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

巴蜀,又称为川渝[1][2],是中国西南部重庆市四川省的合称,历史上其范围还包括与四川盆地文化联系密切的汉中盆地、湖北宜昌等地[3],屬於汉地的一部分,也屬梁州地區[4],巴蜀地区中的蜀国地区由于历史悠久、物产丰富、风光秀丽,自古被誉为“天府之国”,而深处丘陵地区的原巴国则人烟稀少。“巴蜀”得名于先秦时期存在于重庆四川的两个国家:巴国蜀国。“四川”则得名于北宋真宗咸平年间在四川地区设立的简称为“四川路”的“川峡四路”: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与夔州路。川渝地区(巴蜀地区)由于地处丘陵盆地的相对封闭的自然条件,在语言、饮食、风俗、艺术等各方面自成一体却也各不相同,拥有有别于中国其它地区的独特的地方文化,历史上也曾经建立过包括成家蜀汉成汉西蜀前蜀后蜀李蜀大夏大西在内的众多独立国家。重庆四川地区同时也在中国历史上几度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历时52年的重庆合川钓鱼城抗战延迟了南宋的灭亡,四川保路运动辛亥革命的爆发和成功创造条件[5]。而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由南京迁往重庆,重庆作为中国的大后方不仅承担国民政府三分之一以上的支出,而由大量重庆四川地区的袍哥组成的川军抗战伤亡人数也占到中国全国官兵伤亡人数的五分之二[6]

巴蜀/四川
语言 四川话
土广东话
老湖广话
面积 约16万平方公里
人口 1.2亿人(2009年)
人口密度 210人/平方千米(2009年)
主要民族 汉族巴蜀民系
行政区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庆市

历史

所属政权变更史系列条目

史前时期 前200,000 前2,500
蜀国 约前2,500 前316
蚕丛柏灌朝(传说) 约前2500 前1700
鱼凫朝 约前1700 前1200
杜宇朝 约前1200 前600
开明朝 约前600 前316
甌雒國 ? 前207
巴国前?年 前316
廪君巴国前?年 前?年
周属巴国 前?年 前316年
秦国秦朝 前770 前207
秦国秦人前316 前221
秦朝(统一中国) 前221 前207
楚国复国西汉新朝更始帝刘盆子时期 前206 25
西楚諸侯汉国前206 前202
西汉(统一中国)前202 9
新朝(统一中国) 9 23
更始帝与刘盆子时期(统一中国) 23 27
成家 25 36
东汉 25 220
东汉(统一中国)36 188
汉献帝时益州牧(割据) 188 214
蜀汉 214 263
曹魏西晋时期 220 316
魏国(三国) 263 266
西晋(统一中国) 266 304
成汉 304 347
朝统治时期 347 405
第一次属东晋时期(南朝) 347 373
前秦(十六国,氐族373 383
第二次属东晋时期(南朝) 383 405
西蜀 405 413
南朝时期 413 553
第三次属东晋时期(南朝) 413 420
刘宋(南朝) 420 479
萧齐(南朝) 479 502
萧梁(南朝) 502 552
萧纪(割据) 552 553
西魏北周隋朝唐朝 553 907
西魏(北朝,鮮卑553 557
北周(北朝,鮮卑 557 581
隋朝(统一中国) 581 618
唐朝(统一中国) 618 907
劉闢(割据) 806 806
陳敬瑄(割据) 885 892
王建前蜀 892 925
王建(割据) 892 907
前蜀 907 925
后唐后蜀 923 965
后唐(五代,沙陀925 934
后蜀 934 965
后周宋朝951 1279
北宋(统一中国)965 994
李蜀 994 995
北宋(统一中国)995 1126
南宋(南朝)1127 1274
吴曦(割据)1207 1207
大蒙古国元朝 1206 1388
元朝(统一中国) 1234 1363
明夏 1363 1371
韩宋明朝 1351 1644
明朝(统一中国) 1371 1643
大西 1643 1660
后金清朝 1616 1912
清朝(统一中国) 1660 1912
中華民國(官方中国) 1912 1949
熊克武(割据) 1918 1925
劉湘(割据) 1920 1937
刘文辉(割据) 1920 1933
楊森(割据) 1918 1937
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中国) 1949

