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蚋子

加蚋,康熙時期稱做加臘仔庄,現在的日常用法為加蚋仔,又稱加蚋𧊀蚋臺北市老地名,範圍在今萬華區之南半部、中正區西端忠勤里西部(南機場夜市一帶),北至西藏路,東至惠安街及中華路二段441巷與596巷,南邊及西邊則以新店溪為界。[1]

加蚋子
漢字
白話字
臺羅拼音

歷史

漢人入墾以前,加蚋仔地區原為平埔族群凱達格蘭族雷里社(荷語:Rivrijcd)的活動範圍。漢人開墾後,雷里社南遷至新店溪對岸,與秀朗社合併為雷朗社[2]

康熙年間,有楊姓閩南人率先至此拓墾,其後遷入者日眾,逐漸形成六個小聚落,即八張犁、後厝仔、下庄仔、港仔尾、堀仔頭及客仔厝,有人稱「六庄頭」,但地方多稱「五角頭」,客仔厝因規模較小,又與堀仔頭一樣以楊姓居多,合為一個角頭。每年農曆三月十二「年例」迎尪公祭典,輪值即按五角頭順序。當地為沙質土壤,移民多種植甘蔗花卉蔬菜,供應艋舺大龍峒古亭等都市聚落。

乾隆年間隸屬於淡水廳大加蠟堡同治年間改隸擺接堡「加臘仔庄」。光緒五年以後,改為淡水縣擺接堡「加蚋仔庄」[3]日治中期(1922年),大致以今東園街為界劃分成東園町西園町馬場町戰後前兩町與下崁合併為雙園區;後者屬古亭區。1990年,臺北市政府重新調整行政區,雙園區大部分區域及古亭區馬場町西部劃入萬華區[4]

2017年7月,臺北捷運 萬大線 將經過本區的LG04車站命名為加蚋站

祭祀

時間(農曆)名目神明範圍
二月十三楊相公生日[5]楊相公(忠惠聖侯、馬聖侯)堀仔頭、客仔厝之楊姓家族
三月十二年例保儀大夫(尪公)、干豆媽保生大帝霞海城隍飛天大聖、當年輪值角頭土地公加蚋仔庄全境
九月初一飛天大聖生日飛天大聖加蚋仔庄全境
十月十四朱府王爺生日朱府王爺客仔厝之楊姓家族
十一月初五楊令公祖生日楊令公堀仔頭、客仔厝之楊姓家族

參考文獻

  1. .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2019-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30). 日治行政區_街庄(1900年代)
  2. . 地名資訊服務網. 原為凱達格蘭平埔族雷裡社(Rujryck Rieuwrijck)社址。康熙年間楊姓閩人入墾於此,聚族而居,形成六個村莊(八張犁、後厝仔、下庄仔、港仔尾、堀仔頭、客仔厝),俗稱「六庄頭」。多沙質土,土壤鬆浮,移民多從事甘蔗、花卉、蔬菜、薯瓜類生產,供應艋舺、大龍峒、古亭等都市聚落。尤多植甘蔗、薰茶香料茉莉花、秀英及染料、梔子等,工業用作物為著,其中楊埤所開設糖廍,對地方繁榮貢獻至鉅。雷裏社的平埔族,因加蚋仔庄的興起,南遷至相距四公里的新店溪南方,與穵仔社(即秀朗社)合併形成雷朗社。
  3. 陳杏枝,《加蚋地區的宮廟神壇─兼論民間信仰和新興宗教的關係》,淡江大學通識核心課程組
  4. . [2019-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3).
  5. .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