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天

祭天是古代出于对的敬畏,为了战争、祈穀、祈雨等与农业相关的祈求,而對天帝之原始崇拜。进入封建社会后,多由君主或者各级諸侯领主下令修建不同规格的的祭坛或神,以用于祭天。在中国史上,由于被「天圆地方」的观念影响,祭坛往往为圆形,象征天的形状,又被称为圜丘。一開始,有祭天之權者多半為貴族,平民只能祭拜各鄉土神,不能享有祭天之權,直到民間信仰逐漸演變,平民方能祭天,稱為拜天公拜天

2011年春节在天坛表演的祭天活动。

歷史

古文獻記載,周天子冬至祭天于地上之圜丘,夏至祭地于泽中之方丘。在位于国都的郊外祭祀,故被称为「郊祀」[1][2]

戰國諸侯自號為帝,有其祭天場所。齊國天主天齊,意為「天之肚臍」,象徵天的中心位置;天齊淵水,居临淄齐国故城南郊山下[3]秦國則確立了畤祭,在雍城郊外設立四畤祭祀白帝等四帝,以標榜自己統治天下的合法性。漢初劉邦入關,在秦四畤基礎上增設北畤,合雍五畤,祭祀五方上帝,確立漢王朝的正統地位,劉邦之後西漢前期的皇帝多親自參加祭祀,規格很高[4]。汉武帝又于云阳县甘泉宫增立泰畤,作为祭泰一之所[5]

西漢晚期由於儒生和儒學的興起,國家的統治思想發生了變化,對祭祀制度也進行了相應的改革,匡衡韋玄成是其中代表人物,但是期間有反覆[6]漢平帝年間王莽頒佈元始儀,最終確立了都城南郊祭天、北郊祭地的格局,廢除了畤祭,從此一直到隋唐、明清,大多都為都城南郊祭天,北郊祭地[7][8]

比較顯著的郊祀史蹟,除了北京天壇之外,尚有南京天壇,西安雁塔區的隋唐天壇遺址,咸陽甘泉宮遺址,以及山東濟寧的天齐庙遗址。在吉林長白山女真祭台)、韓國首爾越南順化京城等地,亦設有天壇祭天;日本桓武天皇也曾在長岡京南郊祭天,位於現今的交野天神社。在2015年,考古學家發現秦國都城雍城郊外的畤祭遺址[8]

儒教祭典

天帝被稱為皇天上帝昊天上帝,为历代朝廷官方祭天主要对象。鄭玄以為昊天上帝,即天皇大帝,名為耀魄寶,但後世天皇大帝演變為另一神天皇勾陳大帝

一并祭祀的还有五方上帝(中央黄帝含枢纽,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弩,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光纪)、皇地祇、神州、社、稷、五岳、四渎、四镇、海、山林、名川、方丘、日、月、五星、十二辰、二十八宿、风师、雨师、司命、圜丘。張居詠《郊祀议》曰:“孔子云:‘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此万世不易之法也。昔长孙无忌请祀高祖于圜丘以配昊天上帝,祀太宗于明堂以配上帝,义为得之。今国家嗣兴唐祚,追尊孝德,而以尧舜为肇祀之祖,宜以神尧配天于圜丘,孝德皇帝配上帝于明堂,礼也。其服物制度,古有常仪,愿罢一切伪饰。”

梁啟超的理解,中國傳統的「尊天」是為了現世人事的福祉,而非謀求來世的幸福:

《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各國之尊天者,常崇之於萬有之外,而中國則常納之於人事之中,此吾中華所特長也。……凡先哲所經營想像,皆在人群國家之要務。其尊天也,目的不在天國而在世界,受用不在來世而在現世。是故人倫亦稱天倫,人道亦稱天道。記曰:『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此所以雖近於宗教,而與他國之宗教自殊科也。」

