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经济

广东经济,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的經濟。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为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国内生产总值、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金融机构存款均居全国首位,其中经济总量于2020年突破10万亿元(约1.56万亿美元)[1],约占全国GDP的10%,经济规模超过西班牙澳大利亚,接近俄罗斯韩国等国家。

广东有发达的制造业,以陶瓷为主的建筑材料、以家具为主的居家装饰、以服装为主的轻纺产品一直主导中国内地市场,家电、电子产品食品等传统产业仍旧有较强的市场占有率和辐射力。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为广东的三大工业支柱行业。广东经济屬於外向型经济,以来料加工为主。由于外商投资量大,对外依賴度大,整体产业技术层次较低,受国际环境影响也较中国其他省份大。

同时,广东也是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极其不平衡的省份,截至2020年,全省21个地级市中仅珠三角7市人均GDP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尽管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人均GDP已迈入发达国家门槛,但大部分地市人均GDP尚不敌中西部省份,最低的梅州更低于全国最低省份甘肃省的平均水平。

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经济对外依存度相对偏大,产业层次较低、企业规模偏小、资源消耗较大,经济学家甚至担忧出现产业空洞化的隐忧。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以外资推动型为主,随着该地区土地供应接近枯竭以及低工资优势的逐渐丧失,资本的逐利性必然使外资将产业和资金转向其它成本低的区域。

经济发展史

先秦至秦汉时期

距今五六千年前,今广东省境内一带尚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粤北以稻作农业经济为主的石峡文化,已经出现财产私有化和初步的贫富划分。当中原地区早在先秦时就已步入文明社会时,岭南地区因为地处偏远,加之地势起伏,交通不便,故长期以来与中原地区处于相对隔绝的状态,经济发展缓慢,生产力水平低下,游猎与捕鱼是其重要的生活部门,而农业生产则依旧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生产状态。

秦及两汉年间,由于统治者实行“移民实边”政策,以及北方战乱等原因,大批中原汉人南迁至岭南地区,一方面为岭南地区输入了大批劳动力,另一方面将北方先进的农业知识、技术及“铁犁牛耕”的生产方式带到了岭南地区,加速了其进入农业文明的进程。除了稻米等粮食作物之外,岭南地区也开始尝试耕作橄榄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岭南地区的手工业,也都在不同程度上获得了从无到有的初步发展,制陶业、铸铜业、造船业已有一定规模。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商品交换也日渐频繁,而灵渠的开凿,岭南“新道”的修筑,对武水上游险滩的整治,也便利了中原和岭南地区的商业往来,岭南地区从中原引进生产生活用具,又向中原各地输出瓜果蔬菜、手工制品和海外舶来品。番禺(即今广州)成为岭南最大的商业城市和货物集散地,以及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考虑到广东地处热带、亚热带,农业发展条件较好,国家确定广东经济建设的方向是“以农业为重点,兼顾发展工业”,重点发展制糖、造纸和金属冶炼产业[2],同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1949年以前,广东经济以农业轻工手工业为主,如火柴橡胶卷烟纺织五金制造。1949年以后,国民经济处于恢复时期。1958年至1962年,在“大跃进”开始后兴建了一批大中型企业,和其他省份一样,农村出现“共产风”、“浮夸风”,粮食产量连续三年减产,农业总产值年平均下降3.6%;一批工厂下马,工业生产下降。1963年开始至1965年,恢复农业和加强日用消费品的生产,遭受破坏的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进入“文革”的“十年动乱”时期,农业生产徘徊,工业生产一度下降,生产布局、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比例失调,经济发展速度缓慢。改革开放以前30年,广东经济发展极为缓慢,到1978年,全省GDP总量才达到185.85亿元,人均370元;产业结构上,农业经济占29.8%,二产业占46.6%,三产业占41.0%。

改革开放后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实施改革开放的战略决定,随着1978年以后推行的“改革开放”,1980年8月26日,全国人大批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其中三个就在广东省境内;1985年2月17日,批准成立“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以深圳、东莞为代表的珠三角东部成了香港加工业的外迁地。凭借毗邻港澳、华侨众多及国家优惠政策优势,广东省率先在全国实行改革开放,一跃成为中国大陆第一经济大省,年均经济增长超过13%。到2007年,人均GDP将近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陆地面积仅占全国1.85%的广东省,贡献了占全国1/9的经济总量、七分之一财税收入、四分之一的外资总额、三分之一外贸总额,广东经济发展被誉为“广东模式”、“珠江模式”。

改革开放初期,广东率先发展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和小家电为代表的轻工业,以港资为重要动力发展“三来一补”外向型经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全球信息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调整,珠三角开始承接台湾等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参与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国际分工。进入21世纪后,广东为了提升、优化工业结构,提出工业发展的“适度重型化”战略,引进汽车、石化、重型装备工业为代表的重化工业产业集群[3]

