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郡

魏郡,是中国古代西汉唐朝期间的一个级行政区划,最大范围包括今天河北省南部邯郸市以南,以及河南省北部安阳市一带,其中心在邺城(今河北邯郸临漳县西)。三國初期時魏郡分置為三。

魏郡

战国初期,本郡大部分土地属于卫国,可能一度屬於魏國,後又被赵国吞并。秦朝时属于邯郸郡河内郡管辖。

西汉時,汉高祖置魏郡,辖县18,包括魏縣,因相傳前430年魏文侯曾經由安邑遷都魏縣,於是以「魏」為名。

东汉辖15县,郡治都在,属于冀州。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曹操击败袁绍后以邺为据点,此后被封为魏公、魏王。建安十七年(212年)分魏郡置東、西部都尉。建安十八年(213年)割河內郡蕩陰、朝歌、林慮3縣,東郡衛國、頓丘、東武陽、發干4縣,鉅鹿郡廮陶、曲周、南和3縣,安平郡任城縣,趙郡的襄國、邯鄲、易陽3縣共計14縣入魏郡,魏郡轄縣增至29縣。其子曹丕以魏代汉,建立了曹魏。此后,魏郡北部被划归广平郡黃初二年(221年)以後與廣平郡陽平郡合稱「三魏」[1]西晋时统8县,仍治邺。

北周静帝大象三年(580年),邺城被时任宰相的杨坚拆除,后魏郡的郡治南迁到了安阳县(今安阳市市区),统县11。唐朝时,原魏郡成为相州,包括原邺及安阳等地都归属于相州,并在原邺城旧址重建邺城,在东部另建的魏州已经不再是汉晋时代的魏郡所在。天宝元年(742年)改魏州为魏郡,下辖贵乡县魏县昌乐县莘县临黄县顿丘县馆陶县冠氏县朝城县元城县乾元元年(758年)改魏郡为魏州。

魏郡東部都尉(陽平郡)

曹魏黃初二年(221年)以魏郡東部都尉置陽平郡,西晉因之,均治館陶縣(今山東冠縣東古城鎮)。

魏郡西部都尉(廣平郡)

西漢征和二年(前91年)時置,時稱平干國五鳳二年(前56年)改稱廣平國東漢建武年間省,轄有16縣。曹魏黃初二年(221年)以魏郡西部都尉復置廣平郡,西晉因之,均治廣平縣(今河北省雞澤縣東二十里)。晉室衣冠南渡後置僑郡襄陽(今湖北省光化縣北),劉宋南齊因之,梁朝侯景之乱后废。北魏時移郡治曲梁(今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北周時屬洛州隋文帝廢郡存州,隋煬帝時又改州為武安郡唐朝復置洛州,後改為廣平郡,不久復為洺州,宋朝為洛州廣平郡,元朝廣平路明朝廣平府

行政長官

魏郡太守(-9年)

魏成大尹(9年-23年)

  • 李焉,新朝始建國地皇二年(21年)下獄死。[3]

魏郡太守(23年-319年)

