平郡,黃初二年(221年)以後與廣平郡、陽平郡合稱「三魏」[1]。西晋时统8县,仍治邺。
北周静帝大象三年(580年),邺城被时任宰相的杨坚拆除,后魏郡的郡治南迁到了安阳县(今安阳市市区),统县11。唐朝时,原魏郡成为相州,包括原邺及安阳等地都归属于相州,并在原邺城旧址重建邺城,在东部另建的魏州已经不再是汉晋时代的魏郡所在。天宝元年(742年)改魏州为魏郡,下辖贵乡县、魏县、昌乐县、莘县、临黄县、顿丘县、馆陶县、冠氏县、朝城县、元城县,乾元元年(758年)改魏郡为魏州。
魏郡西部都尉(廣平郡)
西漢征和二年(前91年)時置,時稱平干國,五鳳二年(前56年)改稱廣平國,東漢建武年間省,轄有16縣。曹魏黃初二年(221年)以魏郡西部都尉復置廣平郡,西晉因之,均治廣平縣(今河北省雞澤縣東二十里)。晉室衣冠南渡後置僑郡於襄陽(今湖北省光化縣北),劉宋、南齊因之,梁朝侯景之乱后废。北魏時移郡治曲梁(今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北周時屬洛州,隋文帝廢郡存州,隋煬帝時又改州為武安郡,唐朝復置洛州,後改為廣平郡,不久復為洺州,宋朝為洛州廣平郡,元朝為廣平路,明朝為廣平府。
行政長官
魏郡太守(23年-319年)
- 陳康,汉更始帝更始二年(24年)降於劉秀。[4]
- 銚期,字次況,潁川郟人,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至五年(29年)在任。[5]
- 范橫,汉光武帝建武中在任。[6]
- 馮魴,字孝孫,南陽湖陽人,汉光武帝建武十三年(37年)至二十七年(51年)在任。[7]
- 韋彪,字孟達,右扶風平陵人,汉明帝永平中在任。[6]
- 張酺,字孟侯,汝南細陽人,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出任。[8]
- 竇瑰,右扶風平陵人,汉和帝永元中在任。[9]
- 徐防,字謁卿,沛國銍人,汉和帝永元十年(98年)離任。[10]
- 黃香,字文彊,江夏安陸人,汉殤帝延平元年(106年)出任。[11]
- 黃瓊,字世英,江夏安陸人,汉順帝到汉桓帝時在任。[12]
- 爰延,字季平,陳留外黃人,汉桓帝時在任。[13]
- 陳球,字伯真,下邳淮浦人,汉桓帝時在任。[14]
- 栗攀,汉獻帝初平三年(192年)為兵所害。[15]
- 董昭,字公仁,濟陰定陶人,汉獻帝初平三年(192年)領,建安五年(200年)到九年(204年)遙領。[15]
- 高蕃,由袁尚任命。[16]
- 袁春卿,汝南汝陽人,由袁尚任命,汉獻帝建安九年(204年)降於曹操。[15]
- 徐奕,字季才,東莞人,汉獻帝建安中在任。[17]
- 涼茂,字伯方,山陽昌邑人,汉獻帝建安中在任。[18]
- 國淵,字子尼,樂安蓋人,汉獻帝建安中在任。[18]
- 王脩,字叔治,北海營陵人,汉獻帝建安中在任。[18]
- 王郎,字景興,東海郯人,汉獻帝建安十八年(213年)以軍祭酒領。[19]
- 陳矯,字季弼,廣陵東陽人,汉獻帝建安中在任。[20]
- 徐宣,字寶堅,廣陵海西人,汉獻帝建安中在任。[20]
- 賈逵,字梁道,河東襄陵人,汉獻帝延康元年(220年)在任。[21]
- 溫恢,字曼基,太原祁人,魏文帝黃初中在任。[21]
- 鄭渾,字文公,河南開封人,魏明帝時在任。[22]
- 吳瓘,陳國人。[22]
- 鍾毓,字稚叔,潁川長社人,魏齊王嘉平元年(249年)離任。[19]
- 馮紞,字少冑,安平人。[23]
- 何遵,字思祖,陳國陽夏人,晉武帝太康中在任。[24]
- 庾純,字謀甫,不之官。[25]
- 羊祉,泰山南城人。[26]
- 司馬騰,字元邁,河內溫人,晉惠帝時在任。[27]
- 解結,字叔連,濟南著人,晉惠帝時在任。[28]
- 繆胤,字休祖,蘭陵人,晉惠帝永興元年(304年)出奔。[28]
- 盧志,字子道,范陽涿人,晉惠帝光熙元年(306年)拜,未之郡。[29]
- 劉輿,字慶孫,中山魏昌人,晉惠帝光熙元年(306年)在任。[30]
- 馮嵩,晉懷帝永嘉元年(307年)為汲桑所敗,鄴城陷。[31]
- 王粹,弘農湖人,晉懷帝永嘉二年(308年)為石勒所敗,死之。[31]
- 劉矩,晉懷帝永嘉三年(309年)以郡降于石勒。[32]
- 劉演,字始仁,中山魏昌人,晉懷帝永嘉六年(312年)出任,晉愍帝建興元年(313年)為石勒所敗,出奔。[33]
- 桃豹,漢昭武帝嘉平三年(313年)出任。[33]
- 胡矩,晉愍帝建興元年(313年)由王浚任命。[23]
- 石虎,漢昭武帝時在任。[32]
魏郡太守(370年-534年)
- 韋鐘,京兆人,前秦建元六年(370年)到七年(371年)在任。[35]
- 齊涉,范陽安次人,後燕時在任。[36]
- 晁繼,遼東襄平人,北魏初在任。[37]
- 寇讚,字奉國,上谷人,北魏明元帝泰常中在任。[38]
- 房法壽,小名烏頭,清河繹幕人,北魏獻文帝時在任。[39]
- 袁濟,陳郡陽夏人,北魏孝文帝時在任。[40]
- 高嵩,字崑崙,遼東新昌人。[41]
