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是臺灣

中華民國是臺灣,臺灣的政治論述,認為「中華民國就是臺灣,是獨立於中國之外的主權國家,主權屬於臺灣人民」,主張中華民國是臺灣的國名,而臺灣並不歸屬於中國,陳水扁為此論述的支持者,此論述在其中華民國四階段論有進一步說明[1]。陳水扁主張「中華民國是臺灣,臺灣是中華民國」[2][3],一改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主權重疊的舊想法[4]。相關的政策包括中華民國護照加註臺灣的英文名稱[4]截至2005年 (2005-Missing required parameter 1=month!)中華民國政府的自我描述是「中華民國是臺灣」[5]

這個論述基於陳水扁的「一邊一國」,將臺灣視為是獨立國家,與中國不同,脫離一個中國的正統之爭;但同時希望採取中間路線,按四不一沒有,不宣布獨立及更改國號,希望用中華民國來形成臺灣的國家認同。這個提法也牽涉到臺灣在國際法上的定位。

這論述為臺灣不同的國家認同論述之一,獲得很大認同[6],但仍存在爭議。支持者認為可以此作為臺灣在國家認同上的最大公約數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認為,這種說法意圖追求臺灣獨立,造成一中一台的狀況,中國國民黨親民黨也反對這個說法。台獨運動成員中,也有派系主張以臺灣為國號,由於擔憂這個說法造成混淆而反對。

這種論述被很多臺灣人認定為當今的台海現狀。這種思維將「中華民國」做為臺灣國號並且以中華民國第二共和存在的模式,類似兩國論,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認定是臺灣獨立的一種形式,是一種獨台,近期被學界與民間稱為「華獨」。[7]

歷史

2004年10月10日,陳水扁總統在中華民國國慶談話中首次提出這個說法。陳水扁首先承認臺灣有族群融合問題,但是主張不管是認同中華民國或者認同臺灣,都應該被認為是對國家忠誠。他說:

中華民國的主權屬於兩千三百萬臺灣人民,中華民國就是臺灣,臺灣就是中華民國,這是任何人都不能否定的事實[8]

2005年,陳水扁在接見美國福爾摩莎基金會時,提出強化後的論述,一般稱為「中華民國四階段論」;其中,在2000年政黨輪替之後,進入「中華民國是臺灣」的階段[9]

2011年10月8日,民進黨主席兼總統候選人蔡英文發表談話,認為在1949年後中華民國只存在臺灣,所以「臺灣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是臺灣」、「中華民國已經不是外來政府,而是現在的臺灣政府」[10][11]。蔡英文以此為臺灣共識的基礎。國民黨大陸事務部主任張榮恭指這是一種「隱性臺獨」,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則認為此說法違反中華民國憲法

2013年,民進黨前立委謝長廷洪奇昌許信良等人主張民進黨應通過「中華民國決議文」,其內容是「臺灣就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就是臺灣」[12][13]

2017年9月26日,蔡英文政府行政院院長賴清德在立法院答詢表示:“臺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名字叫中華民國”[14]國台辦新聞發言人馬曉光回應,台灣從來就不是一個國家,也永遠不可能成為一個國家。[15]

2019年2月13日,蔡英文政府的中華民國總統府發言人張惇涵表示,「中華民國臺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兩千三百萬人民是國家的主人,這點無庸置疑[16]

