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華

反华排华恐华仇华,在不同情境及時空脈絡下指反對、排斥、仇视或歧視华人中國人中华民族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簡要代稱。由於這兩字的實質內容取決於是「誰」(非華主流社會、反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政體或政策人士)、反對「什麼」(华人中國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因此在不同的時空情境下會有不同的反應和詮釋。[2]反华和反中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有时二者仍会交叉)。

2020年皮尤研究中心调查结果
各国对中国的看法[1]
通过正面-负面排序
国别正面负面正负面差
 马来西亚
4%
96%
-92
 日本
9%
86%
-77
 瑞典
14%
85%
-71
 澳大利亚
15%
81%
-66
 英國
22%
74%
-52
 美國
22%
73%
-51
 
24%
75%
-51
 加拿大
23%
73%
-50
 荷蘭
25%
73%
-48
 德國
25%
71%
-46
 法國
26%
70%
-44
 西班牙
36%
63%
-27
 義大利
38%
62%
-24

在非華人主導的社會情境下,反華一詞指的是華裔华人少數族裔的情境下受到主流社會的反對、排斥、歧視、仇视或恐惧情绪及政策,為種族主義、仇視外來移民或政治緊張關係的表現。

定義

族裔

  • 對有華人血統或外部特徵(如扁平面孔)的人因經濟機會及文化差距所產生的偏見、反感及排斥。有時此族裔偏見常和東亞其他國家(如日本人)混為一談。如二次世界大戰後,澳洲的白澳政策反日情結及美國因日本跨國企業挑戰美國汽車工業的反彈的反日情緒,都有擴及到同為亞裔的華人。

政府

國際影响力

反对中國東亞或世界的歷史影响或國際定位。

  • 認為中国治世(或中式和平)以中國中心主義來維持國際或區域穩定的歷史或政策,有害於普世價值、其他國家利益或以美國主導(Pax Americana)的國際關係,如中國威脅論中華帝國主義反中恐華政治論述。

文明

  • 因傳統中华文化或特色不符合主流、現代或進步的價值(如男尊女卑、重視下對上的服從多於上對下的責任)而對擴及對整體华人的偏見。
  • 因中华文化內涵變遷而不符合正統(如小中華思想)。

与反中、反中共的区别

国际关系中國外交政策方面,反華一詞常與反中一詞混為一談,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常以「境外反華勢力」一詞,將反對中国政府政體或政策的論述劃為對中國中国文化中华文化反華行為。[3]

中國近代政治史上,中國國民黨中華民國政府)及中國共產黨都有類似的政治論述手法,將其政治對手描繪成和“外國勢力”合作來推翻其掌握的中國或中央政權。例如,中華民國政府在聯合國大會505號決議上向俄國提出控訴,指控蘇聯共產黨共給予中國共產黨指導命令與金錢和武器援助損害領土主權完整[4]

中國國民黨在1920年代到1940年代對中國共產黨的白色恐怖的打壓政策包含對中國共產黨的共產國際的理論及實質支援,以及中國共產黨在禁法輪功後,中國共產黨及法輪功都宣稱對方為中国文化中华文化的傷害者,[5][6][7][8][9]

具有反中或恐华傾向的国家或团体

明朝以前

明朝以前,日本文化有深厚的中華文化背景與影響,孔孟老莊孫子等學說在日本得到繼承與發揚,兩國關係大致和平。

明朝

明朝時,豐臣秀吉不顾明朝廷的疑慮與抵制發動朝鮮之役,希望以朝鮮半島作跳板進攻明朝,使得日本與中國之間陷入冷漠與文化隔閡。

清朝

日本明治維新時开始展开对外扩张政策,發動甲午戰爭並使清朝割让台灣遼東半島、占领朝鮮半島,因此日本中國的關係變得極差。

民國時期

1937年南京大屠殺中,日軍強硬將中國平民押進坑中準備集體活埋。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发起了南京大屠杀,因此在二战结束之后,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关系并没有立刻改善。

