殭屍

,是源於中國民間傳說的一種復活死屍,全身僵硬,指甲发黑尖锐,有锐利犬齿,惧怕阳光,日間躲於棺材山洞潮湿阴暗的地方,入夜后出没,以吸食活人或家畜血液保持行动力,有意识地往人口集中的地方前进,对活物攻击性强且力大无穷,跳跃前进時雙手向前伸。

殭屍
分類传说中的生物(传说生物列表)
亞分類不死生物
相似生物亡灵、喪屍吸血鬼
地區中國
殭屍
中文名稱
简体
注音符號
漢語拼音
日文名稱
片假名
舊字體
平文式罗马字
韓文名稱
谚文
韩文汉字
文观部式
越南文名稱 (?)
國語字
越文漢字
粵語名稱
粵拼goeng¹-si¹
英文Jiangshi
清朝官服

據南袁北紀《子不語》及《閱微草堂筆記》所記載,殭屍還有三個別名:移屍、走影、走屍。與中國殭屍相似存在的外國鬼怪,有吸血鬼喪屍等。在香港電影中,最初的殭屍都是身穿清朝官员服饰,因从月亮吸收陰氣,死不瞑目,殭屍因積攢怨氣、人為破壞或墓地風水屬性屍變而形成。以爪為武器,被抓傷者會感染屍毒死亡,繼而變成另一隻殭屍;於月圓之夜,陰氣增強的時候,力量亦會隨之而增強。中國殭屍電影的始祖是已故演員林正英,他生前出演的殭屍電影超過25部。


但據80年代東華義莊所出現殭屍描寫,是不怕光,行路慢過蟻子,成個骷髏骨,子有本能而沒有靈魂,子會散步不會傷人,同一般傳說或小說,及電影,電視描寫有點不同

起源

最早的文字记录于明清时代,第一本系统记录了僵尸的书籍就是袁枚的《子不语》,但是在此之前,中国并没有记载僵尸的书籍。包括第一本地理神话书籍山海经也没有记载。

湘西趕屍之說

中國傳說上古時代蚩尤黃帝交戰,廝殺慘烈。蚩尤爲了運回戰死兵士的遺體,便命手下軍師設法運屍。相傳趕屍便由此而來。[1]

殭屍的傳說在湘西出現最頻繁,可能源於當地湘西趕屍的傳說。湘西趕屍,又稱移靈,屬茅山術祝由科,發源於湘西沅陵泸溪辰溪溆浦四縣,在屍體未腐化時由術士趕回鄉安葬。趕屍的術士大約三五同行,有的用繩繫著屍體,每隔幾尺一個,然後額上貼黃紙符,另外的便打鑼響鈴開路,晝伏夜行。天光前投棧,揭起符紙,屍靠牆而立,到夜間繼續上路。

西方文化的渗透

另一种说法为西方吸血鬼随着西方船只来到了东方,由于东方人的基因与西方人的差异性,所以形成了类似于西方但不同的吸血鬼。也有僵尸是西方吸血鬼文化和吸血鬼传说进入中国后进行的本土化改良从而形成了新的僵尸文化

殭屍成因

小說描述殭屍成因

閱微草堂筆記》使屍體變成殭屍(或稱屍變)的原因分成兩項:新屍突變葬久不腐,可能的構成原因如下:

  1. 養屍地,這較為科學。土壤土質酸鹼度極不平衡,不適合有機物生長,因此不會滋生蟻蟲細菌,屍體埋入即使過百年,肌肉毛髮也不會腐壞,有些資料顯示屍體的毛髮,指甲會繼續生長,實際上是因為死後人體的肌肉收縮,致使原本藏在肉中的毛髮和指甲部份顯露出來。這種屍體稱作蔭屍,算是屍體和殭屍之間的過渡期形態,如果不趕快處理很快便會化為殭屍。風水學中亦有此一說。此種情況在外國一部份地方的吸血鬼判斷方式相似。
  2. 坊間流傳道教有太陰煉形之法,屍體葬數百年,期滿便會復生。
  3. 新死的屍體被邪物邪氣附身。
  4. 屍體吸收了陽氣,借人生氣而屍變。
  5. 人死之際,魂一散而魄滯。根據袁枚《子不語》:「人之魂善而魄惡,人之魂靈而魄愚」三魂七魄主宰人身,當魂離開人體,便會淪為惡鬼殭屍。
  6. 人死後殯而不葬。1950年代香港人仍有家中殮葬和停屍,所以當時社會屍變之說大行其道,如行雷閃電,大肚貓跳過棺材,屍體便會出現異變(稱為尸变)。

殭屍的種類與特性

傳說殭屍會進食死後未腐的屍體,並吸食其血液

殭屍的毛髮常常作為特徵出現在袁枚的筆記中,《子不語》第九卷的《掘塚奇報》提及了幾種死後未腐的屍體「白殭綠殭紫殭毛殭之類」。《秦中墓道》則又提到因毛色黑白,殭屍又可稱為黑凶白凶。《屍奔》一文甚至提到一隻自稱黃小二的生有五色毛的殭屍。

此外《骷髅三种》中也提到類似殭屍但僅存骨骸的三種作祟之屍體。不化骨:人死後身體某些部位因為精神灌注而使其部位屍骨不化,所謂精神灌注就比如扛米工人因為一直用肩膀出力,他死了之後可能其肩膀附近就都不會腐化,而肩膀不化的部位就叫做不化骨,而不化骨若是之後得了日月精氣就會作祟。伏屍:千年不朽的屍體,無法移動,可以說是完整全屍的不化骨,久了之後得日月精華就會逐漸化為游屍。而《岣嶁神書》云:「老蛤能辟伏屍。」遊屍:會隨著月氣因時節移動,居無定所,久了之後更會化為飛行夜叉[2]