道教祭典

道教所謂的是「天公」,即玉皇上帝

辭歲

中臺灣地區在小年夜晚上23時過後拜天公,小年夜23時,其實就是除夕子時,是為「辭歲」[9][10],又稱「燒過年金」。有人則認為向天公辭歲,為了表示尊敬,越早拜越好,甚至提早到早上拜,客家族群大多是小年夜早上就拜天公。民間傳說玉皇命南斗星君北斗星君在每年除夕下凡,考察人間善惡,故如在除夕祭拜玉皇上帝,其實是祭拜來視察的南北斗星君。

賀正

臺灣新年中,大臺北地區通常不辭歲,而是在除夕夜的23時拜天公,意思是在正月初一子時即向上天慶賀新正的意思,是為「賀正」[9][10],又稱「燒開正金」 。現代工商社會,家家繁忙,許多人改為正月初一的一大早去天公廟,或各大奉有玉皇大帝的廟宇祭拜。

玉皇寶誕

正月初八日的23時拜天公,意思是在正月初九子時就祭拜[9][10],有些人在家中未設有神桌,而不在家中祭祀玉帝。或者因為家族習慣,而改在正月初九早晨到廟堂以鮮花、水果祭拜。

神位

北臺灣一般不設神位,只是在家門門口或陽臺擺設神案,口頭呼請玉帝降臨,或有人在香爐上貼一紅紙,上書「玉皇上帝」或「昊天上帝」。南臺灣則流行一種名為「天公座」的神座,是一種紙紮祭品,為寶塔祠堂等樣式,內中書有「玉皇上帝」或者「上蒼」等字樣,有時還附設有「三官大帝」、「北斗星君」、「南斗星君」等神號,須在燒紙錢時一併焚化。

馬祖地區民家中設有神桌供神明祖先者,一定會在大門口安天公爐,拜家神或祖先前,先在大門口向外拜天公、置香天公爐,後才入屋拜家神或祖先。木製民宅會在木頭門板上釘或黏貼香爐花[11]以便插香,石造、磚造建築會在大門牆上以水泥製成香爐,造型有蓮花、燕子等[12],近來多以鐵罐貼上紅紙或香爐花當作香爐。拜天公會在初八晚開始準備,到初九子時開始祭拜,供桌設在家內近大門口處並向外拜,備蠟燭一對、水酒十盞,十或十二道菜,燃香祝禱後置於門口天公爐中,之後焚金、燃炮,感謝天公護佑。

祭品

玉皇上帝的信仰,源自古中国祭祀的昊天上帝,古時并无素食之说,且使用太牢(即牛、羊、豕三牲)祭天。

道教中國民間信仰后来受到古印度传来的佛教观念,主張玉皇上帝乃上天高真,素食不葷,一般僅準備鮮花素果,水果釋迦(又稱番荔枝,此水果貌似释迦牟尼佛頭像,對佛不敬)、番茄番石榴(古說番茄、番石榴兩者因常隨人類如廁後而遍生,視為不潔)……故祭祀玉帝,可用新年應景之糖果糕餅,多半是年糕發糕紅龜糕桂圓米果麻粩、寸棗、生仁糖、冬瓜糖等敬奉,不同於眾神用熱水(清茶)奉祀,祭祀玉帝多半會以龍眼乾煮成的桂圓茶,取其富貴圓滿之意[13],或有人用蜜餞煮成的四果茶。

臺灣民間信仰多半認為,地位極高的神明都是素食者:如玉帝三清三官等,但隨扈的神將神兵就是肉食者,較為虔誠的祭典儀式,會架設「上桌」(天公桌、天臺桌),即是以一神桌置於數條長凳之上,使之看起來更高,並鋪上桌布,兩側各擺上甘蔗一節,上纏「篙錢」。再以一張一般神桌置於下方,稱為「下桌」。無論是「天公桌下的長凳」或「下桌」,只要接觸地面,就要用「壽金」(泉州習俗)或「刈金」(漳州與泉州同安的少數聚落)墊著桌腳、椅腳,那些墊桌腳、椅腳的紙錢,可在下次祭祀任何神明時燒掉,或者留存在家,當作平安符使用,等到下次祭拜天公時才燒掉。

