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化新文字
拉丁化新文字(新文字拼音:Latinxua Sin Wenz),又稱新文字運動,是1931年由中共提出全盤拉丁化的「文字」,最终目的是想取代汉字,屬於廣義的漢字拉丁化運動(區別於輔助標音性質的「符號」)。[1]
| |||||
| |||||
| |||||
| |||||
漢語各種拼音系統 (漢語拼音史) |
---|
官话 |
吳語 |
|
杭州話 杭州話羅馬字 |
寧波話羅馬字 |
台州話 |
其他 |
粵語 |
台山話拼音方案 開平話拼音方案 |
客家话 |
閩語 |
海豐話及陸豐話 海豐話拼音方案 |
建甌話 |
贛語 |
南昌話 |
湘南土話 |
江永城关土话 |
跨方言 |
中共基於方言平等的思維,[1]制定了15種漢語的拉丁化方案,其中有實際推行(出版課本和刊物)的有5種:基於老國音的北方話拉丁化新文字、基於上海話的江南話拉丁化新文字、廈門話拉丁化新文字、廣州話拉丁化新文字、潮汕話拉丁化新文字。[2]其餘10種方案並未被實際推行(未出版課本和刊物),包括:宁波话、无锡话、温州话、苏州话、福州话、客家话、桂林話、梧州話、湖北话、四川话拉丁化新文字。[2]
新文字運動始於1931年在蘇聯中蘇邊界旁的海参崴举行的中国新文字第一次代表大会。1932年公佈推行上海話拉丁化新文字字。1933年後推廣至全国,漢語諸方言一同拉丁化。1955年停止使用。共产党人为了向各個漢語方言區的革命群眾宣傳革命,勢必要掃盲,由此中共和苏联合作制定中共根据地裡執行過兩次以拉丁化新文字為授課媒界的掃盲運動,第一波在1936年至1938年初、第二波在1940年至1943年春。[3][4][5]
歷史和發展
拉丁化新文字是第一个由汉语为母语者提出来的替代汉字的罗马化系统,最初由苏联发展,用于当地的中国移民直到他们离开那里。后来在中国北方复苏过一段时间,被中國共產黨废止之前已经拥有300多种出版物。
创制北方話拉丁化新文字的工作于1928年在莫斯科开始,苏联科学院中国研究室想要创造一种提高居住在苏联远东地区的大批中国人的识字率的方式[6],促进他们的高等教育。
1931年海参崴大会通过的13条原则总的来说就是汉语拼音文字必须现代化、国际化、大众化、方言化。
与所有其他的罗马化方案从一开始就不同,拉丁化新文字自创始时就以取代汉字为目的[7]。他们采用拉丁字母是因他们认为比西里尔字母更能实现其目的[8]。拉丁化新文字不标声调,其制造者认为声调是落后的元素,应从汉语中去除。在字母设计上尽量覆盖中国所有方言,各个方言可以自拼自写,但操别方言的人未必看得懂。
以莫斯科为为基地的著名中国学者瞿秋白(1899-1935)和俄国语言学家科洛科洛夫(V.S. Kolokolov,1896-1979)在1929年设计出一种罗马化体系的雏形。
在一个时期内,这一体系对中国北部文学传播起了很大作用,300多种出版物(约50万份)使用拉丁化新文字[7]。但是,1944年汉字拉丁化运动在共产党控制区被共產黨中止,理由是经过培训、有资格教授这一体系的干部不足。实际上,更可能是因为共产党要准备控制更大的区域,因此考虑之后改变了关于拉丁化运动的浮夸言论;为获得最大限度的支持,他们不再支持这种严重冒犯传统书写方式的支持者的运动。[9]
北方話拉丁化新文字
北方話拉丁化新文字為漢語拼音的前身,相似度很高。主要差別為:
- 一、區分尖團音,現在漢語拼音拼成ji-, qi-, xi-在新文字中有可能是gi-, ki-, xi-或zi-, ci-, si-。
- 二、不寫出空韻,i只標示母音[i]。
- 三、漢語拼音的ü[y],在新文字中寫作y;而漢語拼音用作字首的y[j]在新文字中規定為j,但只在詞中間做分隔音節之用。
- 四、漢語拼音的er,在新文字中寫作r。另外漢語拼音的韻母-ong,在新文字中則是-ung(與威妥瑪拼音同)。
- 五、不標示聲調,提倡者將聲調視為漢語應當去除的元素,主張用其他詞語替代會需要聲調分辨意義的單詞。[10]
