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公風櫃尾荷蘭城堡

風櫃尾荷蘭城堡[lower-alpha 1]明代奏章作彭湖城[1]:219,1623年荷蘭文報告寫作「」,直譯為澎湖堡壘[2][3],是位於台灣澎湖縣馬公市風櫃里俗稱「蛇頭山」的小半島上的一個城郭遺址[4]1622年(明朝天啟二年)8月2日(格里曆[5][lower-alpha 2][6],由荷蘭東印度公司築建,在1624年(天啟四年)九月間拆毀夷平。[3]

馬公風櫃尾荷蘭城堡
中華民國臺灣)文化資產
1623年(明天啟三年)澎湖風櫃尾堡壘手繪稿。(圖片上端指向東方)
其他名稱風櫃尾城、澎湖堡壘、天啟紅毛城
登錄等級國定古蹟
登錄類別城郭
位置 臺灣澎湖縣馬公市風櫃里蛇頭山( 馬公市風櫃西段2地號)
建成年代1622年12月(格里曆
毀壞年代1624年9月(格里曆)
開放時間24小時
材質土、草、木、石灰、岩石
所有權者荷蘭東印度公司
詳細登錄資料

其後荷蘭城堡舊址所在的蛇頭山陸續為大明帝國、東寧王國、大清帝國日本帝國中華民國作為軍事用地,2001年11月21日公告為中華民國的國定古蹟,於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的登錄名稱為馬公風櫃尾荷蘭城堡[4][7]

荷蘭東來

荷蘭東印度公司(VOC)艦隊。

荷蘭所在的尼德蘭地區原屬西班牙統治,在十六世紀時不僅已是歐洲商貿高度發達的地區,其造船技術和造船業亦十分蓬勃。約莫於1560年代,荷蘭地區不滿西班牙菲利普二世高壓統治,自行籌組聯合省共和國,並在1648年(南明永曆二年、清順治五年)正式獨立。[6]:94-95

荷蘭在與西班牙進行獨立戰爭的期間,並未停下海外商貿的腳步,不過相對於葡萄牙在1526年(明嘉靖五年)開始經略澳門、西班牙在1565年占領菲律賓,1571年控制馬尼拉,荷蘭人直到1593年才第一次派遣艦隊尋找通往亞洲的航路。荷蘭鑒於商船造價高昂、成本昂貴,且航行風險高,民間獨立船隊如遠方貿易公司(荷蘭語)、老牌公司(荷蘭語)等無力對抗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在南洋的勢力,荷蘭國家議會遂決意聯合各家公司船隊,在1602年3月20日正式成立「荷蘭東印度公司荷蘭語,VOC)」。[6][8]

荷蘭曾於1601年(明萬曆二十九年)進攻澳門、但遭葡萄牙人擊退。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後,1603年(萬曆三十一年)荷蘭再度捲土重來,派出艦隊總司令韋麻郎荷蘭語)進攻澳門,經過將近一年的航行,仍於1604年(萬曆三十二年)6月不敵據守澳門的葡萄牙人。[8][9]

初占澎湖

兩次攻澳門失利後,東印度艦隊指揮官韋麻郎聽從漳州海澄商人李錦與潘秀的建議,於1604年8月7日占領澎湖。明朝政府在澎湖原設有「澎湖遊兵」汛守,但僅每年春、冬有駐兵,夏季正逢遊兵收汛時節[10]:91,韋麻郎不費一兵一卒即占領澎湖。後浯嶼水寨指揮官沈有容親赴澎湖,會談中多次對韋麻郎施壓[10]:184、189-190,韋麻郎等總計在澎湖停留131日,最終只得在1604年12月15日離開澎湖。此事件亦是澎湖首次被西方勢力占領的紀錄,今澎湖天后宮存有「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石碑作為輔證。[11][9]:40[6]:100-101

