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推成字法

三推成字法》為清朝嘉慶五年(1800年)晉江人黃謙所著一部以泉州南安腔為主的閩南語音韻學書籍《彙音妙悟》一書裡所提出的最早閩南語拼字法。此法以韻母"五十字母(元音)"為經,以聲母"十五音(輔音)"為緯,再以"八音聲調"梳櫛貫穿其間,而形成《三推成字法》。[1]

三推成字法
〈彙音妙悟〉
原名彙音妙悟
作者黃謙
类型音韻圖學
语言泉州話
发行情况
出版日期1800年
出版地大清國
三推成字法
漢字
白話字

歌訣

三推成字法歌訣為:「先從字母弁于頭,反切聲音左位收。平仄分明居右畔,完成一字傳千秋。三推之法意何如,但願世人喜讀書。凡字旁通心内得,無忘昔日誦於斯」。詳細法則如下。先分別將五十字母、聲母十五音、及八音依序編號,取字時即可得三組數字。再將此三組數字依彙音妙悟書上所載「新數念法」,將一到十的數字轉換為十種基本筆劃構成一字。比如「丁/ding」字其韻母為「卿(八)/ing」、聲母為「地(五)/t」、聲調為「(一)/第1調」,由「八、五、一」3個編號再取其對照的「筆劃符號」,即可組合為「」字。類如朝鮮語諺文組字結構法,及台灣陳松溪所提出之台灣字方案[1][2][3]

字詞結構

三推成字法音節結構區分為三個音位成分:聲母(輔音/子音)、韻母(元音/母音)、及聲調,以對照之「筆劃符號」來置放。位置排放上,韻母置上、聲母置於左下方、而聲調置於右下方。三推成字法標示聲調,同於聲母及韻母的標示法採用「筆劃符號」來標示調號。而聲調符號在其他的拉丁字母拼音法上,一般以附加符号須標示在音節裡的介音上邊。[1]

韻母(元音)
聲母(輔音) 聲調(調號)

走向

依三推成字法所得之字最多僅五筆劃,大幅度減輕了記憶的負擔而便利。但三推成字法所產生之字其字形模糊,書寫時容易訛誤,結構繁複、連寫不易,因此難以推廣流行。儘管如此,黃謙此一創舉仍是閩南語走向拼音化之路的前鋒,有著無法磨滅的功績。

相關作品

現代也有作家"台嶼符紋籙"。改良自三推成字法,設計成可突破同音字障礙。並命名其設計為"大語符紋"。將所設計的台語拼音符紋用在自創小說"大語符紋路"。

註釋

  1. 總主編 陳支平,徐泓,"閩南方言",福建人民出版社,福州市,2010年1月,pp.259-261. ISBN 978-7-211-05758-0
  2. (台灣字)為陳松溪所提出之方案,拼音體系以臺語通用拼音為基礎、聲調型態採用白話字的5個符號、字體的構造以韓語諺文為依據。類似的字型有河洛字角、電影星艦奇航記》中的克林貢語等系列拼音字型體系。字體型態分為左右上三部分:左邊為聲母、右邊為韻母、上邊為聲調記號,上邊聲調部分置放於右邊韻母之上。聲母字型17個、韻母字型77個,再加上5個聲調符號組成台灣字。
  3. 陳松溪. . 台南. [2010-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31).

參閲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