各方觀點

  •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往常相同,視此論述為臺獨主張,並與往常一樣予以打壓和震懾。[17]
  • 2014年12月25日,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教授姜皇池認為,1945年至1949年間,盟軍授權中華民國國軍軍事佔領臺灣,為一種外來政權,是「中華民國來臺灣」;1949年至1971年間,中華民國政府持續有效統治臺灣,但仍然宣稱是來自中國,可以被視為流亡政府,為「中華民國在臺灣」;1971年後,因民主化運動與臺灣本土化運動的影響,中華民國已經變為臺灣的一部份,中華民國成為臺灣的國號,為「中華民國是臺灣」[18]
  • 2006年10月,淡江大學教授許慶雄說,民主進步黨與陳水扁政府長期以來一直說「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國名叫中華民國,所以不必要宣布獨立」,但是:「你既然是一個獨立的國家,為什麼不宣布獨立?如果沒有法理上的獨立,那你怎麼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台灣怎麼可能就這樣偷偷摸摸獨立成功,結果全世界沒有人知道?」他說,「台灣近來出現許多奇怪的獨立建國理論,不論是908建國正名制憲建國、甚至有人說台灣屬於美國一部分等等,這些種種理論,都只是希望能夠『輕鬆快樂、偷偷摸摸來建國』,是一種『撿便宜』的心態,不是個應該有的行為」[20]
  • 2007年8月4日,國立清華大學教授黃居正認為,臺灣從未明白宣示獨立於中國之外,如果臺灣認同「中華民國是臺灣」或「中華民國在臺灣」,不再追求以「臺灣」為國號的獨立建國,在國際法上仍然會被當成是中國領土、而不是獨立國家[21]
  • 2012年9月6日,郭正亮說,民進黨只要碰到外島金門群島馬祖列島釣魚臺列嶼太平島)問題就會進退失據,因為“都是中華民國主權的歷史殘留,和台灣歷史並無隸屬關係”;碰到外島問題,民進黨才發現,“中華民國就是台灣、台灣就是中華民國”是法理上根本無法成立的論述[23]
  • 2016年9月5日,前中華民國總統府資政辜寬敏在《聯合晚報》的專訪中說,蔡英文政府強調「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他認為台灣維持「中華民國」這塊招牌是不得不的作法;若急著改變,會是一場革命,但這並非多數台灣人民所要的,「台灣幾百年來被外人統治是很悲哀的事」[24]
  • 2018年10月11日,喜樂島聯盟總召集人郭倍宏指出,民進黨抱著中華民國不放,影響台灣國際生存地位,讓台灣人看不到前途[25]
  • 2018年12月31日,許慶雄重申,「台灣人搖著中華民國國旗吶喊」、「台灣插滿中華民國國旗」就是向國際社會表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廢棄中華民國體制」才能讓「抗拒一個中國」有正當性,但民進黨「終於選擇向中華民國體制投降」[26]
  • 2019年2月20日,佛光大學教授柳金財表示,中華民國總統府宣稱「中華民國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兩千三百萬人民是國家的主人,若此說為真,就不須透過公民投票變更領土、主權範圍及改變國號;喜樂島聯盟欲透過公投制憲建國,恰好證明台灣尚未獨立、中華民國是外來政權[27]
  • 2019年10月25日,台獨人士兼美國律師江建祥表示,把台灣叫成中華民國,台灣不會變成中華民國;把中華民國叫成台灣,中華民國也不可能變成台灣[28]
  • 2019年11月27日,陳水扁到嘉義市一邊一國行動黨助選時說,蔡英文曾說「中華民國是流亡政府」,他也曾問「中華民國是什麼碗糕」,結果現在蔡英文被認為是202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中最認同中華民國的總統候選人;如果民進黨最後只能支持中華民國,「台灣」這條路將永遠走不出來,因此一邊一國行動黨一定要成立[29][30]。2019年12月27日,一邊一國行動黨發言人陳昭姿表示,一邊一國行動黨主張一邊一國、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反對「中華民國台灣」,「『中華民國台灣』就是『中國台灣』,這是非常清楚的」[31]
  • 2019年12月25日,台獨人士陳永興說:「今天不是說『民進黨執政,咱的夢就實現』,不是說『選一個台灣人做中華民國的總統,咱就建國了』。沒有!咱只不過是在維持蔣家那個政權而已。這對咱而言,並非咱所要追求,也非咱建立咱自己的國家。……將台灣命運交託給虛幻看不見的『中華民國』名稱上面,去維護一個外來統治者留下來的政權,這就是咱追求的目標嗎?我相信大部分台派朋友不能接受這樣的想法,至少我自己不能接受這樣的結論。」[32]
  • 2020年1月5日,國民黨立委陳宜民表示,本月民進黨立委兼蔡英文全國競選總部發言人林靜儀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說支持兩岸統一是叛國行為,顯示民進黨的真正想法是「借中華民國的殼,以民主與愛國主義包裝台獨」[33]
  • 2020年6月1日,美屬台灣群島方案代表人物蕭惟仁表示,許多台獨人士仍以「全民直選總統」來界定國家主權獨立的成立條件,這是「一廂情願,永遠得不到全世界的認同」;民主選舉與所有權毫無關係,亦即民主選舉無法改變「台灣沒有主權」的現況[34]

