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官話

明清官话[1][2],明清时期通用语,因在官场通用而得名。明朝繼承了宋代汴洛音系元代音系,即“壹以中原雅音为正”,形成了以下江官話中的南京官话为国家标准语音的局面。到了清朝中期,北京官话形成,影响逐渐扩大。清末卢戆章创制中國切音新字,仍然倡议以南京话为“各省之正音”,可见南京官话在清末仍然有很大的影响。到了民国,北京官话被确定为国语,以后在中国大陆改称普通话

明清官話
1742年在法國出版的《中國官話
母语国家和地区中国
語系
汉藏语系
  • 汉白语族
    • 明清官話
早期形式
文字汉字
語言代碼
ISO 639-3

明清时期,官话使用范围广泛。据明朝来华传教士所著《利玛窦中国札记》记载:“除了不同省份的各种方言,也就是乡音之外,还有一种整个帝国通用的口语,被称为官话(Quonhoa),是民用和法庭用的官方语言。……官话现在在受过教育的阶级当中很流行,并且在外省人和他们所要访问的那个省份的居民之间使用。……各省的方言在上流社会是不说的,虽然有教养的人在他的本乡可能说方言以示亲热,或者在外省也因乡土观念而说乡音。这种官方的国语用得很普遍,就连妇孺也都听得懂。”[3]

名稱:與「官话方言」的区别

作为历史上标准语的官话(即本条目所指的“官话”),与作为现代汉语分支的官话,是两个范畴的概念:前者是(古代)汉语的一个语种,它在同一个时期内的语言学特征(语音语法词汇等)是同质、稳定的,每个词都有其固定的发音;后者是(现代)汉语的包含众多语种的一个分支(基于立场的不同可称这个分支为方言或独立语言),它因地域的区别有着许多语言学特征不尽相同甚至差别很大的不同语种,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地域往往不同。

官話的演變史

中國各地語言生活
  • 近代語言史
  • 内蒙
  • 川渝
  • 中国方言教学
方言電影史
  • 方言電影列表
    • 1949年前
    • 1950年-1978年
    • 1979年-1999年
    • 2000年-2004年
    • 2005年-2009年
    • 2010年-2014年
    • 2015年-2019年
  • 方言電影史
  • 港產片
  • 藏語電影
  • 停產
方言童謠/民歌
  • 按地域
  • 内蒙
  • 川渝

方言電視廣播史
各地讀音字典
  • 方言口述材料庫:乡音苑(2013-)
    语保工程采录展示平台(2020-)

維基專題:中國傳統聲音

中國的官方語言早期以中原雅音為正音,即上古汉语时期(主要是周朝汉朝)流行于中原的全国通用的语言。

五胡亂華衣冠南渡以後,漢族中央政權第一次轉移到南方,使得中原雅音南移,漢語正音因此分為南北兩支。但因东晋遷都南京,中原雅音為基礎正音,由於當時中原漢民帶來雅言並流行於上層社會和知識階層,稱為「士音」,雅言和吳語逐漸融合成為南京官話,又稱金陵雅音。

南北朝時期,南朝治下的江東崛然而起,趕超中原地區,成為漢民族文化的正統地帶。因此以中原雅音為基礎的南京官話以「正統身份」成為中國官方語言的正音,日本來華所學亦是吳音

隋朝統一後以金陵雅音和洛陽雅音為基礎正音,進入中古汉语时期後與(主要是)流行于中原(时洛、汴一带)的中原雅音融合,以《切韻》、《廣韻》為標準的唐宋官方語音成為全国通用的正音。

蒙古征服南宋,位於北方的燕京首次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黃河流域逐漸衰落。元朝依据的仍然是唐宋以来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原音(音)做為共通語的正音,亦有受燕京音影響,參看《中原音韻[4][5]

明朝滅元定都南京,「一以中原雅音為正」,形成南京官話2。但对于当时的官话是否是南京方言,學界仍有爭議[6]

明永樂年間遷都北京,從南京移民到北京四十萬人,超過了北京原有人口,他们所操的南京官话受到北京語音和北方話腔調的影响,逐漸產生了北京官話。作為國語正音的官話又再次分為南北兩支,此時的北京官話仍不成熟,通行範圍主要在北京及周圍地區的民間,地位較低,官場仍以南京官話為國語正音。

明清兩代來華的西方傳教士所流行的中國話,基本上是以南京官話為標準的南方官話,周邊國家也是如此,比如日本從江戶時代到明治時期所教的中國語都是南京官話。

清初仍使用南京官话的腔調,經過時間,北方腔調官話的影響逐漸擴大。清中葉以後,北方官话逐漸取代南京官話取得主流的地位。宣统元年(1909年)清政府正式設立「國語編審委員會」,此即清末的國語[7]