「上桌」上不得擺設葷食,只擺設水果、糕餅、「六齋」或「十二齋」(俗稱「菜碗」。香菇、蠶豆、黑豆、黃豆、綠豆、紅豆、豆乾、豆皮、海帶、金針、木耳、花生、冬粉、麵線等,任選六道或十二道),「下桌」乃供應護衛的神將神兵,故可以擺設牲禮,甚至是神豬、神羊等(不能用牛肉,因為民間重視耕牛)。

近年提倡環保以及佛教影響下,只用素齋祭拜,蔚為流行。供品既設,燒香點燭,跪地叩首,祈求一家平安,萬事如意,並焚燒紙錢,在北臺灣,除了壽金、刈金、福金、大百壽金、叩答恩光金(天公金)等五色金之外,加上天尺金、盆金、篙錢等,祭祀完畢,將茶倒入金爐紙錢灰燼之中,並在爐邊燃放一串鞭炮(如因當地環保法規不能放鞭炮,則眾人鼓掌致意;如人少,則向金爐行合十禮鞠躬禮),即告祭祀完畢。

中國佛教中,各個伽藍蘭若叢林,都承認世間神祇的地位,且尊重神祇的功德靈應,但因皈依佛陀教法,認為世界是由眾生的共業感召而得,不認為世間神祇是造物主,但為感恩世間神祇的護法,往往會在正月初九民間拜天公之時舉行「供佛齋天」法會或儀軌,以香花素果供養世間神祇,並誦經祈福[14][15]

