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法語:缩写英語:,縮寫作 ),简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一个联合国专门机构[1],成立于1945年11月16日,总部设於法国巴黎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
`
簡稱ONUÉSC(法文)
UNESCO(英文)
成立時間1945年11月4日1945-11-04
類型联合国专门机构
法律地位活跃
總部 法國巴黎
總幹事
奥德蕾·阿祖莱
上級組織
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
網站www.unesco.org

组织之宗旨在于通过教育科学文化来促进各国之间合作,对和平与安全作出贡献,以增进对正义、法治及联合国宪章所确认之世界人民不分种族性别语言宗教均享人权与基本自由之普遍尊重[2]。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接續國際聯盟国际智力合作委员会

截至2011年4月 (2011-0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195个会员国及8個準會員[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宗旨是“利用教育、科學、文化、溝通及,為建立和平、消除貧窮、可持續性發展及跨文化對話而努力。”[4]。因此主要通过這五个领域组织活动。例如贊助文學、技術及教師培育、國際科學計劃、獨立媒體及新聞自由的提升、區域性及文化歷史計劃、促進文化多樣性、世界文學的翻譯、保護文化遗产自然遺產世界遺產)及保護人權、彌平全球數位落差的國際合作協議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是聯合國發展集團的成員之一[5][6]

组织的活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以下五个领域组织活动:教育、自然科学、社会与人文科学、文化、传播与信息。

  • 教科文组织支持比較教育學的研究,并提供专业知识和促进伙伴关系,以加强国家教育领导力和各国提供全民高质量教育的能力。这包括 :
    • 教科文组织教席(UNESCO Chairs),644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网络,涉及超过126个国家的770院校。
    • 环境保护组织
    • 通过于1960年的《反教育歧视公约
    • 每隔12年举办的成人教育国际会议(CONFINTEA)
    • 出版《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系学校(UNESCO ASPNet),连系着179个国家的8009所学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沒有授權高等学府的成立.[7]

  • 教科文组织还公开发出“声明”,以教育公众:
    • 塞维利亚声明(Seville Statement on Violence):1989年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声明,反驳人类具有暴力生物倾向。
  • 鼓励“思想通过图像和文字的自由流动”:
    • 促进言论自由,新闻自由和信息自由立法,通过对通信的发展及传播和信息计划的国际计划
    • 促进信息通信技术的全面普及,通过全民信息计划
    • 促进多元化和文化多样性的媒体
  • 促进事件,例如:
    • 由联合国在1998年宣布的,2001年至2010年之间向世界儿童推广和平文化的与非暴力的“国际十年”。
    • 世界新闻自由日,每年的5月3日,促进表达和新闻自由的自由是一项基本人权,它是任何健康的民主和自由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 巴西环球电视网合作的巴西Criança Esperança项目, 以筹集资金为促进社会融合和预防暴力的社区项目。
    • 国际扫盲日
    • 和平文化国际年“International Year for the Culture of Peace”
  • 成立和资助的项目,如:
    • 移民博物馆倡议:推动建立与流动人口的文化对话博物馆[9]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洲高等教育中心(UNESCO-CEPES),1972年成立于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作为一个非集中式办公,促进欧洲、美国、加拿大及以色列的国际间高等教育合作。《高等教育在欧洲》是它的官方刊物。
    • 自由软件目录:自1998年教科文组织和自由软件基金会共同资助的这个项目编目的免费软件。
    • “FRESH” 确保师生健康新鲜聚焦资源。[10]
    • 亚通组织(OANA),联合国亚太通讯社
    • 國際科學理事會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亲善大使
    • “ASOMPS”在亚洲召开的一系列药用植物和香料学术会议。
    • “植物学2000”:计划支持分类学,药用和观赏植物的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以及对环境的污染及其保护
    • 1948年至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藏的代表作品,对世界文学著作进行多国语言翻译。

组成和运作

教科文组织由三个部分组成:

  • 大会,由全体会员国代表组成,是教科文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每两年召开一次。负责制定教科文组织的计划与预算,按一国一票的原则由大会投票通过。
  • 执行局,由58个会员国的代表组成,一般每年开会两次,是一个行政机构,为大会的召开作准备,并负责监督大会决议的实施。
  • 秘书处,是教科文组织的执行机构,全体工作人员在的总干事的领导下实施会员国大会通过的计划。
    • 秘书处由1514名国际公务员、专业人员和一般事务人员组成,其中近645人在位于世界各地的73个办事处任职。
    • 除南苏丹以外的194个会员国已建立全国委员会,由教育、科学和文化等各界代表组成。
    • 与588个非政府组织与教科文组织保持正式关系,与约1,200个非政府组织与教科文组织有不定期合作。
    • 5700所联系学校帮助青少年树立宽容和加强国际了解的思想。
    • 6670个教科文组织俱乐部协会和中心宣传教科文组织的理想和行动。
    • 173个会员国在巴黎设有常驻代表团。

歷任总干事

总干事出身国任职时间
1 朱利安·赫胥黎 英國1946年12月 - 1948年12月
2 海梅·托雷斯·博德 墨西哥1948年12月 - 1952年12月

约翰·W.泰勒 美國1952年12月 - 1953年7月
3 卢瑟·埃文斯 美國1953年7月 - 1958年12月
4 维托里诺·韦罗内塞 義大利1958年12月 - 1961年11月

勒内·马厄 法國1961年11月 - 1962年11月
5 勒内·马厄 法國1962年11月 - 1974年11月
6 阿马杜-马赫塔尔·姆博 塞内加尔1974年11月 - 1987年11月
7 费德里科·马约尔 西班牙1987年11月 - 1999年11月
8 松浦晃一郎 日本1999年11月 - 2009年11月
9 伊琳娜·博科娃 保加利亚2009年11月 - 2017年11月
10 奧德蕾·阿祖萊 法國2017年11月 (現任)

