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母

溪母),又寫作谿母,是中古漢語的一個聲母,屬牙音見組,次清聲母。該聲母有開合口對立,可與所有四個等配合。

擬音

由於在大多數漢語方言、域外方音和對音中,溪母的大多數字對應軟顎送氣清塞音[kʰ]或送氣清齦顎塞擦音[t̠͡ɕʰ],因此音韻學界一致同意將溪母擬爲[kʰ]

各學者擬音
聲母古韻羅馬字高本漢李方桂陸志韋王力周法高李榮邵榮芬蒲立本董同龢鄭張尚芳潘悟雲《廣韻》字數
khkʰ(kʷʰ)1071

註:過往學界曾用逆撇號「ʻ」代表送氣音,後來國際語音學學會已規範以「ʰ」作爲清音送氣符號,上表亦依規範統一。

上古來源

溪母上古來源各家說法不一,某些早期學者(如高本漢、王力)認為見母來自於上古漢語[kʰ]輔音。後來的學者如鄭張尚芳、潘悟雲、蒲立本等認為某些溪母合口字另外來自上古漢語[kʰʷ]輔音。

各家分類

守溫三十字母 三十六字母 陳澧 曾運乾 白涤洲 李榮 周法高
苦、去 苦、去

反切上字

廣韻中,屬於溪母的反切上字有二十四字:康枯牽空謙口楷客恪苦去丘墟袪詰窺羌欽傾起綺豈區驅。

現代方言、語言中的讀音

在大部分官話吳語中,溪母分化成兩類。第一類保持[kʰ]的讀法,出現在中古漢語一等韻、二等合口韻及部份三四等合口韻。另一類顎化[t̠͡ɕʰ],出現在二等開口及三、四等韻中。官话中部分甚至作[ɕ],如“溪”字本身。

閩語中,溪母無論洪細皆作[kʰ]。

粵語客語亦無論洪細皆不顎化,但有些字已弱化成[h],甚至有些字在/u//ɔ/音前面而變化成為[f],有些字在/j/音前面已省略。例如廣州話「口」([hɐu])、「去」([hɵy])、「闊」([fut])、「丘」([jɐu])。

域外方音

越南語,大多數溪母字為發/x/音,但有些字發/k/音。而在朝鮮語日語吳音漢音中,大多數溪母字是發/k/音。


中古早期漢語(切韻音)聲母
表中字母爲潘悟雲擬音的國際音標
全清次清全濁次濁全清全濁
脣音 p b m
舌音 t d n
ʈ ʈʰ ɖ ɳ
l
齒音 ts tsʰ dz s z
tʂʰ ʂ ʐ
tɕʰ常(禪) ȵ ɕ ʑ
牙音 k g ŋ
喉音 ʔ ɦ j h ɦ
三十六字母
全清次清全濁次濁全清全濁
脣音 重脣音
輕脣音
舌音 舌頭音
舌上音
齒音 齒頭音
正齒音 穿
牙音
喉音
半舌音
半齒音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