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纪年

生肖纪年法,分成三种类型生肖法 、纳音生肖法和阴阳五行生肖法。生肖法指以十二生肖作为12周期循环的纪年法,因其简单易用,在生肖纪年法中最被广泛运用,而五行纳音)生肖法和阴阳五行生肖法为西北地区独特的60周期循环纪年法。[1][2]生肖纪年法主要流行于广阔西北地区,游牧民族何时开始使用生肖纪年法无从得知,据现存资料至少自6世纪起,就为突厥人所使用,其后开始扩散至欧亚大陆,并向周边突厥语民族传播,与此同时青藏高原吐蕃也开始使用生肖纪年法。生肖纪年法对中国周边少数民族所使用的历法影响深远,其中还包括西南少数民族,在西北地区,分布范围甚广,其影响远至中亚,乃至早期中世纪东欧地区。[3][4][1][5][6]

起源

中华区以外

6世纪希腊拜占庭教堂所显示的十二生肖,以七兽和五种人体所组成。
6世纪的隋朝铜镜,所显示的十二生肖,皆由牲畜和生兽组成。

中国十二生肖在古代也称十二兽、十二禽、十二神、十二物、十二虫,民间称之为十二属相、十二生肖。[2]世界上几大文明古国都有十二宫应用于历法的记载,古希腊人称之为zōdiakos kuklos,意为「动物圈」。[7]一般认为,西方的十二生肖上承古巴比伦前4世纪时传入古希腊,而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古埃及十二生肖明显的由巴比伦人所传入,最完整的埃及十二生肖,始见于前2世纪托勒密八世时期的库努姆神庙天花板上,[8][9]前1世纪才由希腊人传入古印度[10]

由于西方体系的十二生肖皆由七兽和五种人体所组成,西方学者普遍断定巴比伦、埃及、希腊和印度十二生肖与中国十二生肖无论在十二兽组成、排列顺序和运用方面都截然不同。[11][7][12][13][14][15]此外,学者Walters (2009) 也指出中国十二生肖皆由兽类组成,更符合古希腊十二宫「动物圈」之意。[7]西方十二生肖依据成群的恒星组划分为不同的星座,而中国十二生肖则依据木星的公转周期。[16]

中原

北魏临淄崔氏墓群中出土的生肖俑,从右到左猴、虎、蛇、猪。

《日书》

中国十二生肖最早见于先秦文献,如《诗经》、《左传》等,当时已有马、牛、龙、蛇与午、丑、辰、巳四支相配应的记载。但由于十二生肖仅为民间所用,不受先秦上层文人重视,而没有将十二种动物与十二地支相配完整地记载下来。传世文献中对十二生肖最完整的记载,首见于东汉王充的《论衡》。[17]

《日书》一名缘起1975年1976年发现的睡虎地秦简《日书》乙种。迄今世界范围所知最早有关十二生肖的完整记录为甘肃天水放马滩和湖北云梦睡虎地的甲、乙两种《日书》。睡虎地《日书》于1975年1976年在湖北孝感市云梦县发掘的秦墓12基之中,从睡虎地11号秦墓出土,下葬年代在前217年,墓主是历任安陆县(今湖北安陆)和鄢县(今湖北宜城)令,治狱的喜(前262年前217年)。放马滩《日书》于1986年在甘肃天水市发掘的秦汉墓14基之中,从放马滩1号秦墓出土,下葬年代在前239年前238年初,墓主姓名不详,身份为军人,可能是邽县(今甘肃天水)的一个基层官吏。[18]睡虎地甲、乙两种《日书》抄本的写成年代为前250年前246年,其内容形成年代在前278年左右;放马滩《日书》年代与睡虎地《日书》相去不远,其甲本的内容比睡虎地《日书》晚出,但前者的抄写年代则未必晚于后者,两本秦隶系统《日书》的内容和编写年代都不早于前3世纪[19][20]