總督科恩

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經略版圖。

1618年4月30日,來自合恩鎮荷蘭語)的科恩荷蘭語,1587年-1629年)受命出任荷蘭東印度公司第四任總督。科恩甫上任便面臨英國搶奪東印度區域貿易利益的挑戰,雙方展開超過一年的鏖戰,後荷蘭順利於1619年7月底重挫英國艦隊,並得以掌控麻六甲海峽以東至摩鹿加群島間的海域,將原貿易據點雅加達爪哇語)改名為巴達維亞(荷蘭語)。為了開發巴達維亞以及汲取更豐碩的利潤,科恩開始招募更多奴工(對象包括非洲東岸、印度半島、大明帝國等),又由於董事會一再要求科恩與明朝政府貿易,科恩決定以武力打通貿易管道,在1622年4月兵發中國東南沿海,企圖打下葡萄牙人占領的澳門。[12][13][6]:101-107

二占澎湖

1622年4月19日,科恩任命雷爾生[lower-alpha 3](?-1625年)擔任此次出征澳門的艦隊指揮官,於4月20日啟航,總計率領16艘船隻(兩艘英國船)和1300名士兵於6月22日抵達澳門,但葡萄牙人挾大砲優勢擊敗雷爾生艦隊,荷方總計136人陣亡、124人負傷,40人被俘虜。作戰失利之後,雷爾生奉科恩訓令駛往澎湖媽宮港,途中雖遭遇十艘左右的明朝武裝帆船,但皆無任何衝突,又此次澎湖仍無明朝官兵駐守,雷爾生所乘坐的船艦遂順利於1622年7月11日登陸澎湖。[14][15][6]:107-108

又根據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瑞士籍傭兵利邦(法語:)日誌,利邦乘坐船艦則於7月5日夜晚抵達澎湖,翌晨先行探勘地形。[3]:109

決議築城

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所繪製的福爾摩沙暨澎湖地圖。

雷爾生1622年7月11日抵達澎湖紅木埕[lower-alpha 4],於當地上岸後開始評估建立長期據點。雷爾生於7月26日遵照科恩指令,以50里爾聘請明朝漁夫做嚮導,於7月27日親赴打狗(今高雄)、大員(今台南安平)實地勘察、尋找便於船隻停泊之良港,7月31日返回澎湖。[15][6]:108-109

當時荷蘭慣於占領新地區建造城砦[6]:115,故雷爾生返回澎湖後即召開會議評估築城地點,最後根據三個理由擇定澎湖:第一,地緣上澎湖較接近中國大陸,貿易較便利;第二,澎湖的港口條件優於大員(台灣本島),便於大型船艦停泊;第三,大員較容易遭到以馬尼拉為據點的西班牙艦隊襲擊和攔截。1622年8月12日荷蘭開始在媽宮風櫃尾的蛇頭山築城。[16][6]:109-110

風櫃尾城築造期間,雷爾生和屬下利邦又於1622年10月15日前往大員另築堡壘,地點設在目加溜灣法語:,今台南善化),約莫於同年11月間完工。1624年,明朝艦隊圍攻風櫃尾城(即風櫃圍城戰),雷爾生鑑於無力守衛兩地、但至少保全一處堡壘的前提,於該年3月19日下令拆除大員堡壘,將兵力調返風櫃尾城助陣。[3]:122-123、133

荷蘭築城

風櫃尾蛇頭山為突出的小半島,因形似蛇頭而得名,過去多做為軍事管制區,與馬公港金龜頭砲台遙遙相望。
位於媽宮澳內灣的澎湖天后宮,明代奏章多作「娘媽宮」,與明代萬曆年間設置的「澎湖遊兵」頗有歷史淵源。[10]

1622年8月2日,荷蘭東印度公司開始築建澎湖的堡壘,擇址風櫃尾蛇頭山,約於1622年12月間竣工。[3][6][7]

擇址

台灣學者翁佳音對於指揮官雷爾生取蛇頭山、捨媽宮澳(今馬公港,即澎湖天后宮所在地)築城表示疑惑,特別是蛇頭山風勢強勁,媽宮澳上下岸裝卸貨物較為便利、避風程度較高的情形下。[2][9]:42

