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注音符號中的聲母之一,字形取自「私」的古字「」,發音則取官話「私」字的聲母。《說文解字》:「厶:姦衺也。」

注音符號與相關變體(灰底)
聲母
發音
方式
塞音擦音
全清次清全濁次濁
舌尖
舌根
舌冠
翹舌
平舌
其他
介母
介音
韻母
單韻
複韻
鼻韻
其他

「ㄙ」的發音為清齒齦擦音/s/,原本聲母不可單獨發音,需搭配介音或韻母,單講「ㄙ」這個符號時實際上是搭配韻母「」,發為「ㄙㄭ」,但該韻母平常書寫時可以省略,一般人會覺得該韻母是「空韻」。「ㄙㄭ」的國際音標為//,漢學家則不認可這樣拼法,而另自行發明舌尖前不圓脣元音」/ɿ/作為空韻符號,將「ㄙㄭ」拼為/sɿ/,但沒有獲國際語音學學會接受。

漢語拼音威妥瑪拼音馬拼中對應為〔s〕;由於「ㄙ」與「」為互補分佈通用拼音臺羅拼音中與「」共用〔s〕,取決於韻母來發聲。

注音字母苗文中,也是以「ㄙ」表示/s/〔s〕(嚴格定義可說是不送氣清齒齦擦音//)。至於送氣清齒齦擦音//〔hs〕,則寫成「ㄙㄏ」雙符號。

相關變體

在注音符號的擴充版本閏音符號中,增加了「」作為「ㄙ」的濁音對應,寫法為去掉末點,然後在最末筆收個圓但不突出。「」發音為濁齒齦擦音/z/,也可用於中古漢語等有濁齒齦擦音的漢語,方音注音符號則改作「」形。注意的是臺灣方音符號不設此符號,但由於臺灣話分為泉腔與漳腔,所謂「」為「ㄗ」的濁音僅適用泉腔;「ㆡ」在漳腔中發為「ㄙ」的濁音,然而臺灣方音符號仍用「ㆡ」表示,見條目。

閏音符號也為粵語清齒齦擦音/s/或清顎齦擦音/ʃ/(粵語中這兩個音為同音位自由變異)設下專門符號「」,與只發/ʃ/音的「」區分開來。方音注音符號則不設之,改用「」來標記。臺灣方音符號也不設之,改以「」來標記。粵語地區也有人直以接「ㄙ」來標記此聲母。

字形辨正

現在ㄙ的寫法
1932年ㄆ的寫法
1949年ㄆ的寫法

「ㄙ」最初時寫作「」,上方原有斜向右方的短斜,以便與日文片假名中的「」分別。今省去,寫成「」即可。

編碼與拼音

字元圖檔編碼國際音標漢語拼音威妥瑪拼音臺羅拼音通用拼音粵拼馬拼拉丁苗文
UnicodeBig5GB 2312
U+3119A3AAA8D9ssssssss
hs
未收錄未收錄未收錄zj
ㄙ゙未收錄未收錄未收錄
未收錄未收錄未收錄s / ʃs

參考資料

  • 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注音符號總表》,北平: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1932年4月。
  • 廣東省人民政府文敎廳:《廣州音農民速成識字課本》,廣州:華南人民出版社,1952年8月。
  • 廣東省人民政府文敎廳:《廣州音職工速成識字課本》,廣州:華南人民出版社,1952年11月。
  • 中國文字改革硏究委員會祕書處拼音方案工作組:《全國主要方言區方音對照表》,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12月。
  • 吳守禮:《國臺對照活用辭典》,臺北:遠流,2000年8月。
  •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國語注音符號手冊》,臺北:教育部,2000年11月。
  • 中華民國連江縣政府:《馬祖閩東(福州)話日常生活常用詞彙編輯說明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連江:連江縣政府,2009年11月。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