除睡虎地和放马滩《日书》的十二生肖的记录外,1998年2000年在湖北随州市发掘的秦汉墓16基之中,也从孔家坡8号墓出土了《日书》十二生肖的记录,下葬年代在前142年,墓主名辟,是西汉桃侯国(今湖北随州)的库啬夫。三部《日书》中的《盗者》篇,皆以十二支配十二兽占卜盗者,内容包括盗者的相貌、性别、藏身之处及性格、特长、身份等。盗者被认为与十二生肖有着某种联系,人们可以通过相关生肖来预判盗者的相貌以及藏身之处。此外,睡虎地《日书》中有类似的《十二支死咎》篇,以十二地支与不同词配合进行占卜。[18]

1973年至2001年止所发现的《日书》[18] 
年代 位置 《日书》 数量
前3世纪 甘肃 放马滩秦简《日书》 甲种73枚
乙种380枚
湖北 九店楚简《日书》 134枚
王家台秦简《日书》 不详
岳山秦墓木牍《日书》 2枚
睡虎地秦简《日书》 甲种166枚
乙种259枚
周家台秦简《日书》 178枚
前2世纪 张家山249号汉墓竹简《日书》 约400枚
张家山127号汉墓竹简《日书》 约300枚
孔家坡汉简《日书》 526枚
安徽 双古堆汉简《日书》 约100枚
湖南 虎溪山汉简《日书》 约500枚
前1世纪 河北 定县汉简《日书》 不详
陕西 杜陵汉墓木牍《日书》 1枚
《日书》十二兽[18]
年代 文献
前3世纪 睡虎地《日书》 *鹿*环*水*老羊
放马滩《日书》
前1世纪 孔家坡《日书》 *鬼*鹿*玉石*水*老火
1世纪 王充《论衡》
  • 环:释为「猨」。整理小组注释「环,读为猨,即猿字」。饶宗颐 (1982) 认为「申之为环,环读如猨,于音自近。隋朝萧吉云「申,朝为猫,昼为猨,暮为猴」,则猨后来以属三时之昼,与猴之为暮则有别。」[18]
  • 水:释为「雉」或「隼」。整理小组注释「水,以音近读为雉」。于豪亮 (1981) 认为「水」读为「雉」,并从音韵学的角度做了阐释「水与雉同为脂部字,韵母相同,水为审母三等,雉为澄母三等。」李零 (1991) 与饶宗颐 (1982) 则将「水」释为「隼」。[18]
  • 老羊:狗的别名。饶宗颐 (1982) 从《古今注》中找到「狗,一名黄羊」的记载;刘乐贤 (1994) 于《本草纲目》卷二十四觅得「狗,又名地羊」,认为古时羊可以名狗;王子今 (2003) 则在前二人的研究基础上作了补充,认为《史记·项羽本纪》中「(宋义)下令军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一句中的「羊」即指狗。[18]
  • 鬼:为「兔」的讹字。[18]
  • 鹿:为「马」的讹字,一说为指鹿为马的典故。孔庆典 (2009) 认为睡虎地和孔家坡《日书》在故楚地出土,应为当地转写。[18]
  • 其他:三部《日书》中所记不乏错漏,放马滩《日书》中将「鸡」同时配「巳」和「酉」,刘乐贤指出与已相配的「鸡」必为误字,可能是「蛇」字之讹;而与辰相配的「虫」则可能是「龙」之误写。睡虎地《日书》鹿、马、老羊排列顺序都与后世通行的十二生肖截然不同。[20]孔家坡《日书》以「玉石」配「申」、以「老火」配「戌」却似乎不可轻率归之为误记,有将其视为异说,为何如此搭配却尚无讨论,不过这些奇怪搭配却在传世文献中有迹可寻。[18]

西南

西南少数民族何时使用十二生肖纪年法,由于缺乏文献难以考证,有学者从语言学入手分析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这种方法对历史资料较少的地区或民族的研究尤其有用。孔庆典在前人聂鸿音和黄振华 (1999) 与何新(2007) 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从楚帛书《月忌》和《尔雅·释天》中所载的岁阴和月阳(十二月名)的名义与藏缅语系(以举例数依次排名为彝语支羌语支缅语支藏语支),乃至蒙古语日语20世纪现代语进行类比,从语音角度上断定上述所载名义为十二生肖原型。[18]楚帛书是1942年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的帛书,分为甲(知岁)、乙(顺时)和丙(月忌)篇,不久经蔡季襄转让给John H.Cox流入美国,一度寄存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楚帛书年代据Cook和李零 (2004) 为前300年,即可知年代虽略早于秦简《日书》,但相去不远,两者出土文献年代都不早于前3世纪[21]不同仅在秦简《日书》所载的十二兽为今天所熟悉的十二生肖,而楚帛书的十二月名则是孔庆典所指的藏缅语版十二兽。[18]