現代

皮尤全球態度計劃調查也指出日本人對中國的正面評價從2002年的55%跌至2008年的14%[10]

古代朝鮮

在公元7世纪,高句麗百济新罗唐朝发生战争,新羅在唐朝協助下統一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同时在羅唐戰爭後唐朝成為新羅的宗主国。[11]

在9世纪,海盗和奴隶贩子将捕捉的外国人在中国销售作为奴隶。[12][13] 由于这一结果,朝鲜海军将军張保皐在清海镇驻军,將中国海盗趕离朝鲜西部海岸。[13]

在明朝时期,中国采取朝贡制度及厚往薄来的外交方法,要求珍稀动物、食品、嫔妃[14]和太监[15]作为贡品从朝鲜王朝进贡。

在1592年,日本侵略朝鲜,几个月内占领了半岛的许多地方。朝鲜朝廷请求,并收到来自明朝的援助,此即万历朝鲜之役。[16][17]

殖民時期

在1931年,在万宝山發生了中国和朝鲜农民之间的纠纷。日本和朝鲜的记者對事件的報導令反中情绪進一步上升,引发了一系列反中暴动,在7月3日從仁川迅速向其他城市蔓延,遍及全個朝鮮半島。中国方面的报告是146名中國人死亡,546人受伤,并有相当数量的財產被摧毁。7月5日,平壤发生大規模的骚乱。[18]

在21世纪初,中朝兩國對朝鮮半島主權的争执引起了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19]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在20世纪60年代,韩国法律对外国财产的所有权作出限制,而當時多数外国財產的所有权均為中国人所持有,导致许多中国人从韩国移民到台湾。[20]

据皮尤全球态度项目,南韓人對中国的正面態度从2002年66%下降到2008年48%,而持負面观点的从2002年31%上升2008年49%。[21]

据东亚研究所调查,對中国影响力的正面看法从2005年48.6%降至2009年38%,而负面看法則从2005年46.7%上升2008年50%。[22]

2004年,中国政府稱曾統治東北的高句丽、古朝鮮等,都曾經是中国历史上的地方政权。在消息傳出後,韓國國內爆发大规模的骚乱,中国外交部在四月删除激怒了韩国人的內容,但拒绝在其外交部网站變更為韩国史观。许多韩国历史学家和官员认为该事件是影響兩國关系的重要轉捩點。[23]在韩国政府和公众对中国的批評下,中国派出了新的外交部副部长武大伟到首尔承诺,妥善处置有关高句丽的历史书。

在2008年奥运火炬传递的首站首爾,6000多名中国示威者与韓國示威者冲突[23][24][25][26],而韩国司法部表示會严惩所有中國示威者,[27]之後韩国政府提高對中国学生簽證的要求。[28]

印度

中印邊界問題西藏問題一直影響中印關係。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及印度共和國分別成立後,中印邊界問題一直未有解決。

1962年中印战争后,印度政府對中国侨民进行调查,许多中国公民和具有中国血统的人被羁押在印度北部。[29]

印度政府通过了印度国防部在1962年12月制定的法令,该法令规定允许“逮捕和拘留有敌对倾向的异见人士。”这一法令直接威胁到了许多居留于印度的中国公民和海外华侨的生命财产安全。在德奥利、拉贾斯坦邦,华人在未经审判的情况下就被羁押至集中营内。印度政府并未公布羁押在集中营内华人的具体数字,直到1967年。大量中国公民和华侨在被非法羁押后即被印度当局驱逐出境。他们的财产被非法剥夺和强占。此后,中国公民和华侨在印度的人身自由一直得不到保障。他们没有自由迁徙的权利,直到1990年代中期才结束。[30][31]

目前兩國因為亞投行等在經濟關係得到穩定的發展,但領土問題一直沒有解決。

越南

越南历史里,由于在10世紀前长期被中国占领,越戰後,新的越南政府佔領南沙群島不少島嶼,因介入柬埔寨的戰爭,中越關係急促惡化,从1978年到1979年,约45万越南華人乘船离开越南(主要是前南越民众逃离越共統治)。1979年中越戰爭爆發,又有大量越南华人逃往中国。[32]中越戰爭的阴影一直影響中越關係。