文化

巴蜀特產店

灭巴蜀后,原本拥有独立文化体系的四川地区逐渐被纳入中原文化体系,但由于地处盆地的相对封闭的自然条件,在四川地区逐渐发展出了有别于中原地区的独特的地方文化。虽然在巴蜀时期,巴文化与蜀文化之间交流就十分密切,并且相对于中原文化具有一定的共同特征[7][8],但巴蜀地区形成统一的文化,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区域的时间为汉朝[9]。在初、初和初,四川地区三次经历了长期战乱,经济凋敝,人口锐减,使自巴蜀时期以来一直繁荣的巴蜀文化遭受重创。之后的清初“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运动奠定了现今巴蜀文化的基础,并使其独特性保留至今,同时形成了以四川话川剧川菜川酒川茶川盐川药川江川军蜀绣蜀锦蜀学等为代表的具有强烈地方特色的文化符号。

语言

四川话分布图

四川话是流行于四川地区的主要语言,属汉语西南官话,与北方官话湘语赣语客家话等南方汉语都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是一种带有过渡性质的南方官话,大致包括西南官话成渝片(成渝话)及赤灌片(赤灌话)。四川话目前约有1亿2千万的使用者,如果把它当成一种独立语言,其使用者人数居于世界所有语言第10位,次于日语,多于法语。现今四川话形成于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运动时期,是由来自湖广广东江西陕西等地的各地移民方言逐渐演变融合而形成的。成都话川剧和各类曲艺的标准音[10],但四川话本身并没有标准音。

除四川话外,四川地区较为常见的语言还有土广东话(属客家话)和老湖广话(属湘语)等,其都以方言岛的形式分布于四川各地。其中土广东话使用者主要集中于成都平原周边丘陵、川中丘陵和川北山区等地,人口约100万;而老湖广话使用者主要集中于沱江中上游丘陵等地,人口约90万[11]。由于四川话在四川地区的强势地位,一般而言,土广东话与老湖广话的使用者同时也是四川话的使用者[11]

饮食


艺术

四川地区传统艺术起源于巴蜀时期,历史悠久,种类丰富多样,并且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四川传统艺术主要包括以川剧川昆灯戏四川清音四川扬琴四川竹琴金钱板等为代表的传统戏剧曲艺;以川江号子四川民歌蜀派古琴洞经音乐等为代表的传统音乐;以蜀锦蜀绣银花丝工艺瓷胎竹编成都重庆漆艺绵竹梁平年画川派盆景等为代表的传统工艺美术;以四川民居四川园林为代表的传统建筑艺术和本土文学等。

川剧

武侯祠戏台的川剧表演

川剧是流行于四川地区和邻近的云南贵州部分区域的主要戏剧剧种,因变脸、藏刀、吐火等绝活而闻名于世。清初的“湖广填四川”大移民运动中,各省移民大量入川,其带来的各省戏剧艺术与四川本土原有的形成于明朝的“川戏”等艺术形式相结合,逐步演变发展,在18世纪中期的乾隆年间形成了现今的川剧艺术,迄今已有近300年历史[12]。川剧唱腔由独自起源的高腔、昆腔、弹戏、胡琴和灯戏五大声腔“五腔共和”而成,这也是川剧唱腔的最显著特点。川剧分小生、旦角、生角、花脸和丑角五个行当。

川剧拥有被称为“四条河道”的四大流派:川西河,又称为成都河、上河,以成都为中心流行于川西坝子一带,以胡琴为特色,形成独特的“坝调”;资阳河,又称为川南河、中河,流行于川南,,以高腔为主,艺术风格最为谨严;川北河,以弹戏为主,流行于川北;下川东河,又称为重庆河、下河,以重庆为中心流传于川东,特点是戏路杂,声腔多样化[13][14]。20世纪中期之后,各流派差别在逐渐缩小[15]。除川剧外,四川地区还流行有由昆曲演变而来的川昆(川剧声腔“昆腔”的原型)、起源于四川传统民俗活动的灯戏(川剧声腔“灯戏”的原型)[16]木偶戏皮影戏等剧种。

曲艺

四川地区传统曲艺最迟起源于汉代,目前在巴蜀地区出土的汉代说唱俑多达上百件,是中国出土汉代说唱俑最多的地区。时期,巴蜀地区曲艺进一步发展,并且广为流行。目前四川地区的传统曲艺主要成型于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大移民运动时期,此时湖广、广东、江西、陕西等地的各种说唱形式随移民流入巴蜀,逐渐与巴蜀传统曲艺融合,发展成为新的成熟的曲种,并在民国初年发展达到高潮[17]。四川地区的传统曲艺种类包括四川清音四川扬琴四川竹琴金钱板四川评书四川相书四川谐剧四川荷叶四川盘子四川花鼓四川莲萧等。