根據翁佳音推測,風櫃尾城是荷蘭東印度公司暫時性據點,其主要目的仍是尋找和明朝政府通商更接近的貿易據點。由於媽宮澳處仍有少數漢人聚落,以及低度的明朝官府設施,荷蘭方採取不干涉當地政治社會運作的立場,所以選擇於人煙稀少的風櫃尾築城;且地理位置上,風櫃尾位於媽宮澳西南側,與媽宮港隔海相對,盤據蛇頭山亦保有監控媽宮港船隻進出的優點。[2][7][9]:42

建材

根據荷蘭東印度公司記錄,巴達維亞的總部下令建築一切從簡,並「不要蓋得太大,以免造成公司財務負擔」,消極供應堡壘所需的石灰、磚石等建材,故風櫃尾城蓋得十分克難,大部分建材皆是就地取材。[2][9]:42-45

瑞士籍傭兵利邦也曾參與築城工程,他於日誌寫道:「建材以土為主,一層土、一層草,...。如果不下暴雨的話,這座堡壘是很堅固耐久的。」除了堡壘外牆之外,亦建造四座稜堡(荷蘭語:bolwerk、punt),每座稜堡皆設架有六門火砲,兵房、守衛室、軍火庫和庶務庫部分則支解Galiasse號船艦、以其零件建造。整體工程至1662年12月才大功告成。[3]:109-110

糧食與奴工

澎湖土地貧瘠,除了漁獲之外,糧食仍然不足;荷蘭東印度公司為了補給日用品,約莫自1622年7月起,陸續在中國東南沿海打劫船隻、上岸燒毀村莊、掠奪物資及牲口,並抓了大量漢人赴往澎湖充作奴工建造城砦,總數約1400人至1500人。由於生活環境不佳,建城期間不斷有奴工病死和餓死,同年12月風櫃尾城完工之後,剩下的漢人奴工被運載去印尼萬丹,轉賣作當地商人的奴隸。[9][6]:110-112

規制

風櫃尾城為正方形,長寬均約55公尺,四角設有稜堡,四個稜堡上共有29 門大砲。土垣高約7公尺,舖有草皮,面向半島的土垣外側以石料及石灰築成,並且有一道防禦壕溝;面向海的三面土垣外側則以來自日本巴達維亞及廢棄船隻之木板圍成。堡壘內部有司令官住所、營舍等建築物。[17][18]

根據1623年,船長恩格爾斯(荷蘭語)奉指揮官雷爾生之命,撰寫關於風櫃尾城的報告,記述如下:[2]

1623年澎湖島地圖
標記 方位 荷文名稱 通稱 高度 地點 荷文批註與中文備註 圖片
說明 此圖例為船長格爾斯描述關於風櫃尾城的報告書,呈交於1623年9月份,製圖者為簡·詹森·維瑟(荷蘭語)。[2][19](圖片上端指向東方)
A A稜堡 punt A Teunisooms
或Zierickzees
24荷呎[lower-alpha 5]
曹永和將之譯為叔稜角。[lower-alpha 6]
B B稜堡 西 punt B Capiteyn 22荷呎
面向外海 Capiteyn為荷語指揮官之意
C 空地 西南 放置薪材、必需品,建有一座穀倉。
D D稜堡 punt D Delft punt 5或6荷呎
風櫃東漁港
  • D稜堡直接在土丘山壁上敲鑿而成,工程嚴峻。
  • D稜堡外側能停泊三艘大舟,內側建有半月堡。
  • D、E稜堡連結的城垣外側十分陡峭,攀登不易。
E E稜堡 punt E 不詳 不詳 面向媽宮內灣
F Daer F 風櫃尾城外 預計挖護城旱溝(呈交報告時尚未挖)
G Daer G 約今青灣 漲潮時水深10至12呎。
H Daer H 約今井垵 鄰近紗帽山,此處有供水用井。(但水質不佳)
I 井仔垵山和豬母水山間 牛畜最佳的牧場,可放養百餘頭牛。
K(北) Daer K 約今石泉、菜園 淡水井,澎湖水質最佳之處,退潮時可派小船來取。已有漢人聚落。
K(南) 約今雞母塢山、五德 淡水甚少,幾近沒有。
L Tempel van de Sineesen 澎湖天后宮 漢譯為漢人小廟。

