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禁忌

飲食禁忌是指一種單一社會群體或文化有自覺地避免食用特定動物或植物的現象,是一種禁忌。飲食禁忌隨空間、族群甚至時代而異,故並不存在全世界通用的飲食禁忌;不過幾乎所有的文化都有自己的飲食禁忌,飲食禁忌可說是普世文化通則

豬肉即為一項顯著的飲食禁忌:它在猶太教被視為不潔之食(不合宜、不潔的),在伊斯蘭教亦被認為是不潔的(被禁止的)。

多數飲食禁忌不是由文本記載、供人民謹守的律法;然而,它隨著社會習俗的承襲而流傳至今,在特定地區所具有的約束力並不亞於法律。但是,短期避免食用特定食物的現象,如齋戒,不算是飲食禁忌。

序論

多數科學家認為人類在本質上屬於雜食性,能夠消化、吸收各種動物性和植物性食物。然而,人類文化中存在著對飲食的選擇,即偏愛、避免或禁止食用特定食物的行為。在飲食禁忌中,只有拒食難以消化或具有毒性的食物是以生理因素為根據的「合理」現象,其他飲食限制都是隨社會文化傳承的習俗,並依文化、國家和族群而異。人類對食物的選擇是一種依循本能的行為;研究顯示,二歲以下的幼兒已會將眼前物品放入口中食用,目標物包括石頭、昆蟲和鳥獸的糞便。人類對食物的選擇、判斷力以及厭惡感並非天生,而是經由後天學習、根據環境變化而養成。科學家從未在生物身上觀察到真正的作嘔反應[1]

禁忌食物通常帶給人一股噁心、反胃的感覺。然而,在某一種文化被認定不潔的、不可食的食物,卻可能在另一種文化中被尊為佳餚,例如狗肉。因此,厭惡感顯然和禁忌食物的本質無關,故這種反應不能被解讀為本能行為。人類為應付緊急情況,如在極度飢餓的狀態下,會產生一種克服厭惡感、食用禁忌食物的能力。這種能力因人而異;一般而言,勉強進食會引起強烈的嘔吐衝動,而阻礙飲食[2]

著名的飲食禁忌多與肉類和動物產品有關,只有少數是植物,如佛教出家人忌食洋蔥等。學者丹尼爾·費斯勒和卡洛斯·大衛·納瓦雷特研究12種地方文化,歸納出38種肉食禁忌,卻只有7種植物性飲食禁忌[3]

中國古代避諱也可能造成飲食禁忌。例如唐朝避諱李姓,禁食鯉魚,抓到鯉魚必須放掉,販賣鯉魚責打60杖。[4]惟此類規定有時流於形式。另明朝人不禁吃豬肉。[5]

幾乎所有的文化都有飲食禁忌,飲食禁忌可說是普世文化通則。華人是飲食禁忌最少的族群之一,歐洲地區的代表則是法國人,不過華人社會經常有特定的食物不能一起吃的飲食禁忌。歷史文獻顯示,現代歐洲的飲食禁忌數量較舊時有顯著的增加,也有越來越多的華人飲食禁忌向西方人看齊,甚至一些在西方國家未成為禁忌的食物,如兔肉,也不被一些華人給接受,像例如雖然兔子屬於中華民國「畜牧法」所規範的家畜之一[6],是可以合法食用的動物,但是台灣仍然發生有飯店業者推出兔肉料理導致動保人士反彈的情況。[7][8]

