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团音

官话裡[i]、[y]()前的声母[ʦ]、[ʦʰ]、[s]()称为尖音,声母[ʨ]、[ʨʰ]、[ɕ]()称为团音

尖团音是指存在于汉语中的两组对立的声母

民國成立不久後於1913年建立的國語規範「老国音」,因糅合眾多汉语特点,因此存在着尖团音的区别,如“趣”读作尖音 ,而“去”读作团音。

而1930年代确立的新国音则采用不发尖音的北京官话作为基础,尖团音的分别在标准汉语中也就因此消失,例如不分,即所谓“尖团合流”。尽管尖音在北京官话中不再存在,但在其他汉语中仍然被广泛地使用着。在粤语、闽语、客家话、赣语、吴语部分方言、官话部分方言(如西南官话胶辽官话中原官话)中,尖团音的区别明显地存在着。

历史渊源

尖团音的区别源于中古汉语齿龈音([ʦ]、[ʦʰ]、[s]等)和软腭音([k]、[]、[x]等,即)的对立,尖音直接继承自中古汉语的齿龈音,团音是软腭音腭化成齦齶音的结果。官话中的软腭音腭化成齦齶音约发生在明清之际。所以北方官話中發尖音音者聲母大多與粵語相似,發團音者在粵語中大多發[k]、[]、[h]韻。

這種概念區分始見於清初,《圆音正考》裡已经有尖团音的概念[1]:“试取三十六字母审之,隶五母者属团,隶五母者属尖,判若泾渭。”尖音指当时官话裡[i]、[y]前的声母[ʦ]、[ʦʰ]、[s],如煎[ʦiɛn]()、千[ʦʰiɛn]()、先[siɛn]()的声母;团音指[i]、[y]前的声母[ʨ]、[ʨʰ]、[ɕ],如肩[ʨiɛn]()、牵[ʨʰiɛn]()、掀[ɕiɛn]()的声母。

昆曲中,把所有齿龈音稱为尖音,也把卷舌音称为团音,尖团音的对立,就成了齿龈音和齦齶音、卷舌音的对立。

在一些软腭音没有腭化成齦齶音的漢語中,也借用尖团音来表明齿龈音和软腭音的区别,这时尖音指齿龈音,团音指软腭音。

尖团合流及争论

《圆音正考》的写作就是为了教导读者辨别尖团音,可见当时尖团音已经开始合流。民国初年,国民政府制定了区分尖团音的老国音。在国语罗马字派的支持下,1932年颁布的《国音常用字汇》将尖音去除,尖团音正式合流。[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的汉语拼音方案,也将尖团合流延续了下来。在一些现代官话包括现代标准汉语和一些受官话影响的漢語例如吴语中的上海话[3]裡,尖音也已经腭化成龈腭音,导致和团音同音不能分辨。但是仍然有很多官话方言如部分中原官话[4]、部分江淮官话[5]、部分膠遼官話[6]和部分西南官话[7]等有尖团音的区别。

尖团合流在近代语言学界有过很多争论。其中在汉语罗马文字/拉丁文字注音学者中,国语罗马字派是尖团合流的主要支持者,北方拉丁化新文字派则主张区分尖团音。支持者认为尖团合流有助于语音的清晰简明,但反对者则认为更多的音节可以减少同音字的数量,更利于表达。美国汉学家语言学家罗杰瑞就曾嘲讽不区分尖团音的汉语拼音方案是“懒惰的方案”。而在《汉语拼音方案解说》中,曾提到过对尖团合流的解释:“既然北京和北方话区大多数地方都不分‘尖团’,现代标准汉语当然应当以不分‘尖团’为标准。至于同音词问题可以留待正字法去研究解决。”[8]

分尖團的漢語

各地漢語聲母舉例 [10]
語言別尖音例字團音例字
中古漢語擬音t͡st͡sʰd͡zszkɡxɣ



現代標準漢語t͡ɕt͡ɕʰt͡ɕʰɕɕt͡ɕt͡ɕʰt͡ɕʰɕɕ
中原官話關中話
江淮官話合肥話
晉語太原話x
贛語南昌話h
湘語長沙話ɕt͡ɕ


江淮官話南京話(老派)t͡st͡sʰt͡sʰssɕ
岷江方言金仙话çç
岷江方言唤马话kxx
吳語蘇州話zzt͡ɕt͡ɕʰd͡ʑɕɦ
閩南語台灣話t͡ɕt͡ɕʰt͡ɕɕɕkkhʔ
閩南語廈門話t͡st͡sʰt͡sss
閩東語福州話sx
粵語廣州話t͡sʰt͡sʰhhh
客家語四縣話t͡ɕt͡ɕʰt͡ɕʰɕɕ

例子

尖团音合并的方言中,尖音和团音字同音,产生一些同音词。比如中央电视台《走基层百姓心声》中,主持人对各个人提问“您『幸』福吗?”的句子,各个人都有不同的回答,其中一山西太原的中年人回答道“我『姓』曾”。在这里,“幸”是团音()、“姓”是尖音(),只是因为现代标准汉语把尖团音合并了才会出现这样的笑话[11]。而在保留尖团音区别的漢語中上述情形不会出现,例如閩南語,「姓」的聲母仍為尖音s[12],而「幸」仍為團音h[13]南京話,「姓」的聲母仍為尖音s[14],而「幸」仍為團音x[15];這兩種漢語的問句「您幸福嗎?」的「幸」便會以團音發音,而不會發為尖音的「姓」,因而不會搞混。

参见

参考

  1. 宛东先生. . [2017-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19).
  2. . 山东大学中文信息研究所. [2010-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5-28).
  3. 錢乃榮. .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2.
  4. 张雪丽. . 暨南大学. 2008.
  5. 刘丹青. .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6. . 1997.
  7. 陈章太、李行健. . 语言出版社. 1996.
  8. 周有光. . 文字改革出版社. 1979.
  9. 據《河南方言研究》:黄河以南东起郑州,西至洛阳、渑池,西南至西峡、东南至唐河的中间区域,绝大多数县市方言分尖团。河南东部诸如商丘、永城等靠近安徽省的部分县市也分尖团,黄河以北诸如范县、濮阳等靠近山东的部分县市也分尖团。
  10. . 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17-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22) (中文(台灣)‎).
  11. . 央视《走基层百姓心声》节目. [2012-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03).
  12. . [2012-09-30].
  13. . [2012-09-30].
  14. . [2012-09-30].
  15. . [2012-09-30].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