现代语音处理后的十二兽对照[18]
语系 年代 文献 十二兽
汉语名义 前3世纪 睡虎地《日书》 鹿老羊
放马滩《日书》
1世纪 《论衡》
藏缅语转音
(理论上)
前3世纪 楚帛书《月忌》
前3世纪或
前1世纪[22]
《尔雅》月阴
《尔雅》岁阴 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戕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

争议

孔庆典认为中国与印度的十二生肖与古巴比伦和古埃体系完全不同,若将十二生肖的起源定于两国中间地带的某支藏缅语系民族,有利于和缓中印之争的“发明权”:[18][2]

不过,印度学者Sivapriyananda (1992) 指出古印度十二生肖或Rāśi属巴比伦体系由希腊人所传入,印度十二生肖皆依照希腊十二生肖翻译命名,以希腊四元素作为基础分类,与中国十二生肖无涉。[10]学者Gleadow (1968),[11]Noonan (2005),[12]Plofker (2008),[23]Lochtefeld (2001),[24]Kelley (2011),[25]Grafton (2010),[26]Martin (2008),[27]Ettington (2008),[28]Kanas (2007),[29]Gaur (2004),[30]Doshi (1987)[31]则赞同后者的观点。以下为印度学者Sivapriyananda列出的印度十二生肖。

印度十二生肖对照[10]
四元素 梵音 解说 希腊十二宫
Meṣa 公羊,阿耆尼坐骑 白羊座
Dhanus 人马手特弓箭 射手座
Siṃha 半象半狮,难近母坐骑 狮子座
Vrsabha 雪白色公牛,湿婆坐骑 金牛座
Kanyā 处女神,主要在科摩林角神庙受供奉 处女座
Makara 类似鳄鱼的海怪,伐楼拿坐骑 摩羯座
Mithuna 男女连体,湿婆性力 双子座
Tulā 一人手持秤
原型为《摩诃婆罗多》的中一名商人
天秤座
Kumbha 一罐花蜜 水瓶座
Karkaṭa 螃蟹,与夏至有关 巨蟹座
Vṛścika 蝎子 天蝎座
Mīna 毗湿奴鱼化身 双鱼座

值得关注的是,日本人小川承澄(1205年1282年[32]13世纪所撰的《阿婆縛紗》中对应十二神将的坐骑兽,也仅在汉传佛教地区中的日本盛行,其中有十兽与中国相同。最早出现于平安时代晚期或12世纪的一些佛画与雕塑中的饰头巾装饰上,其十二兽也与印度天文无涉,而且在组成方面更接近中国十二生肖。此十二兽出现于汉传佛教地区具有其特定的行用地域或人群,即在中国和日本的僧侣。[33][34]十二神将为汉传佛教地区所流行的佛教神灵,其中一些如因陀罗、[35]頞儞罗、[36]波夷罗、[37]摩虎罗、[38]为早期印度文献《梨俱吠陀》所载的诸神,不过有大部分皆非印度神[39][40]

13世纪的《阿婆縛紗》[41]
梵音 CaturaVikarālaKumbhīraVajraMihiraAṇḍīraAnilaŚaṇḍilyaIndraPajraMahoragaSindura
十二神将 招杜罗大将毘羯罗大将宮毘罗大将伐折罗大将迷企罗大将安底罗大将頞儞罗大将珊底罗大将因陀罗大将波夷罗大将摩虎罗大将真达罗大将
坐骑兽(地支) 鼠(子)牛(丑)狮(寅)兔(卯)龙(辰)蛇(巳)马(午)羊(未)猴(申)金翅鸟(酉)狗(戌)猪(亥)