明荷戰事

福建沿海與諸島嶼地圖。

廈門前哨戰

荷蘭東印度公司於1622年8月2日起造風櫃尾城,期間除打劫中國東南沿海,亦不斷尋求補給和貿易機會。根據首席商務員梅爾德特(荷蘭語:Johan van Melderd)回憶,他甫至澎湖,便被派去廈門交涉通商事宜,似因未送禮而被當地官員刁難,要求他進行下跪叩首之禮才肯與之會談,後又被打發回澎湖等候通知,自此毫無音訊。[6]:111、115

1623年1月中旬,雷爾生再偕梅爾德特赴往廈門和當地官員交涉,由於廈門官員不敢擅作主張,遂將雷爾生引薦至福州,拜訪時任福建巡撫商周祚。1月23日,雷爾生與商周祚在福州商議,並做出「停火一年」、「荷方必須撤出澎湖」、「同意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大員(台灣本島)和明朝政府進行貿易」等初步協議,但1623年(天啟三年)夏季,福建巡撫商周祚被撤換,由南居益接替,對荷政策轉趨強硬,召集兵勇於金門廈門海域操練。[6]:111-112

1623年9月底,南居益下令福建沿海戒嚴;雷爾生則寄信予福建當局,提出「第一,與明朝政府自由貿易」、「第二,明朝商船不得前往馬尼拉(西班牙人根據地)交易」之兩項權利,同時聲明若拒絕兩項提議,則向明朝政府宣戰。10月25日,雷爾生下令商務員福朗克(荷蘭語,又譯法蘭西斯尊)率五艘船艦進發福建,設法占領漳州河(即九龍江西溪支流),明朝政府終於首肯和荷方協商,延請福朗克等在鼓浪嶼簽署協議,佛朗克依約於11月14日率領兩艘船艦駛入廈門。在11月17日協議期間,福浙總兵官謝弘儀[1]:226一舉擒獲福朗克等三十餘人,是夜守備王夢熊率六、七艘載滿火藥的帆船衝撞荷蘭艦隊,其中木登號(荷蘭語)被燒毀,伊拉斯穆斯號(荷蘭語)順利逃脫,而商務員福朗克押送北京處死,荷方總計8人被殺,52人被擒。此事件之後,荷蘭東印度公司再度燒殺掠奪中國沿海諸島,直到年底,以示報復。[6]:112[3]:110-112

明軍攻城

澎湖早期輿圖。

根據利邦回憶錄所述,明軍於1624年1月12日之前,便已有3000人從吉貝嶼進入澎湖海域,於澎湖「北面島」築城[3]:132(築城地點為頂山嶼鎮海港,即今白沙鄉鎮海村);1624年2月8日(天啟四年正月初二),明軍於築造石城同時發動攻擊,守備王夢熊率軍進攻澎湖風櫃尾城,逼荷蘭軍退守城內,此為明軍第一次攻擊;間隔未久,明軍對風櫃尾城發動第二次攻擊,但日期不詳,總計明軍兩次攻擊行動皆未打下風櫃尾城。[6]

1624年3月下旬,風櫃尾城指揮官雷爾生召回派守大員堡壘的軍士,26名成員在3月28日返回澎湖,包括傭兵利邦在內;利邦曾在3月30日率兩艘快艇、三艘帆船進攻明軍的鎮海堡壘,在僅剩一砲距離時卻遇退潮,快艇擱淺沙洲達六小時,漲潮後才脫困,安然返回風櫃尾城。[3]:133

