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七垣文化

下七垣文化,是分布在太行山东麓的豫北冀南的考古学文化,考古学家通常认为它是先商的文化遗存,即指商汤灭夏以前,商族人或者以商族人为主体的人群创造和使用的考古学文化。由众多遗址中发掘出土的文物分析,整个商族人的活动中心区,大约是以滹沱河为轴向南延伸,以邯郸漳河流域为文化核心。[1][2]

下七垣文化
地理範圍 中国
時期中國青銅時代
時間約前1680年 – 前1500年
典型代表下七垣遺址
先前文化龍山文化
繼承文化二里崗文化

研究历史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先后在河南、河北(豫北冀南地区)发掘了多个与二里头文化年代相近的遗址。

1979年,考古学家邹衡提出观点:以郑州的二里岗H17为代表的一类遗存是早商文化;早于它的二里岗H9和南关外中下层是先商文化“南关外类型”,以新乡潞王坟下层和辉县琉璃阁H1为代表的一类遗存是先商文化“辉卫类型”,以邯郸涧沟和磁县下七垣为代表的一类遗存是先商文化“漳河类型”。南关外类型是由辉卫类型发展而来,辉卫类型又是由漳河类型发展而来,即商文化来自古黄河西侧,是沿着太行山东麓逐渐南下的。[3]

经过多年研究,考古学界对先商文化的概念做了更为明确的界定。考古学家邹衡认为先商文化是“商汤灭夏以前主要属于商人的考古学文化”[4],考古学家李伯谦则表达为“汤灭夏以前商族(或以商族为主体)创造和使用的文化”[5]。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考古学界感到不宜直接使用“先商文化”一词来表示一个考古学文化,而应该有一个像夏文化研究中的“二里头文化”这样的名词,于是李伯谦命名的“下七垣文化”就这样应运而生[5]

主要遗址分布

下七垣文化有十分丰富的文物遗存,现发现的遗存主要分布在太行山东麓的南北纵轴线上[6],位于武安涉县磁县矿区永年邯郸等境内。在漳河、滏阳河及洺河的中上游地区,有近一百处的先商遗址。其中,下七垣遗址共分四层,叠压关系清楚,遗物特征明显,为冀南地区商文化的分期,提供了可靠的地层依据,故考古界以其来命名商汤灭夏前的先商文化。

参见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 《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2. . 中国新闻网. 2009-07-29 [2019-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3).
  3. 邹衡《关于探讨夏文化的几个问题》,《文物》1979年3期
  4. 邹衡《夏文化研讨的回顾与展望》,《中原文物》1990年2期
  5. 李伯谦《先商文化探索》,《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杜,1989年
  6. Pauline SEBILLAUD(史宝琳). 中原地区公元前三千纪下半叶和公元前两千纪的聚落分布研究[D].吉林大学,2014.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