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注音符號中的聲母之一,字形取自「之」的古字「」,發音則取官話「之」字的聲母。《說文解字》:「㞢: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

注音符號與相關變體(灰底)
聲母
發音
方式
塞音擦音
全清次清全濁次濁
舌尖
舌根
舌冠
翹舌
平舌
其他
介母
介音
韻母
單韻
複韻
鼻韻
其他

「ㄓ」的發音為不送氣清捲舌塞擦音/ʈ͡ʂ˭/,原本聲母不可單獨發音,需搭配介音或韻母。單講「ㄓ」這個符號時實際上是搭配韻母「」,發為「ㄓㄭ」,但該韻母平常書寫時可以省略,一般人會覺得該韻母是「空韻」。「ㄓㄭ」的國際音標為/ʈ͡ʂ˭ɨ/,漢學家則不認可這樣拼法,而另自行發明舌尖後不圓脣元音」/ʅ/作為空韻符號,將「ㄓㄭ」拼為/ʈ͡ʂ˭ʅ/,但沒有獲國際語音學學會接受。

漢語拼音中對應的為〔zh〕,通用拼音中對應的為〔jh〕;由於「ㄓ」與「」為互補分佈威妥瑪拼音將之與「」共用〔ch〕,取決於韻母來發聲。

此外在臺灣方音符號中,「ㄓ」也被用於書寫客家話粵語,發音為不送氣清顎齦塞擦音/t͡ʃ˭/,但粵語注音符號中不採用此符號。

相關變體

在注音符號的擴充版本閏音符號中,增加了「」作為「ㄓ」的濁音對應,寫法為去掉底橫,並於豎筆末端收個圓但不突出。「」發音為濁捲舌塞擦音/ɖ͡ʐ/。

閏音符號也為不送氣清顎齦塞擦音/t͡ʃ˭/設下專門符號「」,臺灣方音符號則不設之,直接以「ㄓ」來標記。粵語也有此聲母,但閏音符號另設「」號,見條目。

字形辨正

ㄓ的另一種筆順

應注意的是,傳統上「ㄓ」寫作四筆,以字形而言「ㄓ」也適宜寫作四筆,如頁頂右上方的筆順圖所示。爲了書寫快速,有些人也會寫成三筆,如右圖的示範,但這樣就會出現豎筆部份從下往上寫的「逆筆」,跟日常漢字的豎筆書寫習慣不一致,宜小心處理。

編碼與拼音

字元圖檔編碼國際音標漢語拼音威妥瑪拼音臺羅拼音通用拼音粵拼馬拼拉丁苗文
UnicodeBig5GB 2312
U+3113A3A4A8D3ʈ͡ʂ˭zhchjh
t͡ʃ˭zh 
未收錄未收錄未收錄z
U+31B4未收錄未收錄ɖ͡ʐ

參考資料

  • 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注音符號總表》,北平: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1932年4月。
  • 廣東省人民政府文敎廳:《廣州音農民速成識字課本》,廣州:華南人民出版社,1952年8月。
  • 廣東省人民政府文敎廳:《廣州音職工速成識字課本》,廣州:華南人民出版社,1952年11月。
  • 中國文字改革硏究委員會祕書處拼音方案工作組:《全國主要方言區方音對照表》,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12月。
  • 吳守禮:《國臺對照活用辭典》,臺北:遠流,2000年8月。
  •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國語注音符號手冊》,臺北:教育部,2000年11月。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