民國初年擬定國語以及京國之爭以後,以北京官話為標準的北方官話取代老國音,故今日的國語(普通話)以北京話為基礎。

概而言之,南方官話與北方官話都是由「西晉以前的中原官話」演化而來,兩者有差異,也有聯繫。比如明朝遷都北京時,北京城中南京移民超北京本地人口,此後的北京話也大量融入了南京話。相比較而言,以北京話為標準的北方官話語音發展變化比較快,以南京話為標準的南方官話則融入了一些吳語方言。

  • 南方官話
作為中國官方語言的南方官話,不同于廣義上的南方地區的官話,是以江淮官話為基礎方言、以南京音為標準,又稱南京官話
  • 北方官話
作為中國官方語言的北方官話,不同于廣義上的北方地區的官話,是以華北官話為基礎方言、以北京音為標準,又稱北京官話

音韵

明朝官話大致屬於《切韵》體系,以《正韻》為代表作;而清代官话則脱胎于元代《中原音韵》为代表的音系,相对于以《切韵》为代表的中古音系,它有如下的变化:

  • 声母:共21个。全浊声母消失,平声变成送气清音,仄声变成不送气清音。
  • 韵母:见系开口二等腭化韵与相应三、四等韵混同;閉口韻[-m]并入[-n];入聲派入三聲之重,[-p、-t、-k]合为[-ʔ],入声韵改配阴声韵。
  • 声调: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全浊上声字并入去声,入声逐渐消失,相应的字派入其他三声之中。

而到了明中後期,北京官话(即当时的北京音)的音系已与现代北京话相差无几,由萬曆年北京人徐孝所作之《重訂司馬溫公等韻圖經》所見,与明初的官话相比,产生了韵尾消失、入聲消失,尖团合流等重大的变化。

明清官话對後世的影響

尽管明清官府并没有对官话正式命名(「官话」是社会上约定俗成的称呼),也没有将官话进行推广,但它对中国普通百姓语音的影响是巨大的。

明清时期各地汉语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官话的影响。越是官话使用频率高的地方,这种影响就越剧烈。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江西景德镇,长期作为官方瓷器供应地,官话在城区盛行,导致当地的方言往官话靠拢,最终出现只有三个声调这种赣语乃至整个“东南方言”极其罕见的现象。

官话的另一个影响是产生了带方音的官话(下文简称为“方音官话”)。古代非官话所在地的人要学习官话常会受母语的极大影响,从而说出母语特征极浓的官话来,如藍青官話。方音官话与(标准)官话之间,只是口音之间的区别,而非方言之间的区别。

今日的江淮官话绝大多数方言及天津话苏北皖北一带的中原官话是明代南京官话的直接“后代”。1913年決議之老國音亦是兼通南北。

在现代戏剧中仍保留了某些特定时期的官话特征。如京剧的语音,仍保留了清末以前官话中的区分尖团的特点;越剧的语音则继承了绍兴的方音官话的音系。

注释

^ 注解1:其中,支持“南京说”的可参看张卫东 《试论近代南方官话的形成及其地位》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中国音韵学会会长鲁国尧《明代官话及其基础方言问题》《研究明末清初官话基础方言的廿三年历程》。另外,有民间人士从北京话“文白异读”的现象出发,与中原音韵加以比较,认为明代官话是自中原江淮某地的语言。

参考文献

引用

  1. 葉寶奎(2001),《明清官話音系》,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
  2. 丁鋒(2008),《日漢琉漢對音與明清官話音研究》,中華書局。
  3. 鲁国尧. . 语言科学: 3-22. ISSN 1671-9484.
  4. 周德清 《中原音韻》1324年初版
  5. 胡安順. . 北京: 中華書局. 2003. ISBN 9787101032970.
  6. 麦耘,朱晓农〈南京方言不是明代官话的基礎〉,收入《语言科学》,徐州師範大學編,2012年4期
  7. 鄭惠芳. (PDF). 聯合早報. 2013-06-02 [2015-08-1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年8月13日) (中文(新加坡)‎).

書目

  • 葉寶奎(2001):《明清官話音系》,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
  • 丁鋒(2008):《日漢琉漢對音與明清官話音研究》,中華書局。
  • ^ 辛世彪:《东南方言声调比较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ISBN 7-5320-9135-X
  • 鲁国尧(1985):明代官话及其基础方言问题——读《利玛窦中国札记》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