纪年法

汉朝瓷砖雕画上的生肖纪时,其左鼠人(子)为23时至1时刻,右兔人(卯)为5时至7时刻,现藏于爱丁堡苏格兰博物馆

十二兽与十二地支的相配最早见于《日书》,战国末年秦人以十二兽用来纪日、纪月还是纪年仅从秦墓竹简《日书》上还难以断明,单凭同时出土的干支纪日推测,十二兽用于纪月、纪年更宜。[42]到了东汉时期,十二兽配十二地支体系才成熟并广泛应用。此时,十二兽不仅用来纪年、纪月,并用于纪时,但十二地支与十天干相配组成60甲子历法体系仍然是主流。从理论上讲,用十二兽纪日也是完全可能的。[17]

突厥

最早有关十二生肖纪年的文献记载,始见于《周书》的《宇文护传》,其中在一封宇文护515年572年)家信里提到生年属相,由此可知当时北周中原境内民间已有十二生肖纪年。有关突厥与中原纪年法在传世文献中最早的记录则见于《隋书》,其中提到沙缽略可汗584年致书中所用的」「辰年」,「辰年」是以地支来表示年代的方式,但并不通用于汉文中,明显仅是中原传统的干支纪年的同义词。同书亦记载在了586年隋朝向突厥颁行历法,不过突厥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并未采纳中原的干支纪年,而出土资料也显示,直到10世纪末左右,干支纪年才首次出现在西州吐鲁番回鹘人的突厥文文献之中,在此期间,突厥人所使用的几乎都是生肖纪年法。[2][43]

突厥十二生肖纪年记载最早出自《布谷特碑》(Bugut Inscription),其中提到了「兔年」,年份为571年[2]《布谷特碑》是一块属于早期蒙古高原突厥王子的石碑,由粟特文梵文两个译本撰成,年代属突厥尚未分裂之前,是迄今已知最早的突厥碑铭。有学者因此而断定8世纪古突厥文是由粟特文发展而来,不过也有学者如Ishjatms (1996) 认为古突厥文是汉字的衍生版,在蒙古人民共和国色楞格河下游1世纪匈奴墓葬曾出土了类似陶文的匈奴字符[44][45][46]由于突厥纪年法的史料残缺,有关6世纪至10世纪之间的生肖纪年记录分布很不均匀,一些能见到纪年的碑铭包括8世纪葛勒可汗所立的《磨延啜碑》、《铁尔浑碑》和牟羽可汗所立的《台斯碑》。[2]

突厥碑铭所见的生肖纪年[2]
碑铭年代 碑铭 生肖(干支) 年份
6世纪 《布谷特碑》 兔年(辛卯年) 571年
8世纪 《磨延啜碑》 羊年(癸未年) 743年
鸡年(乙酉年) 745年
猪年(丁亥年) 747年
虎年(庚寅年) 750年
兔年(辛卯年) 751年
羊年(乙未年) 755年
鸡年(丁酉年) 757年
《铁尔浑碑》 蛇年(辛巳年) 741年
羊年(癸未年) 743年
猴年(甲申年) 744年
鸡年(乙酉年) 745年
猪年(丁亥年) 747年
鼠年(戊子年) 748年
龙年(壬辰年) 752年
《台斯碑》 鸡年(丁酉年) 757年
五行生克图表,与其对应的颜色:木(青)、火(红)、土(黄)、金(白)、水(黑)。

除了十二生肖纪年法,10世纪初突厥人还出现了五行生肖法,其特征是将生肖分类与五行之一的辅助分类词组合在一起,这种五行+生肖的组合可以方便地转化为相应的干支纪年。如此便跳出了生肖纪年原有的12年周期,理论上达到了60个纪年周期,相较而言对少数民族,五行+生肖组合要比天干+五行+生肖组合更简洁和易懂。其中主要见于10世纪至11世纪初的高昌回鹘文献。[2]

  • 伯希和回鹘文特藏(Pelliot Uighur)2号有「土猴年」(五行+生肖组合)的称法,和干支纪年中的戊申年对应。
  • 在两条德国学者Müller所翻译的高昌回鹘庙柱文都出现了「土猴年」(五行+生肖组合)与「己火羊年」(天干+五行+生肖组合)的称法,分别对应干支纪年中的戊申年和己未年。
  • 柏林吐鲁番特藏(Berlin Turfan Collection)Mainz 131号的佛经《金光明经》回鹘文译本,出现了「壬狗水年」(天干+五行+生肖组合)与「甲申水日」(干支+五行组合)的称法,前者对应干支纪年中的壬戌年,后者的甲在五行中与木相应,但在纳音生肖法中甲申可对应水猴。在U.4759号的回鹘文《文殊所说最胜名义经》也出现了「壬虎年」(天干+生肖组合),和干支纪年中的壬寅年对应。