李旦調停

李旦天主教名:Andrea Dittis(拉丁語),?-1625年)為泉州海商暨海盜,久居日本平戶,以「中國甲必丹」之名廣為人知;西班牙則在1565年占據菲律賓,1571年占領擁有華人社區的馬尼拉,利用馬尼拉華人牽線、囤積貨物,並傳揚天主教福音,集中管理不信奉天主教的華人甚至加以屠殺,李旦在馬尼拉的財產也因此被西班牙人侵占,只得逃往日本,另起爐灶。[6]:28-29

李旦因自身和西班牙之恩怨,外加福建巡撫南居益押扣李旦心腹許心素的兒子,故李旦接受許心素請託,也為兼顧自身貿易利益,藉荷蘭和西班牙長期夙怨發揮,在1624年(天啟四年)出面調解明朝和荷蘭之間的糾紛,力勸荷蘭方退出澎湖、前往大員(台灣本島)。[6]:114

1624年5月10日,李旦來到澎湖風櫃尾,並帶兩名使者與荷蘭方和談,雙方展開談判和起草合約,往來約花了一個月,期間荷蘭方對李旦懷有戒心,並未讓李旦等進入風櫃尾城內。1624年6月6日,李旦赴往大員,荷蘭方也隨之派船艦去大員交易生絲,期間雖與明軍對峙,也仍和明朝的商船進行貿易。[3]:132-134

明軍圍城

1624年6月22日(天啟四年五月初七),時任福建南路副總兵官俞咨皋、福建水師提標遊擊劉應寵帶來第三梯軍隊抵達澎湖。[1]:2276月24日(五月初九),明軍在娘媽宮(澎湖天后宮)布置火砲,跨海對準風櫃尾城,又準備火舟四散蒔上澳(清領時期嵵裡澳),包圍風櫃尾城,一時之間,風櫃尾城遭到三側(北、西、南)包圍,連汲水和取薪材的途徑都被阻斷,指揮官雷爾生只得向巴德維亞總部發送求援信函。[6]:114

1624年8月1日,明軍在鎮海堡聚集人數已達4000人,船150艘。明軍為增加武備,又於紅木埕處築城,搭建砲台,即文澳天啟城[lower-alpha 7][20]同一時期,宋克荷蘭語,?-1625年)來到澎湖,接替雷爾生出任澎湖風櫃尾城的指揮官,在8月4日正式完成交接,雷爾生隨即離開澎湖。[3]:135

8月中旬,新任指揮官宋克眼見明軍人數來到1萬人,船200艘,業已做好三路進攻風櫃尾城的布置,便派人求見俞咨皋,請求談判。[6]:114

明荷協議

風櫃尾荷蘭城堡解說牌,約堡壘中央廣場所在。

1624年8月中旬[lower-alpha 8],李旦受俞咨皋之命,再度來到澎湖風櫃尾和荷蘭方交涉,提出「荷蘭必須離開澎湖、當局同意荷蘭在大員和明朝政府交易」之條件。1624年8月18日,荷方召開內部評議會,同意撤離澎湖。8月22日,荷方和俞咨皋簽署協議,承諾於20日內退到大員(台灣本島)。[3][6]:114

根據利邦記述明朝政府與簽署合約內容,簡述如下:[3]:135-136

  1. 荷蘭東印度公司成員必須離開澎湖,前往大員。
  2. 除非風浪飄抵意外,荷蘭東印度公司船艦不准再進入中國海岸。
  3. 明方同意每年派商船前往巴達維亞和大員交易。
  4. 明方不得擅自派船前往馬尼拉(西班牙勢力)交易,若被荷蘭東印度公司發現,公司可自行處置違約商船。
  5. 雙方互有海盜被逮,應維持活口;明方海賊若被荷蘭東印度公司捉捕,必須送去李旦處,交由李旦處理。
  6. 明方商船若賣假貨被逮,荷蘭東印度公司有權自行處置,明朝政府不得置喙。
  7. 釋放雙方俘虜。
  8. 因戰事而起的賠償費用,雙方自行抵銷。
  9. 此協約自風櫃尾城完全拆毀、荷蘭東印度公司人員全數撤退才正式生效。

