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母

明母m)是中古漢語的一個聲母,屬脣音幫組,次濁聲母。該聲母沒有開合口對立,可與所有四個配合。

其例字如下(中古漢語拼音採用古韻羅馬字):

一等毛mau、母mux、妹muaih、沒muot
二等埋mrai、猛mrangx、慢mranh、麥mrek
三等謀miu、尾myoix、問myonh、目miuk、名mjeng、美miix、繆myh、滅mjet
四等眠men、酩mengx、麪menh、覓mek

擬音

由於在大多數漢語族語言、域外方音和對音中,明母的大多數字對應雙脣鼻音[m],因此音韻學界一致同意將明母擬爲[m]

各學者擬音
聲母古韻羅馬字高本漢李方桂陸志韋王力周法高李榮邵榮芬蒲立本董同龢鄭張尚芳潘悟雲《廣韻》字數
mmmm(mʷ)mmmmmmmm1109

上古來源

大多數學者皆認為明母來自於上古漢語[m]輔音,從上古至中古並無重大變化。

各家分類

守溫三十字母 三十六字母 陳澧 曾運乾 白涤洲 李榮 周法高
明、微 明、微 莫、武 莫、武

現代方言、語言中的讀音

在相當多的方言中,脣音三等字的一部分(有些學者認爲是合口字,還有學者認爲是主要元音爲後元音,或者由於某些介音)轉變爲脣齒音。音韻學上稱這部分字爲輕脣音,而仍保持雙脣音發音的字爲重脣音。在三十六字母中,《切韻》系統中明母的重脣音仍稱明母,而輕脣音稱微母。同幫、滂、三母比較,明母輕脣化的字較少,如北京音系東韻三等、鍾韻尤韻字,在幫、滂、母讀輕脣,而明母爲重脣。而在廣州話中,儘管幫、滂、母有輕脣字,明母全部爲重脣。

粵語廣州話中,明母字全部讀粵拼m [m],如“慢”(中古漢語mranh,二等字,北京音系重脣)和“萬”(中古漢語myanh,三等字,三十六字母屬微母)同音,皆爲[ma:n²²]。而在台山話等四邑方言中,明母字去鼻音化,成為略帶鼻音的雙唇濁塞音[mb]。

在大多數吳語中,明母字重脣讀[m],微母文讀爲脣齒濁擦音[v],同奉母,而微母白讀字(不斷退化中)仍讀[m]

北京音系中,明母重脣字爲普拼m [m](上表例字除尾、問二字),輕脣字(微母)爲普拼w [w]或脣齒通音[ʋ]。有證據顯示,在近代漢語早期,如元代的《中原音韻》音系中,微母發音爲[v],不同於零聲母合口字的[w],以後二者合併,又在北京話中根據韻母性質重新分化。多數漢語官話方言的輕重脣分化情況類似北京音系。

多數閩語客語如同廣州話,皆保持[m]輔音。閩南語的情況較為特別,大部分明母字去鼻音化變成了雙唇濁塞音[b],但在鼻化韻和其他少數字依然保持[m],例如"馬"[ma](文讀,可比較其白讀念法[be])。這種情況尚可見於晉語,此外,根據敦煌出土的藏文文獻所記載的西北方音中,明母字亦有塞音化的現象。

域外方音

朝鮮語中無脣齒音,明母字發音均爲雙脣音ㅁ[m]

日語明母字不分輕重脣,吳音仍爲ま行[m],而在漢音中塞化爲ば行[b]

越南語中明母字多數保持爲m [m],微母字爲輕脣音v [v],同云母合口,如“文”(中古漢語myon,văn),而重紐四等字變爲d [z],如“民”(中古漢語mjin,dân)。

參見

中古早期漢語(切韻音)聲母
表中字母爲潘悟雲擬音的國際音標
全清次清全濁次濁全清全濁
脣音 p b m
舌音 t d n
ʈ ʈʰ ɖ ɳ
l
齒音 ts tsʰ dz s z
tʂʰ ʂ ʐ
tɕʰ常(禪) ȵ ɕ ʑ
牙音 k g ŋ
喉音 ʔ ɦ j h ɦ
三十六字母
全清次清全濁次濁全清全濁
脣音 重脣音
輕脣音
舌音 舌頭音
舌上音
齒音 齒頭音
正齒音 穿
牙音
喉音
半舌音
半齒音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