纳音与干支的相配最早见于战国末年时期的睡虎地《日书》和西汉时期的《银雀山汉简》,从出土资料年代来看,其起源可能在前2世纪左右。其后五行替代了角、微、宫、商、羽五音并被细化,尽管历史颇久,五行纳音的具体内容却始终变化不大,在五行纳音中无论如何演变,其对60甲子的五行属性的划分始终一样。从吐鲁番的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历日可知,纳音自7世纪中叶起便已在唐朝西州地区进入历书,840年回鹘汗国灭亡,而部分回鹘人西迁至该地以后,才开始进一步将生肖法改造为60循环周期的纳音生肖法。14世纪高昌回鹘人的历书中还出现了「五行为山岳之土」与「五行为矿中之金」的五行纳音用语。以下为法国学者Bazin (1991) 提出的五行(纳音)生肖对应方案列表。[2]

60甲子在五行(纳音)中的划分
 木∕角音火∕微音土∕宫音金∕商音水∕羽音
49(壬子)25(戊子)37(庚子)1(甲子)13(丙子)
50(癸丑)26(己丑)38(辛丑)2(乙丑)14(丁丑)
27(庚寅)3(丙寅)15(戊寅)39(壬寅)51(甲寅)
28(辛卯)4(丁卯)16(己卯)40(癸卯)52(乙卯)
5(戊辰)41(甲辰)53(丙辰)17(庚辰)29(壬辰)
6(己巳)42(乙巳)54(丁巳)18(辛巳)30(癸巳)
19(壬午)55(戊午)7(庚午)31(甲午)43(丙午)
20(癸未)56(己未)8(辛未)32(乙未)44(丁未)
57(庚申)33(丙申)45(戊申)9(壬申)21(甲申)
58(辛酉)34(丁酉)46(己酉)10(癸酉)22(乙酉)
35(戊戌)11(甲戌)23(丙戌)47(庚戌)59(壬戌)
36(己亥)12(乙亥)24(丁亥)48(辛亥)60(癸亥)

吐蕃

吐蕃的史前历法,即7世纪以前,已难以考证,但根据文献记载,最初吐蕃只有十二生肖纪年,随后将十二生肖和五行相结合,继之五行又分阴阳为十数,替代十天干,以十二生肖代十二地支,构成60年循环周期[17]有文献记载黄历历书《暮人金算》、《达那穷瓦多》、《市算八十卷》、《珠古地方的冬、夏至图表》(珠古地方指今青海)、《李地方的属年》(李地方指今新疆和阗)、《穷算六十》(穷部为吐蕃姓氏)等典籍于704年至吐蕃,一般认为典籍是从突厥或中原这两个地区传入,《穷算六十》所记载的五行+生肖组合与突厥历法相似。[5]

天干五行的对应 
 

阴阳五行生肖法最早见于位于今西藏拉萨821年《唐蕃会盟碑》上所载的日期,此碑用吐蕃文和汉文记载了长安会盟的内容。[2]

  • 长安会盟的日期:「阴铁(金)牛年孟冬月初十日,大蕃彝泰七年,大唐长庆元年。」
  • 拉萨会盟的日期:「阳水虎年仲夏月初六日,大蕃彝泰八年,大唐长庆二年。」
  • 拉萨碑文雕刻日期:「阴水兔年仲春月十四日,大蕃彝泰九年,大唐长庆三年。」

长安会盟日期所指为三种纪年方式,彝泰七年、长庆元年分别代表双方官方年号,其中彝泰为吐蕃唯一的年号,与中原建立邦交时临时所用,意图强调地位平等,「阴铁(金)牛年冬十月十日」是双方接受的共同纪年方式。821年是辛丑年,即牛年,汉蕃牛年指同一年。「阳水虎年」与「阴水兔年」分别指壬寅年与癸卯年。[17][2]此外,西夏时期的敦煌莫高窟有吐蕃文题记的日期「阳水鼠年」(832年)与「阳木虎年」(834年),内容为365号洞窟寺的落成和祭祀开光,美国学者W. South Coblin最早将其对外翻译成英文。其中汉蕃的文字提到一位9世纪中叶的沙州汉人僧侣洪辩,应为题记的作者。[2]