飲食禁忌概觀

食物名 禁忌地區或文化 盛行地區或文化
青蛙肉 英國、美國、猶太教、伊斯蘭教、印度教、佛教、道教 亞洲、法國
龜肉 歐洲、美國、猶太教、伊斯蘭教、印度教、佛教、道教 亞洲、南美洲、美國部分州
蜥蜴 歐洲、美國、猶太教、伊斯蘭教、印度教、佛教、道教 亞洲、非洲、南美洲
鱷魚 歐洲、美國、猶太教、伊斯蘭教、印度教、佛教、道教 亞洲、非洲、南美洲
蛇肉 歐洲、美國、猶太教、伊斯蘭教、印度教、佛教、道教 亞洲、非洲
昆蟲 歐洲、美國、猶太教、伊斯蘭教、印度教、佛教、道教 亞洲、非洲
蜘蛛 歐洲、美國、猶太教、伊斯蘭教、印度教、佛教、道教 寮國、泰國、柬埔寨
豚鼠 歐洲、美國、猶太教、伊斯蘭教、印度教、佛教、道教 秘魯、厄瓜多
鼠肉 歐洲、美國、猶太教、伊斯蘭教、印度教、佛教、道教 中國(部分地區食用)、加納、泰國、越南
狗肉 歐洲、美國、猶太教、伊斯蘭教、印度教、佛教、道教 中國(部分地區食用)、韓國、朝鮮、越南、剛果、玻里尼西亞
貓肉 歐洲、美國、猶太教、伊斯蘭教、印度教、佛教、道教 中國(部分地區食用)
猶太教、伊斯蘭教、印度教、佛教、道教 歐洲、北美洲、北亞(西伯利亞)、日本愛奴族(阿伊努族)文化
豬肉 猶太教、伊斯蘭教、大部分印度教徒(有遵守教規者) 亞洲、基督教、少部分印度教徒(不遵守教規者)
猶太教、伊斯蘭教、印度教 中國(部分地區食用)、台灣、法國
猶太教、伊斯蘭教、印度教、部分佛教徒(有遵守教規者)、部分道教徒(有遵守教規者)(佛教跟道教為了紀念鵝是在男女感情上守貞操的動物,所以無論是否吃素皆禁食鵝) 中國(部分地區食用)、台灣、法國、部分佛教徒(不遵守教規者)、部分道教徒(不遵守教規者)
番鴨 猶太教、伊斯蘭教、印度教 台灣、中南美洲
土番鴨(番鴨跟鴨的雜交種) 猶太教、伊斯蘭教、印度教 台灣
火雞 猶太教、伊斯蘭教、印度教 歐洲、美洲
珠雞 猶太教、伊斯蘭教、印度教 歐洲、非洲
鳴禽 猶太教、伊斯蘭教、印度教、德語地區、佛教、道教 義大利、法國
鴕鳥 猶太教、伊斯蘭教、印度教、佛教、道教 亞洲、非洲、歐洲、美國
鯨魚 猶太教、伊斯蘭教、印度教、佛教、道教 挪威、冰島、法羅群島、日本、西伯利亞、阿拉斯加、北加拿大的土著
海豚 猶太教、伊斯蘭教、印度教、佛教、道教 日本、俄羅斯、丹麥法羅群島、秘魯、索羅門群島
蝸牛 猶太教、伊斯蘭教、印度教、佛教、道教 法國
章魚魷魚烏賊頭足類 猶太教、伊斯蘭教、印度教、德語地區 亞洲、非洲、德語地區以外的歐洲、美國
貝類 猶太教、伊斯蘭教、印度教 亞洲、非洲、歐洲、美國
螃蟹龍蝦螯蝦甲殼類 猶太教、伊斯蘭教、印度教 亞洲、非洲、歐洲、美國
一般中小型的 猶太教、部分伊斯蘭教徒(未篡改教規者)、部分印度教徒(有遵守教規者) 亞洲、非洲、歐洲、美國、部分伊斯蘭教徒(有篡改教規者)、部分印度教徒(不遵守教規者)
洋蔥等蔥科植物 去五辛蛋奶素的素食者、去五辛奶素的素食者、去五辛蛋素的素食者、去五辛全素的素食者、部分佛教徒(去五辛蛋奶素的素食者、去五辛奶素的素食者、去五辛蛋素的素食者、去五辛全素的素食者)、部分道教徒(去五辛蛋奶素的素食者、去五辛奶素的素食者、去五辛蛋素的素食者、去五辛全素的素食者) 葷食者、含五辛蛋奶素的素食者、含五辛奶素的素食者、含五辛蛋素的素食者、含五辛全素的素食者、部分佛教徒(葷食者、含五辛蛋奶素的素食者、含五辛奶素的素食者、含五辛蛋素的素食者、含五辛全素的素食者)、部分道教徒(葷食者、含五辛蛋奶素的素食者、含五辛奶素的素食者、含五辛蛋素的素食者、含五辛全素的素食者)