參考文獻

  1. International Business Publications, USA. . Int'l Business Publications. 3 March 2012: 41. ISBN 978-1-4387-7570-8 (英语). President Chen Shui-bian (2000-May 2008) fully supported the idea that the "Republic of China is an independent, sovereign country" but held the view that the Republic of China is Taiwan and Taiwan does not belong 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is is suggested in his Four-stage theor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2. . 第 374 卷,第 8407-8419 期. Economist Newspaper Limited. 2005 (英语). The Republic of China is Taiwan, and Taiwan is the Republic of China," Mr Chen said. And just to make sure everybody got the point, he said that Taiwan was "a country of 36,000 square kilometres", in other words, just the island and a few
  3. Chi Su. . Routledge. 11 September 2008: 265. ISBN 978-1-134-04043-8.
  4. John Q. Tian. . Palgrave Macmillan. 8 July 2006: 51. ISBN 978-1-4039-8284-1. Instead, he adopts an incremental approach, stopping short of the final, formal name changes by adding the word "Taiwan" to the ROC passports. ... The Republic of China is Taiwan, and Taiwan is the Republic of China.” Openly challenging the decades-old principle of overlapping sovereignty between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e further clarified that Tawan was "a country of 36,--- square kilometers,"...
  5. Dana R. Dillon. . Rowman & Littlefield. 2007: 153–. ISBN 978-0-7425-5133-6. As of September 2005, Taiwan's official description of itself is "The Republic of China is Taiwan."50 Unlike the leadership of Communist China, Taiwan's political leadership is not monolithic. Democratic Taiwan's political leaders on both sides
  6. Global Investment and Business Center, Inc. Staff; Ibp Usa. . Int'l Business Publications. 1 October 1999: 161. ISBN 978-0-7397-3660-9 (英语).
  7. . [2015-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01).
  8. . 新台灣新聞週刊. 2004年10月10日 [2015年2月1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2月14日).
  9. 蘇永耀、王寓中. . 自由時報. 2005年8月3日 [2015年2月1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2月14日).
  10. 侯承旭、林恕暉. . 自由時報. 2011年10月9日 [2015年2月1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2月14日).
  11. 張麗娜、晏明強. . 蘋果日報 (台灣). 2011年10月9日 [2015年2月1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10月28日).
  12. 童振源. . 美麗島電子報. 2013年10月2日 [2015年4月1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4月18日).
  13. 丘月光. . 民報. 2013年12月28日 [2015年4月1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4月18日).
  14. . 自由時報. 2017-09-28 [2017-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30).
  15. . [2017-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01).
  16. 楊孟立、崔慈悌. . 中國時報. 2019-02-14 [2019-03-02].
  17. 1979年1月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告台湾同胞书
  18. 顏伯川. . 民報. 2014年12月25日 [2016年5月2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8月5日).
  19. 莊秋雄. . 台灣日報. 2005-12-12 [2017-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23).
  20. 陳宗逸. . 《新台灣新聞週刊》第551期. 2006-10-12 [2016-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5).
  21. 黃居正. . 台灣e廣場. 2007-08-07 [2016-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7).
  22. 楊碧川. . 台灣組合. 2012-08-21 [2019-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1) (中文(台灣)‎).
  23. 林修卉. . 今日新聞網 (台北). 今日傳媒(股)公司. 2012年9月6日 [2016年5月2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10月16日).
  24. 鄭宏斌. . 聯合晚報. 2016-09-05 [2016-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05) (中文(台灣)‎).
  25. 黃婉婷. . 風傳媒. 2018-10-11 [2019-11-05].
  26. 許慶雄. . 民報. 2018-12-31 [2018-12-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31).
  27. 柳金財. . 旺報. 2019-02-20 [2019-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28).
  28. 江建祥. . 民報. 2019-10-25 [2020-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7).
  29. 卜敏正. . 聯合報即時新聞. 2019-11-27 [2019-1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9) (中文(台灣)‎).
  30. 陳雅玲、卜敏正、白錫鏗、鄭媁. . 聯合報. 2019-11-28 [2019-1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6) (中文(台灣)‎).
  31. 丁肇九. . 關鍵評論網. 2019-12-27 [2020-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13) (中文(台灣)‎).
  32. 陳俊廷. . 民報. 2019-12-25 [2019-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28) (中文(台灣)‎).
  33. 潘俊宏. . 聯合影音網. 2020-01-05 [2020-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28) (中文(台灣)‎).
  34. 蕭惟仁. . 呷新聞. 2020-06-01 (中文(台灣)‎).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