越南对抗中国的行动主要受到前苏联和俄罗斯的大力鼓动和支持。1976年9月16日,苏联《消息报》发表评论文章《新华社的考古学家》,称南海诸岛的某些岛屿“分别归属日本、越南、菲律宾以及其他亚洲国家”,攻击中国西沙考古“无视许多国家,包括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都申明自己对这些岛屿的权利”。1982年出版的苏联科学院东方研究所的集体著作《近现代中国及其邻居》中指出:“中国继续在口头上称支持越南的领土完整和主权,却在西沙群岛挑起冲突,利用优势兵力迫使南越守卫部队撤离这些岛屿”。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府继承了苏联时期这一偏袒越南的立场,多次公开指责中国侵犯越南领土主权,并要求中国将控制的南海岛屿无条件转让给越南。

由于中越在西沙群岛南沙群岛有领土争端,导致越南人有较强的反中情绪。[33][34]虽然越南政府保持与中国政府的友好关系,过去的政权从西山(18世纪)[35]到越南共和国(20世纪)都有曾针对华人的惩罚措施。这些范围包括直接屠杀[36]、限制性排除法律和强迫同化。[37]但是,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一般打击对中国的反中示威和批评的政策。这却导致越南反中情绪的飙升, 2007年后中国開始加強介入南海、加強對争议岛屿的管理。[34]

在2009年的时候,越南政府给予中国铝生产商中国铝业在中部高地矿山铝土矿的权利[38][39][40],但与此同时,越南渔民却在西沙群岛附近海域被中国有关部门拘留。[41]

2011年,中国海监船和越南地质调查船发生冲突,一些越南旅行社抵制前往中国旅遊或拒绝为中国公民客户服务。[42]数百人在河内的中国大使馆抗议。[43]

2014年,中國在南海(越南稱之為東海)設置了「海洋石油981」深水油氣田鑽井平台以探勘石油,越南军方派出军舰阻止,引發兩國船隻在海上的對峙。越南民眾發動了連串對於中國的示威與抗議,其後失控演變為對包含日韩台在內的外資企业的打、砸、搶、燒的暴力攻擊,台灣廠商首當其衝。这次排华事件的中心区是越南南方的平阳省。据记者丹尼尔谷鲁斯报道,现代越南的恐华情绪是无所不在的,其中“从学校的孩子们到政府官员,批评中国的说法很受欢迎。”谷鲁斯说: 大多数越南人不喜欢中国产品的进口和使用,认为它们品質低劣。[44]

2018年,越南国会拟审议的关于《云屯、北云峰和富国特别经济行政单位法草案》部分内容披露,该草案计划在越南北部、中部和南部划设云屯、北云风和富国三个特别经济区,以吸引外资,并提出“允许经济特区生产和经营用地的租地期限长达99年”。尽管该草案并未提及中国,但大量越南民众通过社交媒体发动游行,反对越南政府将土地“租借给中国”。同年6月10日至11日,越南胡志明市、芽庄、河内、岘港等多地爆发大规模“反华”示威,并引发骚乱。越南国会6月11日表示,经讨论,决定取消草案中关于租用土地“特别情况下能使用99年的规定”[45]

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有海外華人及國內馬來西亞華人的社區,與當地多數民族馬來人時常發生衝突。

這種不對稱的經濟地位煽動反中國情緒較貧窮的多數之中。有時反中國的態度演變成暴力,如於1969年5月13日在馬來西亞的五一三事件,促成馬來西亞政府實行馬來人至上的政策。

