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官话

早期官话(英語學術界:Early Mandarin/ Old Mandarin)[1],又稱近代官話,是官話歷史發展的一個階段。早期官話與同期的粵客贛方言等都是從中古漢語支出的主要分支。早期官话的起點一般定於北宋或宋末元初(詳見宋代汴洛音元代音系),包括了明清官話(詳見明初官話音系明清音系),早期官话的研究依據為官話白话文文献。

早期官话
母语国家和地区中国
語系
汉藏语系
  • 汉白语族
    • 早期官话
早期形式
文字汉字
語言代碼
ISO 639-3

「近代漢語」的辨名

自北宋起,由上古漢語支出或中古漢語通語支出的多支方言(包括:早期官話、粵客贛方言等)已明確地互相平行發展,但由于文献严重不足,難以還原、構擬體系。該等方言的還原依據,大多是排查文人「以乡音入韵」或者對方言的零星记载,如《朱子语类》中对闽语的评论等。因此,所謂「近代汉语」,學者有足夠材料研究的,只能是早期官話(或稱近代官話),由此出現了「近代汉语=早期官話」的混用現像,但正確而言,近代漢語作為漢語語支歷史分期,是包含了近代晉語、近代湘語、近代吳語、近代粵語、近代官話等的集合,並描述以上諸方言的總現像和總趨勢。

研究早期官話的资料来源

语音:

语法和词汇:

语音

早期官话的语音称作近代音近古音。近代音往往特指以北方中原话为基础的共同语的语音系统,因此又叫北音

早期官话的语音相比中古汉语发生了重大变化,改变了语音系统的格局,重要的音变有全浊音和入声的消失。

元代时,近代音的基础已经形成。元代以后,近代音虽有所发展,但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因此,《中原音韵》所包含的音系大体上反映了近代音的面貌。

声母

根据对《皇极经世书》声音图的分析,宋初汴洛音中的浊塞音和浊擦音已经清化。浊擦音直接变成对应的清擦音;浊塞音根据声调的不同,平声变成送气清音,仄声(只包括去声和入声,因为上声的全浊字已经变成去声)变成不送气清音[註 1]中古汉语三组对立的格局被打破了,变成送气和不送气的对立。中古知组(ȶȶʰ等)并入章组(ʨʨʰ等)。同时中古汉语的微母从鼻音m(可能经过短暂的ɱ阶段)变成擦音v[註 2]

到了明朝声母进一步化简,合并了的知组和章组又并入莊组(tʂʰ等),至此只剩下两组咝声的对立。大约到了明清之际,中古疑母ŋ脱落,微母又从v变成元音性质的w。同时在iy前的软腭音kx腭化为硬腭音ʨʨʰɕ,由此产生了尖团音的对立。

到了清朝,由于北京话裡的齿龈音也发生腭化,导致尖音并入团音,最终形成了现代普通话的声母格局。但是在一些官话方言裡,至今保持着尖团音的对立。

元代音系声母表
雙唇唇齒舌尖前舌尖中舌尖後舌面前舌根
塞音 不送氣 p
t
k
送氣


鼻音 m
n
邊音 l
閃音 ɽ
ɾ
塞擦音 不送氣 ʦ

ʨ
送氣 ʦʰ
tʂʰ
ʨʰ
穿
擦音 清音 f
s
ʂ
ɕ
x
濁音 v
半元音 w
j

韵母

早期官话继承了中古汉语的介音系统,有i和u介音,同时派生出介音y,此音大多来自中古合口三四等字。因此从中古两呼四等的格局变成四呼的格局。因为声母和韵母的相互作用,有些字的介音发生了变化,典型的如唇齿音和卷舌音声母的字由有介音变成无介音,韵腹为o的字衍生出介音u,开口二等牙喉音字和三四等合流带介音i等。

在韵尾方面,中古汉语的塞音韵尾-t、-k从宋代就开始消失,《皇极经世书》裡已经把这些字和元音结尾的阴声字相配,说明当时-t、-k已经弱化成喉塞音ʔ,但还保持着-p韵尾。

到了元代的《中原音韵》就取消了入声的类别,把所有中古以-p、-t、-k结尾的字全部归入阴声韵裡。塞音韵尾至此完全消失,中古塞音和鼻音韵尾相配的格局完全改变了,变成只有元音和鼻音韵尾。但是,表现为喉塞音的入声仍然存在于一些现代官话方言如江淮官话裡,也存在于一些非官话方言如晋语吴语裡;完整的-p、-t、-k韵尾也仍然存在于粤语客家话赣语闽语等南方方言裡。

到了明代,中古的鼻音韵尾-m也合并到-n裡,形成官话-i、-u、-n、-ŋ四个韵尾的格局,持续至今。

元代音系韵母表
陰聲陽聲
u u
魚模

東鐘
ɔ ɔ
歌戈
ɔn
桓歡
a a
家麻
au
蕭豪
ai
皆來

江陽
an
寒山
am
監咸
æ æ
車遮
æn
先天
æm
廉纖
ə əu
尤侯
əŋ
庚青
ən
真文
i
i
齊微
im
侵尋
ʅ , ɿ ʅ , ɿ
支思

声调

中古后期,汉语的声调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裂变,官话的裂变程度较小,只有中古平声根据声母的清浊分成阴阳两调,声母原来是浊辅音的变成阳平调,声母是清辅音的变成阴平调。但是现代官话方言也有平声也不分裂的,也有去声也分裂成两调的。

在《中原音韵》裡,入声没有自成一调,而是分成四部分归入其他四调。但在《西字奇迹》和《西儒耳目资》的拉丁字母拼写中,有五种声调符号,入声单独用一种符号标写。这表明在有些方言裡,入声的塞音韵尾脱落之后,仍然作为一种独立的声调存在,就像现代一些湘语方言一样。现代普通话正如《中原音韵》,入声派入其他声调,一共有四个声调,但具体一个字归入何调,也和《中原音韵》有出入。同时也有一些官话方言把入声并入某一个声调,如西南官话把入声并入阳平。

书写系统

文学作品

早期官话的文学作品非常丰富,有很多用口语或接近口语书写的韵文和散文。韵文有元曲南戏戏本等;散文有宋评话、明清小说等。

杂剧

南戏

评话

小说

参见

相關條目

注释

  1. 李荣认为此时全浊音根据声调分成送气和不送气两类,但仍然是浊音,没有辨字的对立,见《切韵音系》。
  2. 同理,由于李荣认为此时奉母还是浊音v,所以认为微母应为鼻音ɱ

参考文献

  1. Pulleyblank, E. G. [中古汉语声调的本质和到早期官话的演变].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978, 6 (2): 173-203.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