經濟數據


广东是中国经济总量最大和发展最快的省份总量(按GDP),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级行政区中从1978年的第5位上升至1989年稳居第1位,为对中国经济贡献最大的省份。

1979-2007年29年,按总量现价的绝对数比,2007年GDP总量为1978年的165.05倍;按不变价格推算(以同期全国平均物价水平为基准),GDP年平均增长率13.1%,增长速度居全国第1位。1978-2008年31个年份,除1979、1981、1983和1989年以外,其余27年GDP均超过10%的年增长率,最高年份1993年GDP增幅达到23%。广东GDP总量在全国的位次从1978年的第5位,到1989年上升至稳居第1的位置;2007年,广东GDP总量(最终核实数)达到30,673.71亿元,比上年同比增长14.5%,GDP占全国的比重达到11.2%;其中第一产业1,746.23亿元,占GDP比重为5.69%;第二产业15,938.20亿元,占51.96%;第三产业12,989.28亿元,占42.35%[4]。广东GDP总量对全国的贡献率:1989年,广东GDP总量占全国的比重超过8%上升至8.37%;1993年突破10%,达到10.1%;2001年突破11%,达到11.1%。2001-2007年,广东GDP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一直维持在11%以上的水平[5]

广东GDP总量,1988年首次突破1千亿元人民币,1992年突破2千亿元人民币,2000年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2005年突破2万亿元人民币,2007年GDP突破3万亿元人民币。按美元折算,1998年突破1千亿美元,达到1,030亿美元;2004年超过2千亿美元,达到2,279亿美元;2007年GDP总量达到4,033.89亿美元;2008年达到5,145亿美元[6]。广东为人均GDP最高的省份之一,人均GDP仅次于上海北京天津浙江江苏5省市一直处在前6位。广东省1985年人均GDP过1千元,1995年人均GDP过5千元,1997年人均GDP过1万元,2004年人均GDP过2万元,2007年人均GDP过3万元;按美元折算,1988年人均过5百美元,1995年人均过1千美元,2003年人均过2千美元,2008年人均过5千美元。

根据第二次经济普查对GDP的修订数据,2008年广东GDP总量达到36,796.71亿元人民币(折合5,298.23亿美元),其中第一产业1,973.05亿元人民币,占GDP的比重5.36%;第二产业18,602.20亿元人民币,占GDP的50.55%;第三产业16,321.46亿元人民币,占44.36% [7]。按初步核算的结果,2009年广东省GDP总量39,081.59亿元(折合5,721.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5%。其中,第一产业2,006.02亿元(折合293.66亿美元),增长4.9%,对GDP贡献率为2.5%;第二产业19,270.48亿元(折合2,821.03亿美元),增长8.7%,对GDP贡献率为48.4%;第三产业17,805.09亿元(折合2,606.51亿美元),增长11.0%,对GDP贡献率为49.1%;人均GDP40,748元(折合6,965美元)[8]

主要年份广东GDP总量、产业结构及其占全国比重
年份 指标比较 GDP 各产业增加值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工业
(第二产业)
建筑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78
总量(亿元)185.8555.3186.6276.1210.4943.92
占全国比重(%)5.105.384.964.747.595.03
产业结构(%)10029.7646.6140.965.6423.63
1990
总量(亿元)1,559.03384.59615.86523.4292.45558.58
占全国比重(%)8.357.607.987.6310.769.49
产业结构(%)10024.6739.5033.575.9335.83
2000
总量(亿元)10,741.25986.324,999.514,463.06536.454,755.42
占全国比重(%)10.836.6010.9711.159.7112.28
产业结构(%)1009.1846.5441.554.9944.27
2005
总量(亿元)22,557.371,428.2711,356.6010,489.73866.879,772.50
占全国比重(%)12.206.3712.9613.588.3613.04
产业结构(%)1006.3350.3546.503.8443.32
2008
总量(亿元)36,796.711,973.0518,502.2017,304.791,197.4116,321.46
占全国比重(%)11.725.8512.4213.286.3912.43
产业结构(%)1005.3650.2847.033.2544.36
2009
总量(亿元)39,482.562,010.2719,419.7018,091.561,328.1418,052.59
占全国比重(%)11.585.7112.3213.385.9312.19
产业结构(%)1005.0949.1945.823.3645.72
2010
总量(亿元)45,472.832,286.8622,918.0721,374.811,543.2620,267.90
占全国比重(%)11.435.6512.2913.365.8311.85
产业结构(%)1005.0350.4047.013.3944.57

