ㄑ
ㄑ()是注音符號中的聲母之一,字形取自「畎」的古字「𡿨」,發音則取官話「畎」字(音ㄑㄩㄢˇ)的聲母。《說文解字》:「𡿨:水小流也。」
注音符號與相關變體(灰底) | ||||||
---|---|---|---|---|---|---|
聲母 | ||||||
發音 方式 | 塞音 | 擦音 | ||||
全清 | 次清 | 全濁 | 次濁 | 清 | 濁 | |
唇 | ㄅ | ㄆ | ㆠ | ㄇ | ㄈ | ㄪ |
舌尖 | ㄉ | ㄊ | ㄋ | ㆹ | ㄌ | |
舌根 | ㄍ | ㄎ | ㆣ | ㄫ | ㄏ | ㆸ |
舌冠 | ㄐ | ㄑ | ㆢ | ㄬ | ㄒ | ㆺ |
翹舌 | ㄓ | ㄔ | ㄕ | ㄖ | ||
平舌 | ㄗ | ㄘ | ㆡ | ㄙ | ||
其他 | ㆼ | ㆽ | ||||
介母 | ||||||
介音 | ㄧ | ㆪ | ㄨ | ㆫ | ㆨ | ㄩ |
韻母 | ||||||
單韻 | ㄚ | ㆩ | ㆿ | |||
ㄛ | ㆦ | ㆧ | ㄜ | |||
ㄝ | ㆤ | ㆥ | ㆾ | |||
複韻 | ㄞ | ㆮ | ㄟ | ㄠ | ㆯ | ㄡ |
鼻韻 | ㆬ | ㆰ | ㆱ | |||
ㄯ | ㄢ | ㄣ | ||||
ㆭ | ㄤ | ㆲ | ㄥ | |||
其他 | ㄦ | ㄭ |
「ㄑ」在官話、閩南語的發音為送氣清齦顎塞擦音/t͡ɕʰ/,不過單講「ㄑ」這個符號時通常會發為「ㄑㄧ」。
在漢語拼音中對應的為〔q〕;由於ㄑ與ㄘ或ㄔ為互補分佈,通用拼音中將ㄑ與ㄘ共用〔c〕,威妥瑪拼音中則與ㄔ共用〔chʻ〕,臺羅拼音則與ㄘ共用〔tsh〕,取決於韻母來發聲。
在粵語中,「ㄑ」用來表示送氣清齒齦塞擦音/t͡sʰ/或送氣清顎齦塞擦音/t͡ʃʰ/,有少數人也會讀成送氣清齦顎塞擦音/t͡ɕʰ˭/,這三個音在粵語裏是自由變異。粵拼中寫作〔c〕。
編碼與拼音
- 漢語拼音包含擴充版本閩南方言拼音方案。
字元 | 圖檔 | 編碼 | 國際音標 | 漢語拼音 | 威妥瑪拼音 | 臺羅拼音 | 通用拼音 | 粵拼 | 馬拼 | 拉丁苗文 | ||
---|---|---|---|---|---|---|---|---|---|---|---|---|
Unicode | Big5 | GB 2312 | ||||||||||
ㄑ | U+3111 | A3A2 | A8D1 | t͡ɕʰ | q[1] | chʻ | tsh | c | c | q | ||
t͡sʰ / t͡ʃʰ | c |
註解
- 漢語拼音的擴充版本閩南方言拼音方案中改作〔c〕。
參考資料
- 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注音符號總表》,北平: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1932年4月。
- 廣東省人民政府文敎廳:《廣州音農民速成識字課本》,廣州:華南人民出版社,1952年8月。
- 廣東省人民政府文敎廳:《廣州音職工速成識字課本》,廣州:華南人民出版社,1952年11月。
- 中國文字改革硏究委員會祕書處拼音方案工作組:《全國主要方言區方音對照表》,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12月。
- 吳守禮:《國臺對照活用辭典》,臺北:遠流,2000年8月。
-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國語注音符號手冊》,臺北:教育部,2000年11月。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