印尼

印尼排華事件九三〇事件,在1960年代的排華事件導致大量華人非正常死亡。 印尼有華人2,000多萬,絕大多數是晚清以後,從中國的福建、廣東幾次大的移民遷徙到達印尼。華人到印尼后其生活條件極其艱苦。他們先是從事捕魚業,后逐步進入商業、服務業、製造業、金融業等產業,經過幾代人含辛茹苦的奮鬥,在印尼的這些產業佔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1965年9月30日,印尼爆發「九三零事件」。印尼共產黨黨員、蘇加諾的親信、總統衛隊三營營長翁東中校發動政變,綁架並殺害了包括陸軍司令雅尼在內的六名右翼軍方領袖。時任軍隊將領的蘇哈托指責印尼共產黨暗殺政敵試圖奪權,隨即組織右翼軍人,在全國策動反共大清洗

1967年,蘇加諾被迫辭職,蘇哈托接任總統。蘇哈托在反共清洗中,除了消滅印尼共產黨份子以外,大量華人被當作共產黨份子處決。學界普遍認為,有50萬印尼華人在此事件中喪生。

此後,蘇哈托在其統治印尼期間,堅決的反共防共。30多年來,華人被令不準講華語、不準開辦華人學校、不準使用華文姓名、華人不能進入政府體制。

此後印尼屠殺華人的排華事件又多次重演。

黑色五月暴動」中暴徒對印尼華人的殘酷暴行震驚世界。聯合國人權委員發表聲明加以譴責,很多國家政界領導人和社會團體紛紛對印尼政府進行了強烈指責。新聞媒體進行了大量的揭露和報導。

1988年印尼排華,全家在臺逾期居留超過三十年的劉曉芬及立委陳學聖等人所描述的排華事件。[46]

1998年5月在印尼,[47]其中2000多人死亡的雅加達暴亂。數以萬計的華人被殺害。[48][49][50][51][52]

西班牙

西班牙第五电视台曾多次播放有关辱华节目。2013年4月,该电视台女主播艾达·尼扎制作的节目称,中餐馆的咕咾肉原料是用中国人的尸体肉制成、中餐馆极其不卫生、厨房里连垃圾桶都没有等。该节目引发在西华人愤怒,华人团体多次与西班牙第五电视台交涉,侨民组织发起抗议活动,很多华人到“电视五台”门前静坐示威[53]

2013年12月31日晚,西班牙第五电视台在一档小品中,一个西班牙人扮装的华人跑堂遭到丑化,华人跑堂表情古怪、痴傻、夸张,动作卑贱、轻浮、无厘头,如耸肩,猫腰地接待客人,拍打女顾客的屁股,在客人面前竖着兰花指,上串下跳般蹦到椅子上,学鸭子叫和学猫叫等等。在表演过程中,其他角色两次公开对着华人跑堂叫骂“(这个中国人是个蠢货)”[53]

2014年年初,在马德里市中心五月二日广场周围的街头上出现大量有关华人的涂鸦,当中的华人头戴尖顶斗笠,呲着两颗门牙,细眼上挑。涂鸦的作者还在网上发文说“旅西华人是一个蒙昧的群体”[54]

2014年5月,西班牙第五电视台一档节目中出现西班牙人酒吧禁止华人入内的场景,该酒吧在店内有块牌子,上面写着“中国人和狗不得入内”[55]

2015年年底上映的西班牙电影《安娜·弗里茨的尸体》中,两名演员对着两名华人女孩说了一些不堪入目的言论,如认为中国女人是平胸,中国女人长的丑等。该镜头引发争议[56][57]

国际團體或機構

以下列出以反華或反中論述來確保政治論述正當性及政治支持的團體或機構,通常這些團體或機構會宣稱或號稱代表並悍衛華人或中國權利或利益。

亞裔人權團體

數個泛亞及太平洋的人權團體要求少數族裔(包括華人)的基本人權及政治權利的保障,其反對對象為不公平的仇外或排華政策以及種族偏見[58][59],如 National Council of Asian Pacific Americans(NCAPA)。