经济区域

广东经济大致分为四大区域:第一,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包含9个地级市;第二,以潮汕地区4个地级市为主的粤东地区;第三,包含茂名、湛江和阳江3个地级市的粤西地区;第四,包含粤北与山区5个地级市的北部地区。其经济主要集中于珠三角地区,珠三角9市和珠三角以外地区差距极大。在四大区域中,仅珠三角达到中等偏上、接近高收入国家或地区的水平,其他区域经济发展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珠三角

2015年,廣東各地級行政区人均國內生产总值分佈圖。屬於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广州珠海等地的人均生产总值相比廣東其他城市要高。

珠三角地区是全省发展的核心,集中了全省超过八成的经济总量、超过九成五的进出口总额及外商直接投资,贡献了全省接近九成的财政收入[1]。珠三角地区又细分为以广州为首的广佛肇经济圈、以深圳为首的深莞惠经济圈、以珠海为首的珠中江经济圈。

珠三角9市人均GDP达到54,721元(折合7,196美元),仅低于同期上海北京人均GDP水平,为同期全省人均GDP的1.7倍,全国的2.8倍。深圳的人均GDP逼近8万元,达到79,645万元(折合10,474美元),处全国地级以上城市人均GDP最高水平;珠海及中山超过7万元,超过同期上海市人均GDP水平;广州和佛山过6万元,超过同期北京市人均GDP水平;而惠州則超过4万元,超过同期天津市人均GDP水平。

2015年粤港澳大湾区各行政區(地级市)GDP与人均GDP列表(单位:GDP/百万元;人均/元)
(人均GDP依年末常住人口计算)
特别行政區/市位次
(GDP)
GDP
(百万本币:人民币港元澳门元)
GDP
(百万美元)
占全省
GDP比重(%)
位次
(人均)
人均
(本币:人民币港元澳门元)
人均
(美元)
占全省
人均比重(%)
2015
年末
人口
全区1,340,45220,25566,180,400
香港特别行政区12,313,200296,5642316,63540,5947,306,000
广州市21,810,041290,61124.864134,06621,52520013,501,100
深圳市31,750,299281,01924.043162,38226,07124210,778,900
佛山市4800,392128,50710.996107,71617,2941607,430,600
东莞市5627,506100,7498.62875,21312,0761128,343,100
惠州市6314,00350,4154.31966,43310,666994,726,600
中山市7301,00348,3274.13793,78215,0571403,209,600
澳門特别行政区8353,23044,1541551,00068,875643,000
江门市9224,00235,9653.081049,5637,958744,591,500
珠海市10202,49832,5122.785125,44820,1411871,614,200
肇庆市11197,00131,6292.711148,8137,837734,035,800

其他區域

西部茂名湛江阳江3。2007年3市GDP总量为2,325.02亿元,占全省的7.24%;其中茂名处全省第8位,列三市第1位;湛江处全省第10位,列三市第2位;阳江处全省第17位,列三市末位。

东部为潮汕地区,包括潮州揭阳汕头汕尾4市,有全国四大经济特区之一的汕头市。2007年4市GDP总量为2,107.48亿元,占全省的6.56%;其中汕头处全省第11位,列四市第1位;揭阳处全省第14位,列四市第2位;潮州处全省第18位,列四市第3位;汕尾GDP总量为291.25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低于1%,仅为0.91%,处第20位,列4市末位。

山区地处粵北,包括云浮清远韶关河源梅州5市。2007年5市GDP总量为2,075.36亿元,占全省的6.46%;其中清远处全省第12位,列五市第1位;韶关处全省第15位,列五市第2位;梅州处全省第16位,列五市第3位;河源处全省第19位,列五市第4位;云浮GDP总量为271.01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为0.84%,处末位。

财政税收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07年)

地级市

总额(亿元) 比重(%)
合计 2785.8 100


省级财政

625.42 22.45
深圳 658.06 23.62
广州 523.79 18.80
佛山 194.54 6.98
东莞 186.45 6.69

2007年,广东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785.8亿元,占全国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11.82%;收入来源:税收2,415.47亿元,非税收入370.33亿元。省本级财政和深圳、广州、佛山和东莞4地级市共计2,188.26亿元,占占全省的78.54%;其余17市597.54亿元,占11.46%[9]

2008年,来源于广东的财政收入总额达到8,470亿元,对全国财政的贡献率达到13.81%;其中税收总额7,715亿元,对全国税收的贡献率为14.2%[10];国税收入5,193.48亿元,地税收入2,512亿元[11][12]。地方财政收入3,310.01亿元,占全国地方财政收入的11.56%[13][14];2016年时,全国各省市财政盈余约30373亿元,仅广东省和计划单列市深圳市就分别提供9301亿元、2851亿元的财政盈余,这使广东省成为对全国财政和中央财政贡献最大的省份[15]