酒精類飲品、酒精類食物、酒精類食品 大部分猶太教徒(未篡改教規者)、伊斯蘭教、大部分印度教徒(有遵守教規者)、部分佛教徒(有遵守教規者)、部分道教徒(有遵守教規者) 亞洲、非洲、歐洲、美洲、大洋洲、少部分猶太教徒(有篡改教規者)、少部分印度教徒(不遵守教規者)、部分佛教徒(不遵守教規者)、部分道教徒(不遵守教規者)
兔肉 猶太教、大部分伊斯蘭教徒(未篡改教規者)、印度教、佛教、道教、部分臺灣人 亞洲、非洲、歐洲、美國、少部分伊斯蘭教徒(有篡改教規者)
單峰駱駝跟雙峰駱駝 猶太教、大部分伊斯蘭教徒(未篡改教規者)、印度教、佛教、道教 少部分伊斯蘭教徒(有篡改教規者)、中國(部分地區食用)
駱馬 猶太教、伊斯蘭教、印度教、佛教、道教 南美洲安地斯山脈
羊駝 猶太教、伊斯蘭教、印度教、佛教、道教 南美洲安地斯山脈
馬肉 猶太教、大部分伊斯蘭教徒(未篡改教規者)、印度教、佛教、道教、美國、加拿大、英國、北愛爾蘭、愛爾蘭、澳大利亞、紐西蘭 法國、義大利、德語地區、比利時、西班牙、瑞士、中亞地區、少部分伊斯蘭教徒(有篡改教規者)、日本熊本縣
各種鹿 大部分猶太教徒(未篡改教規者)、大部分伊斯蘭教徒(未篡改教規者)、印度教 歐洲、北亞(西伯利亞)、阿拉斯加、少部分猶太教徒(有篡改教規者)、少部分伊斯蘭教徒(有篡改教規者)
各種羚羊 大部分猶太教徒(未篡改教規者)、大部分伊斯蘭教徒(未篡改教規者)、印度教 非洲、少部分猶太教徒(有篡改教規者)、少部分伊斯蘭教徒(有篡改教規者)
綿羊 美國、加拿大、韓國、朝鮮 猶太教、伊斯蘭教、印度教、澳大利亞、紐西蘭、蒙古,日本北海道、関東地方
山羊 美國、加拿大、韓國、朝鮮 猶太教、伊斯蘭教、印度教、澳大利亞、紐西蘭、蒙古,日本沖繩縣
水牛 大部分印度教徒(有遵守教規者)、大部分猶太教徒(未篡改教規者)、大部分伊斯蘭教徒(未篡改教規者)、大部分佛教徒(有遵守教規者)、大部分道教徒(有遵守教規者)、部分以牛或水牛耕田人士(東亞非素食人口有些拒吃牛肉、水牛肉、氂牛肉) 基督教、少部分猶太教徒(有篡改教規者)、少部分伊斯蘭教徒(有篡改教規者)、少部分印度教徒(不遵守教規者)、少部分佛教徒(不遵守教規者)、少部分道教徒(不遵守教規者)
氂牛 印度教、大部分猶太教徒(未篡改教規者)、大部分伊斯蘭教徒(未篡改教規者)、大部分佛教徒(有遵守教規者)、大部分道教徒(有遵守教規者)、部分以牛或水牛耕田人士(東亞非素食人口有些拒吃牛肉、水牛肉、氂牛肉) 西藏、少部分猶太教徒(有篡改教規者)、少部分伊斯蘭教徒(有篡改教規者)、少部分佛教徒(不遵守教規者)、少部分道教徒(不遵守教規者)
牛肉 印度教、少部分猶太教徒(未篡改教規者)、少部分伊斯蘭教徒(未篡改教規者)、部分佛教徒(包括信仰观音的泰国华人)(有遵守教規者)、部分道教徒(有遵守教規者)、部分以牛或水牛耕田人士(東亞非素食人口有些拒吃牛肉、水牛肉、氂牛肉) 基督教、大部分猶太教徒(有篡改教規者)、大部分伊斯蘭教徒(有篡改教規者)、部分佛教徒(不遵守教規者)、部分道教徒(不遵守教規者)
人肉 全宇宙全世界(若有發生宰人或食人情形就算犯罪行為) 前現代的新幾內亞人、阿茲特克帝國