拆城

1624年8月24日,荷方再度召開內部討論,商議是否拆除澎湖風櫃尾城,研議後定案拆除,並於8月26日動工拆城。9月10日,明朝軍方主動派兩、三百名工人來澎湖,表達協助拆城的意願。根據參與風櫃尾城拆除工程的利邦記述,他本人帶著200名帶槍士兵,守衛在堡壘中央的廣場,隨時監看明軍動靜。9月13日,風櫃尾城大門和其他工事拆毀後,利邦曾下達口令「奉上帝之名[lower-alpha 9]」,在9月14日下達夷平堡壘前最後一道口令「伯恩[lower-alpha 10]」。9月16日,利邦等率眾扛著國旗,一邊擊鼓、一邊拿著火繩,在明軍士兵的注視下走出拆毀的風櫃尾城,搭上快艇「波墨仁號(荷蘭語)」,全數離開澎湖,航向大員[6][3]:136-137,開啟台灣本島自1624年至1662年的荷蘭統治時期,首任台灣長官(荷蘭語:Gouverneur van Formosa)即為原澎湖風櫃尾城的指揮官宋克[21]

此外,荷蘭東印度公司將風櫃尾城拆除下來的材料運至大員,做為熱蘭遮城的建材。[22][23]

後續

馬公風櫃尾荷蘭城堡遺址,遠方為蛇頭山,近處有法軍士兵墓碑、松島艦紀念碑,攝於2013年。

曾於明朝任官的沈鈇在1624年(天啟四年)上書〈為處置彭湖啟基善後永固敏疆事〉,文中稱「紅夷」(即荷蘭方)雖潛撤大灣(即台灣本島),但為求彭湖長治久安,獻上六策:一、專設遊擊一員鎮守彭湖;二、招募精兵兩千餘名環守彭湖外海;三、造大船、製火器;四、招兵民開墾彭湖,以助糧食;五、設公署營房;六、議通東西洋呂宋之商船,已備緩急。[1]:219-222惟明朝政府疲弱,未有採納,此議不了了之。[20]

城跡所在的蛇頭山後陸續為大明帝國、東寧王國、大清帝國日本帝國中華民國作為歷代的軍事用地,2001年11月21日公告為中華民國的國定古蹟,開放為觀光用途。[4][17]

盟軍桌

荷蘭東印度公司建城所在的蛇頭山,風櫃尾人俗稱「死番仔城」,除1624年和明軍交戰陣亡的荷蘭外籍士兵外,1885年(光緒11年)法國海軍孤拔發動澎湖之役率艦占領澎湖期間,約莫200至300名、染霍亂病死的兵士皆埋葬於此;又1908年(明治41年)4月30日,日本海軍的松島艦在風櫃海域意外爆炸,艦上222名人員死亡或失蹤[24];風櫃當地居民唯恐外國軍馬的鬼魂騷擾,每年皆會舉辦「盟軍桌」的普渡活動,延請風櫃溫王殿的「溫主公」主持,普渡陣亡於蛇頭山的外國兵士,迄今已延續百年。[25]

大事紀

風櫃尾城(澎湖堡壘)大事紀[3][6]
年份 日期 記事 備註
1622年 6月24日 荷蘭東印度公司艦隊進攻葡萄牙人據守的澳門失利,指揮官雷爾生率艦前往澎湖。 荷蘭東印度公司亦於同年10月赴往台灣本島築造大員堡壘,築城地點為目加溜灣一帶(今台南善化)。
7月5日夜 荷蘭東印度公司先遣部隊抵達澎湖,開始勘查地形。
7月11日 指揮官雷爾生抵達澎湖。
8月2日 開始築造風櫃尾城。
9月29日 指揮官雷爾生前往漳州,向福建巡撫商周祚提出通商要求,但被拒絕。
10月 荷蘭東印度公司船艦在沿海進行封鎖和騷擾。
11月底 廈門守軍不堪侵擾,主動聯絡荷蘭東印度公司,希望重啟談判。
12月 風櫃尾城竣工。
1623年 2月22日 商周祚和雷爾生在福州會面。 商周祚同意對荷貿易,但前提是荷方需撤出澎湖。雷爾生表示撤離澎湖必須請示巴達維亞總部,並提出不得與西班牙人貿易的要求。