  • 陳康,汉更始帝更始二年(24年)降於劉秀。[4]
  • 銚期,字次況,潁川郟人,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至五年(29年)在任。[5]
  • 范橫,汉光武帝建武中在任。[6]
  • 馮魴,字孝孫,南陽湖陽人,汉光武帝建武十三年(37年)至二十七年(51年)在任。[7]
  • 韋彪,字孟達,右扶風平陵人,汉明帝永平中在任。[6]
  • 張酺,字孟侯,汝南細陽人,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出任。[8]
  • 竇瑰,右扶風平陵人,汉和帝永元中在任。[9]
  • 徐防,字謁卿,沛國銍人,汉和帝永元十年(98年)離任。[10]
  • 黃香,字文彊,江夏安陸人,汉殤帝延平元年(106年)出任。[11]
  • 黃瓊,字世英,江夏安陸人,汉順帝汉桓帝時在任。[12]
  • 爰延,字季平,陳留外黃人,汉桓帝時在任。[13]
  • 陳球,字伯真,下邳淮浦人,汉桓帝時在任。[14]
  • 栗攀,汉獻帝初平三年(192年)為兵所害。[15]
  • 董昭,字公仁,濟陰定陶人,汉獻帝初平三年(192年)領,建安五年(200年)到九年(204年)遙領。[15]
  • 高蕃,由袁尚任命。[16]
  • 袁春卿,汝南汝陽人,由袁尚任命,汉獻帝建安九年(204年)降於曹操。[15]
  • 徐奕,字季才,東莞人,汉獻帝建安中在任。[17]
  • 涼茂,字伯方,山陽昌邑人,汉獻帝建安中在任。[18]
  • 國淵,字子尼,樂安蓋人,汉獻帝建安中在任。[18]
  • 王脩,字叔治,北海營陵人,汉獻帝建安中在任。[18]
  • 王郎,字景興,東海郯人,汉獻帝建安十八年(213年)以軍祭酒領。[19]
  • 陳矯,字季弼,廣陵東陽人,汉獻帝建安中在任。[20]
  • 徐宣,字寶堅,廣陵海西人,汉獻帝建安中在任。[20]
  • 賈逵,字梁道,河東襄陵人,汉獻帝延康元年(220年)在任。[21]
  • 溫恢,字曼基,太原祁人,魏文帝黃初中在任。[21]
  • 鄭渾,字文公,河南開封人,魏明帝時在任。[22]
  • 吳瓘,陳國人。[22]
  • 鍾毓,字稚叔,潁川長社人,魏齊王嘉平元年(249年)離任。[19]
  • 馮紞,字少冑,安平人。[23]
  • 何遵,字思祖,陳國陽夏人,晉武帝太康中在任。[24]
  • 庾純,字謀甫,不之官。[25]
  • 羊祉,泰山南城人。[26]
  • 司馬騰,字元邁,河內溫人,晉惠帝時在任。[27]
  • 解結,字叔連,濟南著人,晉惠帝時在任。[28]
  • 繆胤,字休祖,蘭陵人,晉惠帝永興元年(304年)出奔。[28]
  • 盧志,字子道,范陽涿人,晉惠帝光熙元年(306年)拜,未之郡。[29]
  • 劉輿,字慶孫,中山魏昌人,晉惠帝光熙元年(306年)在任。[30]
  • 馮嵩,晉懷帝永嘉元年(307年)為汲桑所敗,鄴城陷。[31]
  • 王粹,弘農湖人,晉懷帝永嘉二年(308年)為石勒所敗,死之。[31]
  • 劉矩,晉懷帝永嘉三年(309年)以郡降于石勒[32]
  • 劉演,字始仁,中山魏昌人,晉懷帝永嘉六年(312年)出任,晉愍帝建興元年(313年)為石勒所敗,出奔。[33]
  • 桃豹,漢昭武帝嘉平三年(313年)出任。[33]
  • 胡矩,晉愍帝建興元年(313年)由王浚任命。[23]
  • 石虎漢昭武帝時在任。[32]

魏尹(357年-370年)

魏郡太守(370年-534年)

魏尹(534年-560年代)

清都尹(560年代-577年)

魏郡守(577年-583年)

  • 韋藝,字世文,京兆杜陵人,北周靜帝大象二年(580年)棄郡南走。[57]
  • 杜彥,雲中人,北周末在任。[58]

魏郡太守(607年-618年)

  • 衛玄,字文昇,河南洛陽人,隋煬帝大業中在任。[59]

魏郡太守(742年-758年)

魏郡太守(僑郡,338年-)