不標聲調帶來的多義混淆問題令當時使用者與後世學者所詬病[3]。其他特點有:不写出舌尖元音,用清音字母标记送气清塞音,用浊音字母标记不送气清塞音,对于部分汉语中的浊塞音则用浊音字母加h标记,部分汉语的入声由加塞音字母韵尾的韵母表达。
雙唇音 | 唇齒音 | 齒齦音 | 捲舌音 | 齦顎音 | 軟顎音 | |||||
---|---|---|---|---|---|---|---|---|---|---|
清音 | 濁音 | 清音 | 清音 | 濁音 | 清音 | 濁音 | 清音 | 清音 | ||
鼻音 | m [m] ㄇ m | n [n] ㄋ n | ||||||||
塞音 | 不送氣 | b [p] ㄅ b | d [t] ㄉ d | g [k] ㄍ g | ||||||
送氣 | p [pʰ] ㄆ p | t [tʰ] ㄊ t | k [kʰ] ㄎ k | |||||||
塞擦音 | 不送氣 | z [ʦ] ㄗ z | zh [ʈʂ] ㄓ zh | gi [ʨ] ㄐ j | ||||||
送氣 | c [ʦʰ] ㄘ c | ch [ʈʂʰ] ㄔ ch | ki [ʨʰ] ㄑ q | |||||||
擦音 | f [f] ㄈ f | s [s] ㄙ s | sh [ʂ] ㄕ sh | rh [ʐ] ㄖ r |
xi [ɕ] ㄒ x | x [x] ㄏ h | ||||
邊音 | l [l] ㄌ l |
|
|
- 範例:
四川话拉丁化新文字
声母
双唇 | 唇齿 | 齿后 | 齿龈 | 硬腭 | 软腭 | ||
---|---|---|---|---|---|---|---|
塞音 | 不送气 | b [p] 贝 |
d [t] 得 |
g [k] 古 | |||
送气 | p [pʰ] 配 |
t [tʰ] 套 |
k [kʰ] 可 | ||||
塞擦音 | 不送气 | z [ts] 早 |
g [tɕ] 价 |
||||
送气 | c [tsʰ] 草 |
k [tɕʰ] 巧 |
|||||
鼻音 | m [m] 没 |
l [n] 路 |
n [ȵ] 你 |
ng [ŋ] 我 | |||
擦音 | 清 | f [f] 发 |
s [s] 速 |
x [ɕ] 小 |
x [x] 好 | ||
浊 | [11] [v] 五 |
rh [z] 如 |
韵母
开尾 | 元音尾 | 鼻音尾 | |||||||||||
---|---|---|---|---|---|---|---|---|---|---|---|---|---|
开口呼 | [12] [ɿ] 日 |
r [ɚ] 二 |
a [a] 大 |
o/uo[13] [o] 我 |
e [e] 黑 |
ai [ai] 街 |
ei [ei] 批 |
ao [au] 包 |
ou [əu] 走 |
an [an] 烦 |
en [ən] 樱 |
ang/ong[14] [aŋ] 帮 |
ung [oŋ] 亩 |
齐齿呼 | i [i] 一 |
ia [ia] 牙 |
ie [ie] 叶 |
iai [iai] 介 |
iao [iau] 标 |
iu [iəu] 九 |
ian ian 变 |
in [in] 兵 |
iang/iong [iaŋ] 量 |
||||
合口呼 | u [u] 五 |
ua [ua] 瓜 |
ue [ue] 国 |
uai [uai] 乖 |
uei [uei] 类 |
uan uan 段 |
un uən 春 |
uong uaŋ 光 |
|||||
撮口呼 | y [y] 鱼 |
iuo [yo] 药 |
ye [ye] 绝 |
uan [yan] 鲜 |
un [yn] 泳 |
yng [yoŋ] 蓉 |
规则
- 四川话拉丁化新文字根据整词而非单个汉字分词。
- 当“u”出现在某个字的首位,且该字并非某一词的首字时,“u”改写为“w”以避免混淆。
- 当“i”出现在某个字的首位,且该字并非某一词的首字时,“i”改写为“j”以避免混淆。