註釋

  1. vgl. Rolf Degen: Nicht nur Verdorbenes macht Angst, in: Tabula 02/2005 存檔,存档日期2006-08-09.
  2. Eva Barlösius, Soziologie des Essens, S. 45
  3. Daniel Fessler/Carlos Navarrete, Meat is Good to Taboo, S. 4
  4. s:酉陽雜俎/卷十七
  5. . 字媒體 ZiMedia. [2018-08-16] (中文(繁體)‎).
  6.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2014-12-15 [2015-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5).
  7. . 聯合新聞網. 2014-12-17 [2015-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02). 无效|dead-url=bot: unknown (帮助)
  8. . 中央社. 2014-12-17 [2015-01-02].

參考文獻

  • Eva Barlösius: Soziologie des Essens. Juventa, München 1999, ISBN 3-7799-1464-6 (德文)
  • Mary Douglas: Reinheit und Gefährdung. (Originaltitel: Purity and Danger: An Analysis of Concepts of Pollution and Taboo. 1966.) Berlin 1985, ISBN 3-518-28312-X (德文)
  • Marvin Harris: Wohlgeschmack und Widerwillen. Die Rätsel der Nahrungstabus. (Originaltitel Good to eat. Riddles of Food and Culture. 1985.) Klett-Cotta, Stuttgart 1988, ISBN 3-608-93123-6 (德文)
  • Jerry Hopkins Strange Food. Skurrile Spezialitäten. Insekten, Quallen und andere Köstlichkeiten Komet 2001, ISBN 3-89836-106-3 (德文)
  • Dwijendra Narayan Jha: The Myth of the Holy Cow. Verso Books, Kondon 2002, ISBN 1-85984-676-9 (英文)
  • Stephen Mennell: Die Kultivierung des Appetits. Geschichte des Essens vom Mittelalter bis heute (Originaltitel: All Manners of Food.). Athenäum, Frankfurt/Main 1988. ISBN 3-610-08509-6 (德文)
  • Perry Schmidt-Leukel (Hrsg.): Die Religionen und das Essen. Hugendubel, Kreuzlingen 2000, ISBN 3-7205-2115-X (德文)
  • Calvin W. Schwabe: Unmentionable Cuisin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Press 1988, ISBN 0-8139-1162-1 (英文)
  • Monika Setzwein: Zur Soziologie des Essens. Tabu, Verbot, Meidung. Leske + Budrich, Opladen 1997, ISBN 3-8100-1797-3 (德文)
  • Frederick J. Simoons: Eat Not This Flesh. Food Avoidances from Prehistory to the Present Wisconsin Press, Madison 1994 (2. Aufl.), ISBN 0-299-14254-X (英文)
  • Sabine Wilke: Die verspeiste Esskultur. Nahrung und Nahrungstabus. Tectum Verlag, Marburg 2005, ISBN 3-8288-8789-9 (德文)

外部連結

  • Rolf Degen: Nicht nur Verdorbenes macht Angst. in: Tabula. SVE, Bern 2005,02.
  • Daniel M. T. Fessler, Carlos David Navarrete: Meat is Good to Taboo. in: Journal of Cognition and Culture. Brill, Leiden 2003 (pdf). ISSN 1567-7095
  • Ram Puniyani: Beef Eating, Strangulating History. in: The Hindu. Madras 2003.
  • Alexander Rabl: Tabuzone Teller. in: A La Cart. Gourmet-Magazin. D+R Verlag, Wien 2006.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