- 路景略,陽平清淵人。[42]
- 游肇,字伯始,廣平任人,北魏宣武帝太和二十三年(499年)離任。[43]
- 刁遵,字奉國,勃海饒安人,北魏宣武帝景明中在任。[40]
- 鄭敬賓,滎陽開封人。[44]
- 高月光,章武人。[37]
- 宋穎,字文賢,廣平列人人,北魏孝明帝時在任。[45]
- 李孝怡,字悦宗,赵郡平棘人,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年)前後在任。[46]
魏尹(534年-560年代)
清都尹(560年代-577年)
魏郡太守(742年-758年)
参考文献
- 《水經注·濁漳水》:後分魏郡,置東、西部都尉,故曰「三魏」。
- 《漢書 卷七十五 眭兩夏侯京翼李傳第四十五》
- 《漢書 卷九十九下 王莽傳第六十九下》
- 《後漢書 卷十八 吳蓋陳臧列傳第八》
- 《後漢書 卷二十 銚期王霸祭遵列傳第十》
- 《後漢書 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第十六》
- 《後漢書 卷三十三 朱馮虞鄭周列傳第二十三》
- 《後漢書 卷四十五 袁張韓周列傳第三十五》
- 《後漢書 卷二十三 竇融列傳第十三》
- 《後漢書 卷四十四 鄧張徐張胡列傳第三十四》
- 《後漢書 卷八十上 文苑列傳第七十上》
- 《後漢書 卷六十一 左周黃列傳第五十一》
- 《後漢書 卷四十八 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第三十八》
- 《後漢書 卷五十六 張王种陳列傳第四十六》
- 《三國志 卷十四 魏書十四 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
- 《三國志 卷十八 魏書十八 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第十八》
- 《三國志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 《三國志 卷十一 魏書十一 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第十一》
- 《三國志 卷十三 魏書十三 鍾繇華歆王朗傳第十三》
- 《三國志 卷二十二 魏書二十二 桓二陳徐衛盧傳第二十二》
- 《三國志 卷十五 魏書十五 劉司馬梁張溫賈傳第十五》
- 《三國志 卷十六 魏書十六 任蘇杜鄭倉傳第十六》
- 《晉書 卷三十九 列傳第九》
- 《晉書 卷三十三 列傳第三》
- 《晉書 卷五十 列傳第二十》
- 《晉書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 《晉書 卷三十七 列傳第七》
- 《晉書 卷六十 列傳第三十》
- 《晉書 卷四十四 列傳第十四》
- 《晉書 卷六十二 列傳第三十二》
- 《晉書 卷五 帝紀第五》
- 《晉書 卷一百四 載記第四》
- 《資治通鑒 卷八十八 晉紀十》
- 《資治通鑒 卷一百一 晉紀二十三》
- 《資治通鑒 卷一百二 晉紀二十四》
- 《資治通鑒 卷一百七 晉紀二十九》
- 《魏書 卷九十一 列傳術藝第七十九》
- 《魏書 卷四十二 列傳第三十》
- 《魏書 卷四十三 列傳第三十一》
- 《魏書 卷三十八 列傳第二十六》
- 《魏書 卷六十二 列傳第五十》
- 《魏書 卷七十二 列傳第六十》
- 《魏書 卷五十五 列傳第四十三》
- 《魏書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 《魏書 卷六十三 列傳第五十一》
- 《魏書 卷十九下 景穆十二王列傳第七下》
- 《魏書 卷六十五 列傳第五十三》
- 《魏書 卷四十 列傳第二十八》
- 《魏書 卷四十一 列傳第二十九》
- 《北齊書 卷四十三 列傳第三十五》
- 《北齊書 卷三十七 列傳第二十九》
- 《魏書 卷一百四 列傳第九十二》
- 《北齊書 卷十四 列傳第六》
- 《北齊書 卷十六 列傳第八》
- 《北齊書 卷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七》
- 《北齊書 卷十二 列傳第四》
- 《隋書 卷四十七 列傳第十二》
- 《隋書 卷五十五 列傳第二十》
- 《隋書 卷六十三 列傳第二十八》
- 《唐刺史考全編》
- 《晉書 卷六十五 列傳第三十五》
- 《晉書 卷九 帝紀第九》
- 《晉書 卷五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 《晉書 卷六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
- 《魏書 卷四十五 列傳第三十三》
- 《宋書 卷五十一 列傳第十一》
- 《魏書 卷七十 列傳第五十八》
- 《魏書 卷六十一 列傳第四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