- 当“y”出现在某个字的首位,且该字并非某一词的首字时,同时前一字以“n”或“g”结尾时,“y”改写为“j”以避免混淆。
- 四川话拉丁化新文字不标示声调,声调依据上下文推断,仅“a”及“ai”在读上声时改写为“aa”及“aai”。
- “un”单独成音节时写为“wen”,“ung”单独成音节时写为“weng”。
例句
以下例句将四川俗语转写为四川话拉丁化新文字:
- 矮子过河,安(淹)了心
- Ngaaiz go ho, ngan lo xin
- 足正不怕鞋歪
- Giuo zen bupa xai uai
- 吃苞谷粑打呵欠,开黄腔
- C baoguba daa xoxai, kai xuongqiang
- 猫抓糍粑,脱不到爪爪
- Mer zua cba, to budao zaozao
厦门话拉丁化新文字
江南话拉丁化新文字
声母
b |
p | bh勃 | m | f | v |
d | t | dh特 | n | l | |
z | c | s | sh是 | ||
g | k | gh搿 | ng五 | x黑 | h合 |
韵母
r儿 | i衣 | u乌 | y迂 |
a啊 | ia呀 | ua哇 | |
e哀 | ue喂 | ||
o哑 | yo唷 | ||
ao奥 | iao要 | ||
eu欧 | iu忧 | ||
ae晏 | ie烟 | uae弯 | |
en恩 | in因 | un温 | yn允 |
oe暗 | uoe碗 | yoe怨 | |
ang樱 | iang央 | uang横 | |
ung翁 | yng永 | ||
ong盎 | iong旺 | uong汪 | |
aq阿 | iaq约 | uaq挖 | |
eq厄 | iq一 | ueq斡 | yuq鬱 |
oq屋 | yoq郁 |
瓯嘉话拉丁化新文字
声母
b |
报 | p | 剖 | bh | 袍 | m | 毛 | f | 否 | v | 阜 |
d | 刀 | t | 滔 | dh | 逃 | n | 恼 | l | 牢 | ||
tz | 知 | c | 雌 | dz | 迟 | s | 私 | z | 时 | ||
tj | 机 | ch | 溪 | dj | 其 | sh | 熙 | j | 瑞 | ||
g | 高 | k | 烤 | gh | ng | 尔 | x | 好 |
韵母
i | 衣 | u | 乌 | y | 冤 | ||
a | 啊 | ia | 呀 | ua | 外 | ||
e | 哀 | ie | 阳 | ||||
ei | 地 | ||||||
ou | 多 | iu | 熟 | yu | 伟 | ||
ai | 唉 | iai | 益 | ||||
oey | 谁 | ||||||
ao | 奥 | iao | 姚 | uao | 黄 | yao | 姚 |
ae | 否 | iae | 妖 | uae | 横 | ||
au | 后 | iau | 有 | ||||
oe | 暗 | yoe | 船 | ||||
ang | 恒 | iang | 英 | ||||
eng | 亨 | ing | 静 | yung | 雍 | ||
oong | 翁 | ||||||
o | 珩 | uo | 黄 | yo | 王 | ||
oo | 恶 | uoo(uo) | 华 | yoo(yo) | 浴 |
广州话拉丁化新文字
此套方案中,字母“e”的用法最为复杂。
声母
b /p/ 波 | p /pʰ/ 破 | m /m/ 摩 | f /f/ 科 | ||
d /t/ 多 | t /tʰ/ 拖 | n /n/ 挪 | l /l/ 罗 | ||
g /k/ 哥 | gw /kʷ/ 过 | k /kʰ/ 卡 | kw /kʰʷ/ 夸 | ng [ŋ] 吴 | x [h] 苛 |
z /ts/ 左 | c /tsʰ/ 粗 | s /s/ 梳 | j /j/ 哟 | w /w/ 窝 |
韵母
a /a/ 阿 | e /ɛ/ 嘅 | i /i/ 衣 | o /ɔ/ 柯 | oe /œ/ 靴 | u /u/ 乌 | y /y/ 于 | |