音乐

川渝地区传统音乐起源于巴蜀时期,广汉三星堆遗址成都金沙遗址成都羊子山遗址涪陵小田溪遗址等巴蜀时期遗址中均有大量乐器出土,且形制与此时中原地区同类乐器有所差异,表现出了此时巴蜀地区音乐文化的独特性[18]巴渝舞也起源于此时,并成为汉代重要的宫廷乐舞[19]。唐宋时期,巴蜀地区音乐发展到鼎盛时期,杜甫居于成都时曾以“喧然名都会”、“锦城丝管日纷纷”来形容此盛况。唐时发展形成了蜀国弦[20],并在后蜀时期进而发展成为蜀宫伎乐

现今巴蜀地区传统音乐的音调结构特色鲜明,大致可分为蜀羽体系与蜀体系两类[21]。流传至今的巴蜀地区传统音乐主要包括洞经音乐蜀派古琴四川民歌。洞经音乐起源于古蜀人的祭祀音乐,自唐代便开始在巴蜀地区流行,并一直传承至今,堪称古代音乐的“活化石”[22];蜀派古琴起源于汉代,并在清代最终成型,成为古琴的一个重要流派,现世流传的古琴名曲《流水》便是蜀派古琴的代表作[23];四川民歌包括以川江号子为代表的劳动号子和山歌、小调等,代表曲目包括《太阳出来喜洋洋》、《黄杨扁担》、《康定情歌》等。

地理

自然地理

四川盆地

传统区划

川西地区(成都市、德阳市、绵阳市、眉山市),川北地区(南充市、广元市、遂宁市、达州市、巴中市),川南地区(宜宾市、自贡市、内江市、泸州市、乐山市),川东地区(重庆市主城区及其周边各区县、原万县市地区各区县、原涪陵市地区各区县、广安市),川中地区(资阳市),另有时川东地区的原万县市地区各区县专作下川东地区。

注释

  1. 四川一词可能包含有多种意义:1. 历史及文化意义上,泛指四川盆地一带。2. 四川省,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级行政区。3. 历史上曾经存在的名为“四川”的行政区,包括宋代的四川制置使、元代的四川行省、明代的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四川省等。(袁庭栋. . 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2009: 第2页. ISBN 978-7-80752-357-4.
  2. 本文主要介绍第一种意义下的四川,近似等同于今四川省与重庆市之和,但并不包括四川省西部的非汉族聚居区(川边地区);事实上其与第三种意义下的四川在概念上较为接近,因为自宋代设立四川制置使后,其后名为“四川”的行政区都基本涵盖整个四川盆地,不同之处主要集中在川边地区和汉中盆地的归属上;而第二种意义下的四川由于1997年的行政区划调整,不再包括四川盆地东部的今重庆市。
  3. 在元以前,汉中盆地多与四川盆地(或四川盆地的一部分)属于同一行政区,且自汉代就有“巴蜀与汉中同俗”(出自《汉书·地理志》)一说
  4. 揚雄《蜀都賦》「蜀都之地,古曰梁州。禹治其江,渟臯彌望,郁乎青蔥,沃壄千里。」
  5. 刘永峰:《保路:四川人的家与国》,先锋国家历史,2009年5月
  6. 何晓鹏:《四川何以救中国》,先锋国家历史,2009年5月
  7. 袁庭栋:《巴蜀文化志》,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9年5月,ISBN 978-7-80752-357-4
  8. 萧易:《古蜀国:故乡还是他乡?》,先锋国家历史,2009年5月
  9. 谭继和:《巴蜀文化辨思集》,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
  10. 张绍诚. . . 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2005. ISBN 7-80659-707-7.
  11. 严奇岩. . 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7年第4期.
  12. 川剧起源有多种说法,除此说之外,还有起源于唐宋说和起源于明朝说等。(. 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 中国川剧网. [2009-07-07].
  13. . 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 中国川剧网. [2009-07-07].
  14. 袁庭栋. . . 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2009. ISBN 978-7-80752-357-4.
  15. 《川戏》,先锋国家历史,2009年5月
  16.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2009-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7-12).
  17. 幸晓峰:《移民入川与四川曲艺的成熟和发展》,四川戏剧,2008年12月
  18. 华明玲、田彬华:《三星堆出土乐器研究》,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4月
  19. 李春刚:《巴国·巴人·巴文化》,巴蜀文化研究通讯,2005年第4期
  20. 蜀国弦与巴渝舞应当有一定的传承关系,但目前相关研究较少,并不能定论(谭继和:《巴蜀文化研究综议》,中华文研究通讯,总第20期)
  21. 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15日,ISBN 978-7-5334-2807-5
  22. 沙马拉毅、侯光:《中国洞经音乐的源和流》,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9期
  23. 沙曾成伟:《蜀派古琴源流及艺术特色》,音乐探索,1997年2月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