美國

在美國,辱罵華裔美國人是「Chinaman」、「豬」、「狗」、「Chink」等字眼,對華人說幼稚或無知,屬於美國的反華情緒。

屠殺

1871年,移民洛杉磯的19名華人遭白人殺害。

排华法案

1880年,《排華法案》正式簽訂,是美國最嚴厲甚至苛刻的法律規定。法律規定禁止華人移民美國。該法案已於1943年被《马格努森法案》廢止。

侵犯公民權利

1982年,美籍華人陳果仁英語:)遭克萊斯勒公司車間主管羅納德·艾班斯及其繼子邁克爾·尼茲用棒球棍打死,兩名行兇者在庭上認罪,卻被法官輕判。這起案件引起全美亞裔族群的不滿和抗議,案件焦點從一起謀殺案轉變成對公民權利的侵犯,在亞裔美國人爭取身份認同和公正待遇的社會運動中,具有特殊的意義。[60]

台灣

香港

华人国家或地區的各方态度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中華民國政府在不同的時空下將外國政府、國際組織或異議人士視為反華或反中。其對象曾包括中國共產黨、日本帝國主義共產國際苏联汪精卫政权等等。

民主进步党

2014年越南平陽省發生反華暴動後,當地多家台資廠商首當其衝,遭暴徒衝擊、縱火,並有台商受傷。民進黨立委將越南反華歸咎於中國大陸,稱陸商「連累」台商。[61]

中國共產黨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关于国际反華势力的相關論述参见三股势力煽动反華。[62]

相关事件

與中华人民共和国相關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權及政策相關的「反華」(反中)事件。

與中華民國相關

中華民國政權及政策相關的「反華」事件並不常見,中華民國常用的名詞是「排華」,其中多為描述東南亞各國對待華僑的暴行表示譴責。

另外,從2010年在中華民國(台灣)開始有「去中國化」的名詞產生,由中華民國(台灣)主張臺獨民進黨等綠營政黨發起,主要是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之間長年無法解決的糾紛與困境做一個切割,在中華民國國內引起爭議與討論。

  • 伊寧事變:1944年在中國新疆北部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區」爆發的維吾爾人、哈薩克人分離暴動,分離運動得到了蘇聯的資助,並建立了東突厥斯坦共和國。這是俄共對於中國策劃的的分離運動,同時也策動了中國共產黨在國內如蒙古、東北、華北、華中、與台灣等地的各種分離暴動。此時未有「反華」一詞,這是共產黨的民族獨立與革命輸出。