雙方在協議期間,福建巡撫商周祚在夏季被撤換,改由南居益出任福建巡撫。

10月5日 雙方相約於廈門協商,福建官方派死刑犯充作官員,與荷蘭東印度公司商務員福朗克等周旋至深夜。

夜間福建官方以六、七艘載滿火藥的帆船衝撞荷蘭東印度公司艦隊,其中木登號被燒毀、伊拉斯穆斯號順利逃脫,而商務員福朗克押送北京處死。

此事件之後,荷蘭東印度公司再度燒殺掠奪中國沿海諸島,直到年底,以示報復。
1624年 1月12日 明軍在鎮海(今白沙鄉鎮海村,荷方文獻:北面島)興建堡壘。
5月10日 李旦帶明朝使者親抵澎湖風櫃尾和談。雙方從和談到起草合約花了約一個月,期間皆遵守停戰協議。
6月6日 李旦離開風櫃尾。
8月1日 明軍聚集鎮海堡壘的人數來到4000人,船150艘。
8月4日 宋克接替雷爾生出任風櫃尾城指揮官。
8月8日 李旦從大員來到風櫃尾,討論合約事宜。
8月中 明軍聚集鎮海堡壘的人數來到1萬人,船200艘,業已做好三路進攻風櫃尾城的布置。
8月24日 明朝和荷蘭東印度公司合約大致抵定,荷蘭東印度公司內部討論是否拆除風櫃尾城事宜。
8月26日 開始拆除風櫃尾城。
9月16日 風櫃尾城拆除完成,荷蘭東印度公司人員全數撤離澎湖。
附記 本表所述年份與日期若無特別標註,皆為西洋格里曆[5]

相關條目

注釋

  1. 台灣學界對於此城的中文名稱莫衷一是,乃有「澎湖紅毛城」、「澎湖荷蘭城」或「天啟紅毛城」等紛雜的稱呼,自西方中譯的文獻多直譯為「澎湖堡壘」,本條目為行文敘述統一起見,通篇採用「風櫃尾城」。
  2. 17世紀歐洲通行曆法有「格里曆」(新曆)和「儒略曆」(舊曆)之分,荷蘭天主教省分於公元1582年底改用格里曆,約莫至1584年,西歐大部分的天主教國家包括西班牙、比利時皆已使用格里曆;故本文敘述之西洋曆日期,皆為「格里曆」。
  3. 「雷爾生」的中文譯名甚為紛雜,有「雷爾松」見於《利邦上尉東印度航海歷險記》(賴慧芸譯)、「雷爺兒」見於翁佳音〈「荷蘭時代臺灣」中的澎湖〉、「雷約茲」見於湯錦台《大航海時代的台灣》;在明代南居益奏章中,稱其為「高文律」,此乃荷蘭語:,「司令官」之對音。
  4. 「紅木埕」約為今馬公市朝陽里、陽明里一帶,以今日行政區域觀之並不濱海,此處登陸地點應以擁有一片廣袤潮間帶的「文澳(暗澳)」較為合理。
  5. 1荷蘭呎(voeten)約等於30公分左右。
  6. 「Teunis」為荷語的安東尼(Anthony)、「-oom」在荷語中為叔伯之意。
  7. 翁佳音〈「荷蘭時代臺灣史」中的澎湖〉一文中表示:澎湖境內有許多民間訛傳荷蘭人蓋城的傳說,鎮海、吉貝、馬公市紅木埕皆有紅夷蓋城的傳聞,但實際上荷蘭僅在風櫃尾蓋城,其他城砦(或砲台)等防禦工事,皆為明朝軍隊所蓋。
  8. 根據利邦上尉回憶錄,李旦再訪風櫃尾城的日期是8月8日;湯錦台《大航海時代的台灣》則是作8月16、17日間。根據上下文推測,李旦應是八月中旬前後間,皆在鎮海的明將俞咨皋和風櫃尾的荷軍指揮官逡巡、傳遞消息,故日期有記述上的歧異。
  9. 即「這裏是個危險的地方」。
  10. 意義不詳。

