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英語:),是一个国际条约。在1963年《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PTBT)的基础上,要求缔约国承诺:不进行、导致、鼓励或以任何方式参与进行任何核武器试验爆炸或任何其他核爆炸,并进一步承诺在其管辖或控制下的任何地方,禁止和防止任何此种核爆炸。 条约于1996年9月10日在联合国大会通过,但因该条约附件2中的44个国家尚未全部批准,所以该条约至今尚未生效。

主要内容

该条约由序言、17个条款、两个附件和1个议定书组成。

  • 每一缔约国承诺不进行任何核武器试验爆炸或任何其他核爆炸,并承诺在其管辖或控制下的任何地方禁止和防止任何此种核爆炸。每一缔约国还承诺不导致、鼓励或以任何方式参与进行任何核武器试验爆炸或任何其他核爆炸。
  • 在维也纳设立“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组织”。主要任务是确保条约各项规定得到执行,并为各国提供磋商和合作的论坛。由于条约还未生效,目前该组织被称为“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组织筹备委员”。设立缔约国大会、执行理事会和技术秘书处。
  • 各缔约国应指定或设立一个国家主管部门作为与条约组织和其他缔约国联络的中心。
  • 为核查条约遵守情况,建立包括国际监测系统、磋商与澄清、现场视察及建立信任措施的核查机制。
    • 国际监测系统由地震监测、放射性核素监测、水声监测、次声监测的设施及相关通讯手段组成;
    • 磋商与澄清指缔约国应尽一切努力澄清并解决对条约遵守产生的问题;
    • 现场视察指缔约国有权向执行理事会请求对发生可疑事件的现场视察,需要执行理事会51个成员国中至少30个同意;
    • 建立信任措施主要是指缔约国为减少误判而对大规模化学爆炸进行自愿申报。
  • 条约在附件2中所有44个国家交存批准书之日后第180天起生效。其中44个国家为1996年6月18日时属于裁军谈判会议成员国,且为国际原子能机构1996年出版的《全世界核动力反应堆》或1995年出版的《全世界核研究反应堆》中列明的国家。

历史

  • 1963年8月5日,苏联、英国、美国在莫斯科签署了《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同年10月10日条约生效。条约签署后,大气中碳14浓度明显下降[1],但日后成为有核国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国从未签署该协议。
  • 1963年后,各国通过谈判,相继签订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等限制核武器的条约,创建了多个無核武地帶
  • 1977年-1979年,美国、英国和苏联进行了全面禁止核试验的谈判。各方达成了一些共识,但仍有不少分歧。成果后来被第二轮战略武器限制条约取代。[2]
  • 1985年7月,刚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单方面宣布苏联将从1985年8月起至当年底暂停核试验,虽然并未得到美国总统里根的回应,但戈尔巴乔夫仍将暂停期多次延长直到1987年2月[2][3]
  • 1990年10月24日,苏联在俄罗斯北部的新地岛核试验场进行了该国最后一次核试验,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也未再进行过核试验。
  • 1991年9月26日,英国内华达试验场进行了代号布里斯托(BRISTOL)的核试验,此次试验为英国最后一次进行核试验。
  • 1992年9月23日,美国内华达试验场进行了最后一次核试验,时任美国总统老布什在当年10月1日宣布美国停止核试验。
  • 1994年1月起,日内瓦裁军谈判会议正式就《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开始谈判,谈判于1996年8月22日结束。由于印度的反对,会议未能就条约文本达成协商一致意见,后经澳大利亚提议,条约文本被提交至联合国大会表决[4]
  • 1996年1月27日,法国法属波利尼西亚进行了代号Xouthos的核试验,为该国最后一次进行核试验。
  • 1996年7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赶在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通过前在新疆东部的罗布泊核试验场进行了该国第45次也是最后一次核试验,试验完成后中国政府宣布中国将于当年7月30日起暂停核试验。
  • 1996年9月10日在第50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其中158票赞成、3票反对(印度不丹利比亚)、5票弃权(古巴黎巴嫩叙利亚坦桑尼亚毛里求斯)。
  • 1996年9月24日在纽约开放签署。
  • 1999年起,联合国每两年举行一次“促使《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生效”的会议[5]

现状

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附件2, 签署并批准
  附件2, 仅签署未批准
  附件2, 未签署
  其他国家, 签署并批准
  其他国家, 仅签署未批准
  其他国家, 未签署
  • 截至2017年底,条约签署国有183个,其中已经交存批准书的国家有166个。
  • 附件2列明、条约生效所需的44个国家中,已经签署条约的有41个,交存批准书的有36个。

目前该条约还不满足生效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 乌特勒支大学. [2018-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0) (英语).
  2. . 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 [2018-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3) (英语).
  3. . 搜狐网. 2017-04-13 [2018-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11).
  4. . 联合国. 1996-09-06 [2018-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26) (英语).
  5. . 联合国新闻. 2017-09-20 [2018-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11) (中文).
  6. . www.ctbto.org. [2018-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14) (英语).

外部链接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