教科文組織的獎勵制度

亞太區

研究所及中心

水教育学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學院及中心是為支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些計劃而設的支援組織,包括:

成員國

正式成员国

直至2019年1月,教科文组织有193个成员国:[23][24]

目前 列支敦斯登 不是教科文组织的成员,而是非正式的參與國。[24]

准会员

这是教科文组织9名准成员的名单及其成为准成员的日期:[23]

观察员

有两个常驻观察员和10个政府间组织,与教科文组织常驻观察员代表团。[27]

聯合國非会员国[28]
聯合國觀察員实体[28]

变动

2017年10月12日, 美國宣布决定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組織(转寻求以永久观察员国身份参与),此决定按相关条款将于翌年12月31日生效。同日, 以色列也宣布将退出该组织。美以两国的退出主要源于该组织于2011年通过关于 巴勒斯坦以成员国身份加入该组织的提案(此后两国停缴会费),以及认为该组织需根本性改革、存在“针对以色列的持续偏见”、对该组织债务问题的关注[29][30][31]

注释

  1. The Netherlands Antilles became associate member of UNESCO on 26 October 1983. On Sunday 10 October 2010, a new status of the Netherlands Antilles came into effect within the Kingdom of the Netherlands, by which the country-status land of the Netherlands Antilles ceased to exist. Under the new status, Curacao and Sint Maarten become countries (enjoying internal self-government within the Kingdom), joining Aruba, which gained similar status in 1986. Bonaire, Sint Eustatius and Saba have become part of the country "the Netherlands". The Netherlands retains responsibility for e.g. defence and foreign policy.
  2. 1999年前以「澳門」的名義參加。

脚注

  1. Some of the dependent territories of China, Denmark, Netherlands, New Zealand, United Kingdom are associate members of UNESCO.
  2. The former Socialist Federal Republic of Yugoslavia (SFRY) became a Member State on 31 March 1950. The participation of Yugoslavia in meetings of governing bodies and conferences of UNESCO was suspended following Resolution 47/1 adopted by the General Assembly of the United Nations on 22 September 1992, which stated that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Yugoslavia (Serbia and Montenegro) could not continue automatically the membership of the former SFRY. Accordingly,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Yugoslavia, which became a Member State on 20 December 2000, could not automatically succeed the former SFRY as a member of the Organization. Following the adoption of the Constitutional Charter of Serbia and Montenegro by the Assembly of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Yugoslavia on 4 February 2003, the name of the State of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Yugoslavia has been changed to "Serbia and Montenegro". Further to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adopted by the Parliament of Montenegro on 3 June 2006, UNESCO has been informed that the membership of the State Union Serbia and Montenegro in UNESCO is continued by the Republic of Serbia on the basis of Article 60 of the Constitutional Charter of Serbia and Montenegro.
  3. Niue does not have a National Organizing Committee established so far.[24]
  4. On 31 October 2011, the UNESCO General Conference in Paris admitted Palestine as a UNESCO member state, with 107 votes in favour of admission and 14 votes against, with 52 abstentions (a two-thirds majority vote in favour by member states is required). The decision took effect on 2011-11-23 when Palestine ratified UNESCO’s constitut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5. Previously a Member State from 11 March 1965 to 31 December 1972.
  6. Previously a Member State from 28 October 1965 to 31 December 1985.[25]
  7. Previously a Member State from 4 November 1946 (founding member) to 31 December 1956.
  8. Previously a Member State from 4 November 1946 (founding member) to 31 December 1985.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的组织与结构
  2. . UNESCO. [23 April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4-09).
  3. 我们是谁,教科文组织简介
  4. . UNESCO. [8 August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18).
  5. .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Group. [8 August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5月11日).
  6. (PDF). [8 August 201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7-28).
  7. Because diploma mills have claimed false UNESCO accreditation, UNESCO itself has published warnings against education organizations that claim UNESCO recognition or affiliation. See Luca Lantero, Degree Mills: non-accredited and irregular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存檔,存档日期2015-05-13., Information Centre on Academic Mobility and Equivalence (CIMEA), Italy. and UNESCO "Alert: Misuse of UNESCO Name by Bogus Institutions" Archive-It存檔,存档日期2015-12-21
  8. Varga, Susan. . The History Press Ltd. 2006. ISBN 0-7524-4083-7.
  9. . Migrationmuseums.org. [23 April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3月5日).
  10. . UNESCO. [23 April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年10月6日).
  11. . [2014-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9).
  12. . [2014-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1).
  13. UIL official site
  14. IITE official site
  15. . [2014-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16).
  16. . [2014-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06).
  17. UNEVOC official site
  18. CEPES official site 存檔,存档日期2010-09-29.
  19. . [2014-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4).
  20. . [2014-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9).
  21. . 澎湃新闻. 2017-11-04.
  22. . [2018-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23).
  23. UNESCO official site: List of the 195 Member States (and the 9 Associate Members) of UNESCO and the date on which they became members (or Associate Members) of the Organization, as of 5 November 201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4. WADA. (PDF): 2. [28 July 200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年1月16日).
  25. UNESCO. . [2011-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27).
  26. UNESCO. . [2013-08-19].
  27. UNESCO. . [2011-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23).
  28. UNESCO. . [2011-11-01].
  29. . 新华社. 2017-10-13 [2017-10-13].
  30. 侠客岛. . 凤凰网资讯. [2017-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3).
  31. . 美国之音. 2017-10-13 [2017-10-13].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