参考文献

  1. . Pew Research Center. 2020年10月6日.
  2. 如對反華及反中差異及混合詮釋,見《鄭永年的中國新民族主義敘事——華裔作家的一種身分策略》
  3. . BBC中文網. 2008-09-04 [2011-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12).
  4.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020-03-01 (中文).
  5. . [2012-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05).
  6.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里约热内卢总领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2002,《留日中国学人谴责“法轮功”罪行》
  7. . [2012-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28).
  8. 海外反華勢力支持共產黨推翻中國政府的確鑿證據
  9. 龙台灣上演中華文化的正邪交戰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龙啸:浅析“海外反华势力”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10. 24-Nation Pew Global Attitudes Survey(200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35p, Pew Research
  11. Kang Man-gil. . Seohae Munjip. 2002: 14. ISBN 89-7483-165-1.
  12. Edward H. Schafer.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3: 44 [2011-01-09]. ISBN 0-520-054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4).
  13. . Naver/Doosan Encyclopedia (韩语).
  14. By Frederick W. Mote, Denis Twitchett, John King Fairban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301 [2011-01-11]. ISBN 0-521-243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6).
  15. Shih-shan Henry Tsai. . SUNY Press. 1996: 16 [2010-06-28]. ISBN 0-7914-2687-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29).
  16. Frederick W. Mote; Denis Twitchett.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298–299 [2016-01-28]. ISBN 978052124333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Ming troops killed Korean civilians in order to inflate body counts.
  17. "Imjin War and Ming Chinese army", Han Myeong-gi, The library of National Assembly of Korea
  18. . Naver/Doosan Encyclopedia (韩语).
  19. Gries, Peter Hays. (PDF): 9. [2014-05-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8-20).
  20. Kim, Kwang-ok, , Ember, Melvin; Ember, Carol R.; Skoggard, Ian A. (编), , Springer: 688–697, 2004, ISBN 978-0-306-48321-9
  21. World Public Opinion surveys, 2002-2008 www.worldpublicopinion.org
  22. East Asia Institute Foreign Perception Survey 2005-2009, some in collaboration with BBC World Service Polls 2005-2008 www.eai.or.kr
  23. Donga Monthly. http://news.naver.com/main/read.nhn?mode=LSD&mid=sec&sid1=101&oid=037&aid=000000696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4. Song Sang-ho. . The Korea Herald. 2010-04-04 [2014-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19).
  25. Lee, Gil-seong (이길성); Won, Jeong-hwan (원정환). [Seoul bruised by the Chinese mob's organized assaults]. The Chosun Ilbo. 2008-04-29 [2014-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17) (韩语).
  26. [Chinese protesters' violence… Growing ‘criticism’in Korea]. JKSTARS.COM. 2008-04-28 [2014-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10) (韩语).
  27. Song Sang-ho. . The Korea Herald. 2010-04-04 [2014-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19).
  28. Shin Jeong-won. . Newsis. 2008-04-30 [2014-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07) (韩语).
  29. Sen, Tansen. . Telegraph. 13 April 2005 [2006-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30).
  30. Matt Schiavenza. . The Atlantic. 2013-08-09 [2013-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9).
  31. Jaideep Mazumdar. . OPEN. 2010-11-20 [2013-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8).
  32. Griffin, Kevin. Vietnames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Discover Vancouver.
  33. Martha Ann Overland. . Time Magazine. 2009-04-16 [2009-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17).
  34. Agence France-Presse. . The Brunei Times. 2007-12-17 [2016-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18).
  35. . [2014-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29).
  36. . [2014-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37. . [2014-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28).
  38. Agence France Presse. . AsianOne News. 2009-04-20 [2009-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05).
  39. . The Economist. 2009-09-10 [2009-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13).
  40. Martha Ann Overland. . Time Magazine. 2009-09-05 [2009-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08).
  41. Nga Pham. . BBC News. 2009-08-12 [2009-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20).
  42. . Radio Free Asia. 2011-06-03 [2014-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17).
  43. . BBC News. 2011-06-05 [2011-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06).
  44. Gross, Daniel. Cheap Trad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Newsweek.
  45. 越南经济特区拟允许租地99年 多地爆发“反华”示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观察者.
  46. . [2017-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0).
  47. Malaysia's race rul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he Economist Newspaper Limited (2005-08-25). Requires login.
  48. . [2014-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15).
  49. 海外汉人被屠杀的血泪史大全
  50. . [2018-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2).
  51. . [2014-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3).
  52. . [2014-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07).
  53. 西班牙电视台跨年晚会再次丑化中国人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观察者网.[2014-01-06].
  54. 马德里街头再现涉种族歧视“黄色力量”涂鸦(图)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中国新闻网.[2014-02-24].
  55. 西班牙电视五台再曝辱华事件 屡触华人底线为哪般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中国新闻网.[2014-05-20].
  56. 华媒:西班牙热映电影“辱华言论”惹议 是否偏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中国新闻网.[2016-03-22].
  57. . [2018-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07).
  58. 見英文維基條目美國的排華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59. “黃禍”與英語加拿大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60. Alethea Yip. . Asian Week. [2007-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18).
  61. 大公网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62. . [2012-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18).
  63. . [2011-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18).
  64. . 2000 [2012-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1).
  65. . 2004 [2011-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05).
  66. . 2007.
  67. .
  68. .
  69. . 2009 [2012-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03).
  70. . [2012-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31).
  71. . 2010 [2011-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18).
  72. . [2011-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18).
  73. . 2010 [2011-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12).
  74. . 2011 [2011-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23).
  75. . 2011 [2012-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26).
  76. . 東方日報. 2011-12-15 [2011-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12).
  77. . [2012-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12).
  78. . [2012-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12).
  79. . 文汇报. 2013-07-25 [2013-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27).

參見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