ai /ai/ 隘 | ae /ɐi/ 翳 | ei /ei/ 飞 | oi /ɔi/ 哀 | ey /ɵy/ 虚 | ui /ui/ 煨 | ||
ao /au/ 拗 | au /ɐu/ 欧 | iu /iu/ 腰 | ou /ou/ 奥 | ||||
am /am/ 监 | em /ɐm/ 庵 | im /im/ 淹 | |||||
an /an/ 晏 | en /ɐn/ 恩 | in /in/ 烟 | on /ɔn/ 安 | oen /ɵn/ 春 | un /un/ 玩 | yn /yn/ 冤 | |
ang /aŋ/ 罂 | eng /ɐŋ/ 莺 | eing /ɛŋ/ 靓 | ing /ɪŋ/ 英 | ong /ɔŋ/ 盎 | oeng /œŋ/ 昌 | ung /ʊŋ/ 瓮 | |
ab /ap/ 鸭 | eb /ɐp/ 辑 | ib /ip/ 页 | |||||
ad /at/ 压 | ed /ɐt/ 七 | id /it/ 热 | od /ɔt/ 葛 | oed /ɵt/ 出 | ud /ut/ 活 | yd /yt/ 月 | |
ag /ak/ 拆 | eg /ɐk/ 得 | eig /ɛk/ 尺 | ig /ɪk/ 益 | og /ɔk/ 恶 | oeg /œk/ 卓 | ug /ʊk/ 屋 |
註釋
- 山下輝彦. (PDF). 《藝文研究》 (慶應義塾大学藝文學会). 2009年6月, 96: 14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11-12).
- 倪海曙,拉丁化新文字运动始末。收錄於倪海曙. . 上海: 知识出版社. 1987年12月: 12-13.
- 栗洪武,樊红蕾. . 《教育研究》. 2018, (7).
- 王元周. (PDF). 《抗日战争研究》. 2009, (3) [2020-09-2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9-22).
- 主要是在海参崴和伯力的中国移民工人。
- Chen (1999), p.186.
- Hsia (1956), pp.109-110.
- Norman (1988), p.262.
- Sin Wenz 新文字
- 四川话拉丁化新文字没有与该音对应的声母,[vu]做“u”。
- z、c、s、rh与该韵母相拼时,直接省略不写。
- o与uo可混用。
- ang与ong可混用。
參考資料
- Norman, J., Chines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1988.
- Milsky, C., "New Developments in Language Reform", The China Quarterly, No.53, (January-March 1973), pp. 98-133.
- Hsia, T., China’s Language Reforms, Far Eastern Publications, Yale University, (New Haven), 1956.
- Chen, P., "Phonetization of Chinese", pp. 164-190 in Chen, P., Modern Chinese: History and Sociolinguis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1999.
- Chao, Y.R., 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1968.
- 钱乃荣《北部吴语拼音方案之我见》
- 输畀侬《百年吴语罗马字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