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文化

大溪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考古学文化,因1959年发掘的四川省巫山县(今属重庆市大溪遗址而得名,大溪也是大溪文化的西线。主要分布在峡江地区和两湖平原,长江中游鄂西、渝东山地丘陵地区,洞庭湖周围和江汉平原的一部分。

大溪文化的范围

城背溪文化发展而来。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为公元前4400~前3300年。大溪文化的发现,陶器多呈红色,普遍以碳化稻壳末为孱和料,代表当时较高制陶水平的产品是篦点戳印纹白陶和薄胎彩陶,揭示了长江中游的一种以红陶为主并含彩陶的地区性文化遗存。

营造半地穴式和地面建筑,在居住面下往往铺有厚的红烧土块垫层,有的房屋墙外铺有红烧土渣地面散水或有专门的檐廊,以适应南方多雨炎热气候。

死者多数实行单人葬,葬式有仰身直肢、俯身直肢,以及很特殊的仰身跪屈葬、仰身蹲屈葬;随葬品除了陶器和石器外,还放置了鱼和龟,有的把整条鱼放在死者身上、嘴边或臂下,这一罕见习俗与当时人们的生活和原始信仰有关。

所有裝飾技巧,包括:塗繪、壓印、繩紋印花、雕花、貼花、網狀細孔等,皆加以應用,常見的圖案有尖齒紋、花瓣紋、交織曲線、三角紋等。高而深的豆、圈足碗、盤、杯為最重要的器型。此外,大溪遺址還發現石器,裝飾品則有玉、骨、石、貝製成的戒指、項鍊等。[1]

陶支座

一类陶制出土文物,源于大溪文化,被认为是炊器的一种。三峡地区的城背溪文化和大溪文化饮煮食物时以石块或支座支撑,为炊器的底座和支架。随着技术发展,陶支座逐渐失去实用价值,成为装饰用品。其表面常有戳印、刻划纹样和符号。1998年于湖北秭归县柳林溪出土1000余件陶支座。[2]

参考

  1. 藝術與建築索引典—大溪文化 於2011 年3 月18 日查閱
  2. . [2014-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14).(湖北省博物馆屈家岭简介)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大溪文化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