与突厥人的五行(纳音)生肖法不同的是,吐蕃的阴阳五行生肖法中的五行只同天干有关,而与地支无涉,前者的五行却与一个完整的天干与地支相联,两种方法不能互代。[2]不过吐蕃这套纪年方法,并不是很流行,在很长的时间内仍使用易懂的十二生肖纪年法。《敦煌古吐蕃文历史文书大事编年》所记650年763年110余年间的大事,只用十二生肖纪年。[5]而仅就从出土的民间购买契约文书而言,也可断定在9世纪时的吐蕃,无论是官方或是民间都采用生肖纪年法。大英博物馆斯坦因藏品32号另有一副观音画像的题记,吐蕃文日期为「龙年」,即汉文的「丙辰年九月十五日月盈日」,吐蕃文日期使用的是具有西北风格的十二生肖纪年法。[2]

阴阳五行生肖法与干支的对应
  
1(甲子)13(丙子)25(戊子)37(庚子)49(壬子)
2(乙丑)14(丁丑)26(己丑)38(辛丑)50(癸丑)
51(甲寅)3(丙寅)15(戊寅)27(庚寅)39(壬寅)
52(乙卯)4(丁卯)16(己卯)28(辛卯)40(癸卯)
41(甲辰)53(丙辰)5(戊辰)17(庚辰)29(壬辰)
42(乙巳)54(丁巳)6(己巳)18(辛巳)30(癸巳)
31(甲午)43(丙午)55(戊午)7(庚午)19(壬午)
32(乙未)44(丁未)56(己未)8(辛未)20(癸未)
21(甲申)33(丙申)45(戊申)57(庚申)9(壬申)
22(乙酉)34(丁酉)46(己酉)58(辛酉)10(癸酉)
11(甲戌)23(丙戌)35(戊戌)47(庚戌)59(壬戌)
12(乙亥)24(丁亥)36(己亥)48(辛亥)60(癸亥)

传播

古代世界范围十二生肖:
  干支纪年方式
  生肖纪年方式
  西方十二生肖诞生地
  西方十二生肖使用范围

前1千年以来巴比伦十二生肖体系便开始遍及埃及、[8][9]希腊、[47]罗马[48]和印度[10]等西方古文明国,此时与中国十二生肖形成两个独立体系。十二生肖最早见于战国晚期秦简,其后生肖便用于纪年、纪月和纪时。[17]生肖纪年法对中国周边少数民族所使用的历法影响深远,在西北地区,分布范围甚广。自突厥兴起以来,开始遍及欧亚东陆大半,其中包括了西北地区青藏高原的吐蕃,和蒙古草原、哈萨克草原、及西伯利亚南部,乃至部分东欧大草原的突厥语部落。[49][50][1][5]

这套简洁易懂的12周期循环历法,与同时期的唐朝内地、东北平原渤海新罗和日本所使用的60周期循环干支纪年法形成对比,不过都属于中国历法体系。据记载,生活在叶尼塞河下游的黠戛斯也曾使用过与回鹘相同的十二生肖纪年法。[43]十二生肖纪年法对后世的突厥蒙古哈萨克族历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51][52][53][54]匈牙利学者Rona-Tas (1999) 指出匈牙利语中的「龙」也是匈牙利人在早期中世纪时使用突厥十二生肖纪年法时所引入的。[55]