參考資料

  1. 臺灣史料集成編委會. . 台北市: 遠流. 2004. ISBN 9573251418 (中文(台灣)‎).
  2. 翁, 佳音. [Different View on Hungmao Castle in Fengkuei-New Insight on 1623's Penghu Island Map]. 硓𥑮石季刊 (澎湖縣). 2001, (25): 36-51 (中文(台灣)‎).
  3. Ripon, Élie. . "Voyages et aventures aux Grandes Indes (1617-1627)". 翻譯:賴慧芸、校注:包樂史(Leonard Blusse)、鄭維中、蔡香玉 (臺北市: 遠流). 2012 [1997]. ISBN 9789573269717 (中文(台灣)‎).
  4.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2001-11-21 [2020-10-25] (中文(台灣)‎).
  5. Duncan, David Ewing. . 譯註:丘宏義. 台北市: 雙月書屋. 1999: 314–317. ISBN 957980348X (中文(台灣)‎).
  6. 湯, 錦台. . "Taiwan in the age of exploration" (台北市: 如果). 2011. ISBN 9789866702792 (中文(台灣)‎).
  7. .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2020-10-25] (中文(台灣)‎).
  8. 瞿, 海良; 洪, 麗雯; 戴, 振豐; 李, 君琳. . 台北市: 易博士. 2019. ISBN 9789864800810 (中文(台灣)‎).
  9. 駱, 芬美. . 臺北市: 時報. 2013. ISBN 9789571357287 (中文(台灣)‎).
  10. 何, 孟興. . 澎湖縣: 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2012. ISBN 9789860334593 (中文(台灣)‎).
  11. 王, 興安. . 臺灣大百科全書. 2009-09-24 (中文(台灣)‎).
  12. 施, 正鋒. . 民報 Taiwan People News. 2019-10-07 (中文(台灣)‎).
  13. 王, 興安. . 臺灣大百科全書. 2009-09-24 (中文(台灣)‎).
  14. 林, 偉盛. . 臺灣大百科全書. 2009-09-09 (中文(台灣)‎).
  15. 王, 興安. . 臺灣大百科全書. 2009-09-24 (中文(台灣)‎).
  16. 顏, 尚文. .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2005 (中文(台灣)‎).
  17. 陳, 英俊; 高, 啟進; 林, 文鎮; 郭, 金龍. . 澎湖縣: 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2010年: 30–31. ISBN 9789860262797 (中文(台灣)‎).
  18. 李, 乾朗. . 台北市: 五南. 2008: 28–36. ISBN 9789571153261 (中文(台灣)‎).
  19. Kees Zandvliet(冉福立); 漢聲雜誌社. . 江樹生(譯者). 台北市: 漢聲. 1997.
  20. 翁, 佳音. . 《澎湖研究-第一屆學術研討會論文輯》. 2002: 422 (中文(台灣)‎).
  21. 王, 興安. . 臺灣大百科全書. 2009-09-24 (中文(台灣)‎).
  22. 莊, 凱証. . 臺灣大百科全書. 2009-09-09 (中文(台灣)‎).
  23. 楊, 江仁. . 臺灣大百科全書. 2009-09-24 (中文(台灣)‎).
  24. 顏, 妙幸. .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中文(台灣)‎).
  25. 許, 玉河. .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中文(台灣)‎).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風櫃尾城(澎湖堡壘)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