閱微草堂筆記》曾對殭屍的形貌作出描述:「白毛遍體,目赤如丹砂,指如曲勾,齒露唇外如利刃……接吻噓氣,血腥貫鼻……。」殭屍也能成,變(或稱旱魃,因傳說黃帝之女旱魃為殭屍始祖而得名)。

神異經》載:「南方有人,長二三尺,袒身,兩目頂上,走行如風,名曰魃,所見之國大旱,赤地千里。變魃殭屍能飛,殺龍吞雲,做成旱災。所以人們每逢旱災出現,便會四出搜索殭屍,把它們燒成灰燼。盗墓笔记中也出现过和旱魃几乎是同一级别的双头煞,需借助天雷将其杀死,原文「那双头煞浑身硬如钢铁,很可能是侵入了铁一类的元素,再加上尸煞自身的生物电,就如同一个大型的倒雷针,引来雷电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清代袁枚志怪小說集《子不語》《續子不語》有多篇短篇提及各地目擊殭屍的紀錄。除了一般的殭屍作怪的紀錄外,也提到各種殭屍的變體,比如殭屍可能化成:「常州蔣明府言:佛所騎之,人所知也;佛所騎之犼,人所不知,犼乃殭屍所變。」殭屍屍變後,便會發出怪聲哀號,三躍三跳,化作獸形而去。故或曰:屍初變旱魃,再變即為。犼有神通,口吐煙火,能與鬥,故佛騎以鎮壓之。當中也提到雲南礦工遇土壓不得出,或數十年,或百年,為土金氣所養,身體不壞,化成乾麂子。或是提到直隶安州出現過擅长法术的飞殭。

對付殭屍的方式

在一些古籍小說中,都有提及到能對付殭屍的器物:

  1. 鏡子八卦。《本草綱目》有提:「鏡乃金水之精,內明外暗。」
  2. 桃枝桃木劍。殭屍的身體刀槍不入,唯有桃木劍可以刺穿他們。《荊楚歲時記》:「桃者,五行之精,能厭服邪氣,制御百鬼。」
  3. 雞鳴。《子不語》:「鬼聞雞鳴即縮。」
  4. 棗核七枚。《子不語》:「棗核七枚,釘入屍脊背穴。」
  5. 墨斗線硃砂
  6. 符咒
  7. 銅鈴鐺銅錢銅錢劍銅錢鏢
  8. 糯米鹽米米篩赤豆
  9. 火燒。為終極滅屍方法。《子不語》:「放火燒之,嘖嘖之聲,血湧骨鳴。」
  10. 黑狗血雞血
  11. 孔明燈風箏
  12. 毒藥
  13. 人偶
  14. 祖師爺附身
  15. 闽东一带收尸骨者说)
  16. 陽光或強。殭屍跟吸血鬼一樣,被陽光或強光照久了也會化成灰。
  17. 黑驢蹄子。

以上部份方式為受到大眾流行文化影響下所衍生的方法,過於簡化。

由於殭屍有極為堅硬的軀體與殘缺的魄,比單純靈體複雜,故有「寧遇厲鬼,莫見(起屍的)殭屍」的說法。處理殭屍最好是知道其棺材所在,並在白天進行,最大的原則與禁忌是「絕不能讓它起屍」。

若懷疑屍變,會在晴天的上午由道士用墨線將棺材封住,並吊掛到日照充足之地。如果棺材已破損,則先從破損處灌入大量糯米後再用墨線封棺。墨線是用敕墨,大公雞冠子的血和朱砂混合的液體淋在棉線上所作成的至陽之線,由於它是工匠用來丈量的工具,亦象徵著天地正氣。

之後再依日照與風向擇方位將棺材砸出裂縫,灌入大量的糯米。等到午前三刻,陽氣最充足的時候開棺。若看到屍體有異,則將屍體拖出曝曬在陽光下。道士會貼上符籙,並將特殊處理過的糯米塞入屍體的耳內,鼻孔和喉嚨,最後再潑油點火焚燒。

整個過程道士均需用處理過的布掩住口鼻,且嚴禁他人過於靠近,避免被屍氣或煞氣沖撞,同時亦防止殭屍感應到生人氣息而起屍。

大眾文化

電影中的殭屍

在香港電影中,最初的殭屍都是身穿清朝官員服飾,因從月亮吸收陰氣,死不瞑目,殭屍因積攢怨氣、人為破壞或墓地風水屬性屍變而形成。以爪為武器,被抓傷者會感染屍毒死亡,繼而變成另一隻殭屍;於月圓之夜,陰氣增強的時候,力量亦會隨之而增強。中國殭屍電影的始祖是林正英,由他出演的殭屍電影超過25部。

殭屍在1980年代在香港電影是很受歡迎的主題。代表作為林正英殭屍先生系列。在電影中,用貼在殭屍的前額可以讓殭屍睡著不動。也是在電影中,殭屍總是穿著清朝官服並總是向前伸直手臂,一般以跳躍前進。不過西方喪屍清朝中國殭屍不同,手臂可以随意伸展,也以近似人類的形式行走。

電視中的殭屍

動漫中的殭屍

參看

相關條目

參考來源

  1. . . 2006年7月17日. 中央電視臺.
  2. 《子不語》正、續二書中僵屍故事初探,馮藝超,《東華漢學》第6期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