注释

  1. 李树辉 (2006), pg. 72-76.
  2. 孔庆典 (2010), pg. 1-13.
  3. Gear (1992), pg. 104.
  4. Walters (2009), pg. 12.
  5. 邓文宽 (2006), pg. 97-101.
  6. Rona-Tas (1999), pg. 27.
  7. Walters (2009), pg.10.
  8. Remler (2010), pg. 203
  9. Clagett (2004), pg. 126-127.
  10. Sivapriyananda (1992), pg. 89-92.
  11. Gleadow (1968), pg. 108.
  12. Noonan (2005), pg. 4-5.
  13. Baumann (2008), pg. 118-119.
  14. Lewis (2003), pg. 150-151.
  15. Millar (2006), pg. 162-163.
  16. Lang (2003), pg. 288.
  17. 易华 (1994), pg. 56-57.
  18. 孔庆典 (2009), pg. 20, 24-26, 30-36, 42-43, 73, 90.
  19. 刘乐贤,pg. 67-74.
  20. 胡文辉,pg. 26-29.
  21. Cook (2004), pg. 171-172.
  22. 何九盈 (1984), pg. 15-24.
  23. Plofker (2008), pg. 48-49.
  24. Lochtefeld (2001), pg. 786.
  25. Kelley (2011), pg. 498.
  26. Grafton (2010), pg. 91.
  27. Martin (2008), pg. 280-281.
  28. Ettington (2008), pg. 54.
  29. Kanas (2007), pg. 39-40.
  30. Gaur (2004), pg. 21.
  31. Doshi (1987), pg. 75-82.
  32. A Comprehensive Dictionary of Buddhism
  33. 12 Divine Generals of Yakushi Buddha
  34. Visser (1935), pg. 552-554.
  35. Matthews (2008), pg. 70
  36. Rajbali (2010), pg. 7.
  37. Meletinsky (2000), pg. 465.
  38. Jordan (2004), pg. 210.
  39. Singhal (1969). pg. 25.
  40. Dahlaquist (1996), pg. 153.
  41. 外国也有十二生肖, pg. 25.
  42. 曹彦生 (1995), pg. 55-59.
  43. 汝与吾别之时,年尚幼小,以前家事,或不委曲。昔在武川镇生汝兄弟,大者属鼠,次者属兔,汝身属蛇。《周书·卷十一
    (开皇四年)沙钵略遣使致书曰:「辰年九月十日,从天生大突厥天下贤圣天子、伊利俱卢设莫何始波罗可汗致书大隋皇帝。」《隋书·卷八十四
    (开皇六年)庚午,班历于突厥。《隋书·卷一
    (黠戛斯)以十二属纪年。假若岁在子,则谓之鼠年;在戌,则谓之狗年。与回鹘同也。《太平寰宇记·卷一九九
  44. Ishjatms. N (1996), pg. 165.
  45. Lieu (1992), pg. 182.
  46. Bowersock (1999), pg. 734.
  47. Rochberg (2010), pg. 164.
  48. Grafton (2010), pg. 85.
  49. Gear (1992), pg. 104.
  50. Walters (2009), pg. 12.
  51. Lewis (1994), 10.
  52. Gleadow (2001), 89.
  53. Avery (2004), 79.
  54. Svanberg (1989), 211.
  55. Rona-Tas (1999), pg. 27.

