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行
鹽行是一個位於臺南市永康區北部的聚落,因過去有許多鹽商在此設行批售而得名[1][2]。目前鹽行因為位於台南市區,且有永康交流道、台南應用科大、南科人潮大量注入,因此成為目前台南市的重點發展區域。舊的鹽行聚落位在洲仔尾北邊,隨著洲北場、洲南場遷到他處,以及後來遭逢洪水與地震等天災,導致居民四散[1][2][3]。後來在三村國小西南邊的台1線(中山路)兩側建立現在的鹽行聚落[1][2][3]。當地有兩間重要廟宇,分別是鹽行天后宮與鹽行禹帝宮[2]。
二次大戰後,永康鄉將鹽行、洲仔尾、六甲頂設為「鹽行村」,直到1982年再將台1線以北地區設為「鹽洲村」,慈靈廟西邊設甲頂村[1]。1993年永康鄉升格為永康市,鹽行村也改成鹽行里[1]。
民國107年,有鑑於當地人口快速增長,遂再將鹽行里一分為二,新增鹽興里,並將省道以西劃分進鹽興里當中。
沿革
鹽行聚落原本在洲仔尾的北邊,是臺江內海沿岸的港口[1][2][3]。鹽行一地在明鄭時期屬於天興縣(州)武定里,清初為臺灣府臺灣縣武定里,清末則屬臺南府安平縣內武定里[1]。鹽行的形成與洲仔尾鹽場有密切關係,由於有許多鹽商在此設行以批售鹽,所以聚落命名為「鹽行」[1][2][3]。但是隨著洲南場[註 1]在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毀於大水,遷到他處,鹽行舊聚落開始沒落[1][2][3]。後來在清嘉慶十年(1805年)又受到蔡牽率眾侵擾影響,道光元年(1821年)[註 2]、道光三年(1823年)又受到大水破壞[1][2][3]。在接二連三受到重創後,鹽行舊聚落在清末已接近廢庄[1][2]。
日治時期,鹽行一地先是歸臺南民政支部安平出張所管轄,之後陸續歸臺南縣灣裡辨務署、臺南廳大目降支廳管轄,最後行政區劃改為臺南州新豐郡永康庄鹽行大字[1]。二次大戰後,行政區劃改為臺南縣永康鄉鹽行村[1]。民國卅五年(1946年)新化大地震重創鹽行,之後居民於省道台1線(中山路)與南142線(仁愛街)匯合處的西邊與西南邊重新建立聚落,也就是現在的鹽行聚落[1][2][3]。
交通
公車、客運
路線 | 經營業者 | 起站 | 迄站 | 延駛 | 計費方式 |
---|---|---|---|---|---|
5 | 府城客運 | 桂田酒店 | 市立醫院 | 大甲里 | 一段票 |
20 | 府城客運 | 南紡購物中心 | 海東國小 | 部分班次繞駛網寮里 二段票,分段點:塭南里 緩衝區:安南醫院-嘉綠寶社區 | |
21 | 府城客運 | 台南火車站 | 永康休閒育樂中心 | 一段票 | |
橘12 | 興南客運 | 麻豆轉運站 | 臺南轉運站 | 里程計費 |
- 國道客運
路線 | 經營業者 | 起站 | 經由 | 迄站 | 備註 |
---|---|---|---|---|---|
1611 | 統聯客運 | 臺南 | 新營、中港轉運站、南崁、三重或重慶北路 | 臺北轉運站 | |
1612 | 統聯客運 | 臺南 | 新營、中港轉運站、三峽、新店、景美 | 臺北市府轉運站 | |
1625 | 統聯客運 | 臺南 | 麻豆、新營、朝馬 | 臺中 | |
1837 | 國光客運 | 臺南 | 朝馬、林口 | 臺北 | |
1871 | 國光客運 | 臺南 | 台灣大道 | 臺中 | |
7500 | 和欣客運 | 臺南 | 麻豆、新營、朝馬、新竹、桃園 | 臺北 | |
7501 | 和欣客運 | 臺南 | 新營 | 嘉義 | |
7505 | 和欣客運 | 臺南 | 麻豆、新營、中壢 | 板橋 |
周邊
相關條目
參考來源
- .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002-12: 頁483、504─506. ISBN 957-01-2593-4.
- 李麗菁. .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12: 頁279─282. ISBN 978-986-04-3024-0.
- 李僊錦、洪郁程、洪傳凱、周茂欽、簡辰全、許耿肇、林佳蕙. .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3-03: 頁192、193. ISBN 978-986-03-5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