参考文献

  1. 水經注·濁漳水》:後分魏郡,置東、西部都尉,故曰「三魏」。
  2. 《漢書 卷七十五 眭兩夏侯京翼李傳第四十五》
  3. 《漢書 卷九十九下 王莽傳第六十九下》
  4. 《後漢書 卷十八 吳蓋陳臧列傳第八》
  5. 《後漢書 卷二十 銚期王霸祭遵列傳第十》
  6. 《後漢書 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第十六》
  7. 《後漢書 卷三十三 朱馮虞鄭周列傳第二十三》
  8. 《後漢書 卷四十五 袁張韓周列傳第三十五》
  9. 《後漢書 卷二十三 竇融列傳第十三》
  10. 《後漢書 卷四十四 鄧張徐張胡列傳第三十四》
  11. 《後漢書 卷八十上 文苑列傳第七十上》
  12. 《後漢書 卷六十一 左周黃列傳第五十一》
  13. 《後漢書 卷四十八 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第三十八》
  14. 《後漢書 卷五十六 張王种陳列傳第四十六》
  15. 《三國志 卷十四 魏書十四 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
  16. 《三國志 卷十八 魏書十八 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第十八》
  17. 《三國志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18. 《三國志 卷十一 魏書十一 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第十一》
  19. 《三國志 卷十三 魏書十三 鍾繇華歆王朗傳第十三》
  20. 《三國志 卷二十二 魏書二十二 桓二陳徐衛盧傳第二十二》
  21. 《三國志 卷十五 魏書十五 劉司馬梁張溫賈傳第十五》
  22. 《三國志 卷十六 魏書十六 任蘇杜鄭倉傳第十六》
  23. 《晉書 卷三十九 列傳第九》
  24. 《晉書 卷三十三 列傳第三》
  25. 《晉書 卷五十 列傳第二十》
  26. 《晉書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27. 《晉書 卷三十七 列傳第七》
  28. 《晉書 卷六十 列傳第三十》
  29. 《晉書 卷四十四 列傳第十四》
  30. 《晉書 卷六十二 列傳第三十二》
  31. 《晉書 卷五 帝紀第五》
  32. 《晉書 卷一百四 載記第四》
  33. 《資治通鑒 卷八十八 晉紀十》
  34. 《資治通鑒 卷一百一 晉紀二十三》
  35. 《資治通鑒 卷一百二 晉紀二十四》
  36. 《資治通鑒 卷一百七 晉紀二十九》
  37. 《魏書 卷九十一 列傳術藝第七十九》
  38. 《魏書 卷四十二 列傳第三十》
  39. 《魏書 卷四十三 列傳第三十一》
  40. 《魏書 卷三十八 列傳第二十六》
  41. 《魏書 卷六十二 列傳第五十》
  42. 《魏書 卷七十二 列傳第六十》
  43. 《魏書 卷五十五 列傳第四十三》
  44. 《魏書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45. 《魏書 卷六十三 列傳第五十一》
  46. 《魏書 卷十九下 景穆十二王列傳第七下》
  47. 《魏書 卷六十五 列傳第五十三》
  48. 《魏書 卷四十 列傳第二十八》
  49. 《魏書 卷四十一 列傳第二十九》
  50. 《北齊書 卷四十三 列傳第三十五》
  51. 《北齊書 卷三十七 列傳第二十九》
  52. 《魏書 卷一百四 列傳第九十二》
  53. 《北齊書 卷十四 列傳第六》
  54. 《北齊書 卷十六 列傳第八》
  55. 《北齊書 卷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七》
  56. 《北齊書 卷十二 列傳第四》
  57. 《隋書 卷四十七 列傳第十二》
  58. 《隋書 卷五十五 列傳第二十》
  59. 《隋書 卷六十三 列傳第二十八》
  60. 《唐刺史考全編》
  61. 《晉書 卷六十五 列傳第三十五》
  62. 《晉書 卷九 帝紀第九》
  63. 《晉書 卷五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64. 《晉書 卷六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
  65. 《魏書 卷四十五 列傳第三十三》
  66. 《宋書 卷五十一 列傳第十一》
  67. 《魏書 卷七十 列傳第五十八》
  68. 《魏書 卷六十一 列傳第四十九》

参考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