参见

参考文献

  • Remler, Pat (2010). Egyptian Mythology A to Z. Chelsea House Publications. ISBN 9781604139266.
  • Clagett, Marshall (2004). Ancient Egyptian science: a source book. Knowledge and Order, Volume 2.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ISBN 0871692147.
  • Gleadow, Rupert (1968), The Origin of the Zodiac. Dover Publications. ISBN 0486419398.
  • Walters, Derek (2009). The Chinese Astrology Bible. ISBN 140276622x.*Noonan, George C (2005). Classical Scientific Astrology. American Federation of Astrologers. ISBN 0866900497.
  • Baumann, Brian G (2008). Divine Knowledge: Buddhist Mathematics According to Antoine Mostaert's Manual of Mongolian Astrology and Divination. 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 ISBN 9004155759.
  • Lang, Kenneth R (2003). The Cambridge Guide to the Solar Syste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521813069.
  • Cook, Constance A. and Li, Ling (2004). Defining Chu: Image And Reality In Ancient China.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ISBN 9780824829056.
  • Sivapriyananda, Swami (1992). Astrology and religion in Indian art. Abhinav Publications. ISBN 8170172314.
  • Noonan, George C (2005). Classical Scientific Astrology. American Federation of Astrologers. ISBN 0866900497.
  • Millar, William (2006). The Amateur Astronomer's Introduction to the Celestial Spher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521671231.
  • Plofker, Kim (2008). Mathematics in India.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ISBN 0691120676.
  • Lochtefeld, James G. The Illustrated Encyclopedia of Hinduism. Rosen Publishing Group. ISBN 0823931803.
  • Kelley, David H. etc (2011). Exploring Ancient Skies: A Survey of Ancient and Cultural Astronomy. ISBN 9781441976239.
  • Martin, Walter, etc (2008). The Kingdom of the Occult. Thomas Nelson. ISBN 1418516449.
  • Ettington, Martin K (2008). Prophecy: A History and How to Guide. ISBN 1440477272.
  • Kanas, Nick (2007). Star Maps: History, Artistry, and Cartography. Praxis. ISBN 0387716688.
  • Ishjatms, N (1996). "Nomads In Eastern Central Asia", in the "History of civilizations of Central Asia", Volume 2. UNESCO Publishing. ISBN 92-3-102846-4.
  • Lieu, Samuel N. C. (1992). Manichaeism in the later Roman Empire and medieval China. J.C.B. Mohr. ISBN 9783161458200.
  • Bowersock, Glen. W, etc. (1999). Late antiquity.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0674511735.
  • Lewis, James R (2003). The Astrology Book: The Encyclopedia of Heavenly Influences. Visible Ink Press. ISBN 1578591449.
  • Gaur, Mahendra (2004). Foreign Policy Annual. Kalpaz. ISBN 8178354012.
  • Doshi, Saryu (1987). India and Greece: Connections and Parallels. Smithsonian Inst Press. ISBN 9997573242.
  • Grafton, Anthony (2010). The Classical Tradi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0674035720.
  • Lewis, Bernard (1994). The Encyclopaedia of Islam. Leiden: 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
  • Svanberg, Ingvar (1989). Kazak refugees in Turkey. Uppsala: Academiae Ubsaliensis. ISBN 9155424384.
  • Avery, Martha (2004). The Tea Road: China and Russia Meet Across the Steppe. China Intercontinental Press. ISBN 7508503805.
  • Gear, Donald (1992). Earth to heaven: The royal animal-shaped weights of Burma. Twinstar. ISBN 0951959905.
  • Rona-Tas, Andras (1999). Hungarians & Europe in the Early Middle Ages: An Introduction to Early Hungarian History. Central European University Press. ISBN 9639116483.
  • Matthews, Warren (2008). World Religions. Wadsworth Publishing. ISBN 9780495603856.
  • Rajbali, Pandey (2010). Rigveda. Diamond Books. ISBN 8189182633.
  • Meletinsky, Eleazar M (2000). The Poetics of Myth. Routledge. ISBN 0415928982.
  • Singhal, Damodar P (1969). India and World Civilization.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870131435.
  • Dahlaquist, Allan (1996). Megasthenes and Indian. Motilal Banarsidass. ISBN 8120813235.
  • Jordan, Michael (2004). Dictionary Of Gods And Goddesses. Facts on File. ISBN 0816059233.
  • Rochberg, Francesca (2010). In the Path of the Moon: Babylonian Celestial Divination and Its Legacy. 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 ISBN 9004183892.
  • Visser, M. W. De (1935). Ancient Buddhism in Japan, pg. 552-554. Martino Publishing. ISBN 1578986451.
  • 何九盈,《尔雅》的年代和性质,语文研究,1984年02期。
  • 孔庆典,十世纪前中国纪历文化源流,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 孔庆典,中古时期中国西北民族的生肖纪年,西域研究,2010年第03期。
  • 易华,多民族文化透视十二兽与历法,百科知识,1994年第08期。
  • 曹彦生,十二生肖历的起源及在北方游牧民族间的传承,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995年第04期。
  • 刘乐贤,睡虎地秦简日书的内容、性质及相关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3年第01期。
  • 胡文辉,放马滩《日书》小考,文博,1999年第06期。
  • 邓文宽,吐蕃纪年法的再认识,敦煌研究,2006年第06期。
  • 外国也有十二生肖,文史杂志,1987年 第02期。
  • 李树辉,阴阳五行十二兽相配纪年法非吐蕃所创,敦煌研究,2006年第1 期。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