参见

參考資料

  1. 《周礼·春官·大司乐》: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矣。……夏日至,于泽中之方丘奏之,若乐八变,则地示皆出,可得而礼矣。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引述为“周官曰,冬日至,祀天于南郊,迎长日之至;夏日至,祭地祗。皆用乐舞,而神乃可得而礼也。”
  2. 《禮記·郊特牲》:「周之始郊日以至。卜郊,受命于祖廟,作龜于禰宮,尊祖親考之義也。……祭之日,王被袞以象天,戴冕,璪十有二旒,則天數也。乘素車,貴其質也。旗十有二旒,龍章而設日月,以象天也。天垂象,聖人則之。郊所以明天道也。……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郊之祭也,大報本反始也。」
    《孔子家語·郊問》:「定公問於孔子曰:「古之帝王,必郊祀其祖以配天,何也?」孔子對曰:「萬物本於天,人本乎祖。郊之祭也,大報本反始也,故以配上帝。天垂象,聖人則之,郊所以明天道也。」公曰:「寡人聞郊而莫同何也?」孔子曰:「郊之祭也,迎長日之至也。大報天而主日,配以月,故周之始郊,其月以日至,其日用上辛;至於啟蟄之月,則又祈穀于上帝。此二者,天子之禮也。魯無冬至大郊之事,降殺於天子,是以不同也。」公曰:「其言郊何也?」孔子曰:「兆丘於南,所以就陽位也,於郊,故謂之郊焉。」。……公曰:「天子之郊,其禮儀可得聞乎?」孔子對曰:「臣聞天子卜郊,則受命于祖廟,而作龜于禰宮,尊祖親考之義也。卜之日,王親立于澤宮,以聽誓命,受教諫之義也。既卜,獻命庫門之內,所以戒百官也。將郊,則供天子皮弁以聽報,示民嚴上也。郊之日,喪者不敢哭,凶服者不敢入國門,氾掃清路,行者畢止,弗命而民聽,敬之至也。天子大裘以黼之,被裘象天,乘素車,貴其質也。旂十有二旒,龍章而設日月,所以法天也。既至泰壇,王脫裘矣,服袞以臨燔柴,戴冕藻十有二旒,則天數也。」
    《荀子·禮論》:「故社,祭社也;稷、祭稷也;郊者,並百王於上天而祭祀之也。」
  3. 《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於是始皇遂東遊海上,行禮祠名山大川及八神,求僊人羨門之屬。八神將自古而有之,或曰太公以來作之。齊所以為齊,以天齊也。其祀絕莫知起時。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齊。天齊淵水,居臨菑南郊山下者。
  4. 《史記·孝武本紀》:“上初至雍,郊見五畤。”張守節正義:“先是文公作鄜畤,祭白帝;秦宣公作密畤,祭青帝;秦靈公作吳陽上畤、下畤、祭赤帝、黃帝;漢高祖作北畤,祭黑帝;是五畤也。
  5. 《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其夏,下诏曰:“异物之神见于成纪,无害于民,岁以有年。朕祈郊上帝诸神,礼官议,无讳以劳朕。”有司皆曰“古者天子夏亲郊,祀上帝于郊,故曰郊”。于是夏四月,文帝始郊见雍五畤祠,衣皆上赤。……(汉武帝)又作甘泉宫,中为台室,画天、地、太一诸鬼神,而置祭具以致天神。
  6.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渭水》:「成帝建始二年,罷雍五畤,始祀皇天上帝於長安南郊」。
    《漢書·郊祀志》:「成帝初即位,丞相衡、御史大夫譚奏言……,昔者周文、武郊於豐、鎬,成王郊於雒邑。由此觀之,天隨王者所居而饗之,可見也。……王者各以其禮制事天地,非因異世所立而繼之。今雍鄜、密、上、下畤,本秦侯各以其意所立,非禮之所載術也。漢興之初,儀制未及定,即且因秦故祠,復立北畤。今既稽古,建定天地之大禮,郊見上帝,青、赤、白、黃、黑五方之帝皆畢陳,各有位饌,祭祀備具。諸侯所妄造,王者不當長遵。及北畤,未定時所立,不宜復修。」
  7. 《明史·郊祀之制》:「王者事天明,事地察,故冬至報天,夏至報地,所以順陰陽之義也。祭天於南郊之圜丘,祭地於北郊之方澤,所以順陰陽之位也。《周禮·大司樂》:「冬日至,禮天神,夏日至,禮地祇。」《禮》曰:「享帝於郊,祀社於國。」又曰:「郊所以明天道,社所以明地道。」《書》曰:「敢昭告於皇天后土。」按古者或曰地祇,或曰后土,或曰社,皆祭地,則皆對天而言也。此三代之正禮,而釋經之正說。自秦立四畤,以祀白、青、黃、赤四帝。漢高祖復增北畤,兼祀黑帝。至武帝有雍五畤,及渭陽五帝、甘泉太乙之祠,而昊天上帝之祭則未嘗舉行,魏、晉以後,宗鄭玄者,以為天有六名,歲凡九祭。宗王肅者,以為天體惟一,安得有六?一歲二祭,安得有九?雖因革不同,大抵多參二家之說。自漢武用祠官寬舒議,立后土祠於汾陰脽上,禮如祀天。而後世因於北郊之外,仍祠后土。又鄭玄惑於緯書,謂夏至於方丘之上祭崑崙之祇,七月於泰折之壇祭神州之祇,析而為二。後世又因之一歲二祭。元始間,王莽奏罷甘泉泰畤,復長安南北郊。以正月上辛若丁,天子親合祀天地於南郊。由漢曆唐,千餘年間,皆因之合祭。其親祀北郊者,惟魏文帝、周武帝、隋高祖、唐玄宗四帝而已。宋元豐中,議罷合祭。紹聖、政和間,或分或合。高宗南渡以後,惟用合祭之禮。元成宗始合祭天地五方帝,已而立南郊,專祀天。泰定中,又合祭。文宗至順以後,惟祀昊天上帝。今當遵古制,分祭天地於南北郊。冬至則祀昊天上帝於圜丘,以大明、夜明、星辰、太歲從祀。夏至則祀皇地祇於方丘,以五嶽、五鎮、四海、四瀆從祀。」
  8. . 鳳凰網. 2017-04-12.
  9. 過年這樣拜天公就對了!拜天公時間、口訣、供品通通告訴你
  10. 汐止聖德宮 神尊介紹 玉皇上帝
  11. 馬祖剪紙--香爐花的剪花
  12. 馬祖旅記之香座篇
  13. . [2020-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1).
  14. 佛光山-極樂寺供佛齋天 虔誠供養三寶諸天
  15. 倫敦佛光山年初三舉辦「供佛齋天祈福法會」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