經濟結構

第二产业

2009年,广东省第二产业增加值19,419.70亿元(合2,842.88亿美元),占全国的10.79%,居省级行政区的第1位;占广东省GDP比重为49.19%,高于三产业47.52%的比重。其中工业(制造业)18,091.56亿元(合2,648.45亿美元),占全国的比重达到11.49%,占广东二产的比重达到93.16%,占广东GDP比重达到45.82%;建筑业1,328.14亿元(合194.43亿美元),占全国的比重仅为5.93%,占广东二产的比重为6.84%,占广东GDP比重仅为3.36%[16]

工业

2009年,广东工业(即制造业)总产值75,886.62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68,275.77亿元,占广东工业总产值的89.97%。全省工业增加值18,091.56亿元(合2,648.45亿美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18,235.21亿元(合2,669.48亿美元),规模以工业企业对GDP拉动起决定性作用。广东制造业的开放程度很高。2009年,广东规模以工业企业52,217个,其中民营企业达到43,558个,占83.42%;创产值60,590.80亿元,占规模以工业企业产值的88.74%。民营企业中,股份制工业企业(含股份合作企业)24,371个占46.67%,创产值23,896.46亿元,占规模以工业企业产值的35.00%;港澳台资企业13,277个占25.43%,创产值17,935.46亿元,占规模以工业企业产值的26.27%;外商投资企业5,910个占11.32%,创产值18,758.88亿元,占规模以工业企业产值的27.48%;国有控股(含国有工业企业)和集体企业2,759个,占规模以工业企业数的5.28%;创产值15,080.38亿元,占占规模以工业企业产值的22.09%。

广东工业分为九大支柱产业,即电子信息、电器机械与专用设备、石油化工三大新兴产业,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材料三大传统支柱产业,造纸、医药、汽车三大潜力产业。2009年,广东工业总产值75,886.62亿元,其中九大支柱产业产值47,589.15亿元,占制造业总产值的62.71%;其中电子信息、电器机械与专用设备、石油化工三大新兴产业产值31,447.5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41.44%。九大支柱产业产业中,电子信息业创产值15,721.79亿元,占20.72%,处领先地位。

电子制造业

广东电子制造业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为中国大陆电子制造业基地之一。广东电子制造业总产值、出口量和产品销售收入等主要指标超过全行业的三分之一。广东也是全球重要的电子零件制造基地,2009年产值15,721.79亿元,占全国的43.35%。在产品方面,彩色电视机激光视盘机数码照相机组合音响电话单机录放音机打印机半导体分立器件、彩色显像管等重点产品的产量均处第一位。

广东省主要电子与通讯产品产量比较
产品名称 微型电子计算机(万台)移动通信手持机(万台)程控交换机(万线)集成电路(亿块)彩色电视机(万台)
2009年 中国大陆 18,215.1061,924.504,147.40414.409,898.80
广东产量 1,046.9918,091.821,808.2396.454,092.79
广东所占比重 5.75%29.22%43.60%23.27%41.35%
2010年 中国大陆 24,584.5099,827.403,133.30652.5011,830.00
广东产量 3,581.1148,626.591,602.61161.014,494.77
广东所占比重 14.57%48.71%51.15%24.68%37.99%

广东电子制造业长期以来的低附加值、不具备核心竞争力局面正在逐渐扭转,渐渐成长出一大批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已在关键技术领域逐步具备产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了通讯设备制造、家用视听设备制造、计算机制造和电子元器件制造四大优势行业,涌现了华为中兴TCL康佳创维等一批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初步从加工组装型向制造研发型转变。华为已成为全球较为强势的企业,其给予3G标准的WCDMA上已基本达到与世界跨国巨头相互制衡的水平,WCDMA相关专利有69项;华为的重点突破项目GT800数字集群系统,实现了从芯片级到应用层的所有核心技术和安全机制的全面自主知识产权。2005年华为海外销售额达到48.7亿美元,首次超过国内市场,产品从早期进入非洲、中东地区起步,已完全进入欧美市场。华为、中兴等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在第三代移动通信设备、数字集群系统、高端程控交换机等领域的核心技术方面均取得突破。TCL在2004年并购汤姆逊彩电业务和阿尔卡特手机业务后,其产品在东南亚市场取得突破。

广东电子制造业面临的问题,主要还是来料加工型企业仍占主导,缺乏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型企业发展不足。出口产品和工业增加值中,来料加工贸易型经济占主导地位,比重超过80%,电子信息产品生产企业中来料加工贸易型企业比例超过70%。这种以廉价劳动力换取低附加值的产业底层,受国环境影响极大,在广东地方税收总额中IT业中的加工型贸易型企业所占创造的税收远低于其在经济中所占比重。产业结构上,微电子光电、材料基础产业发展滞后,核心硬件和软件大多为国外产品[17]

主要制造业商家

广东省最大的前50家工业企业工业产值总计16,422.56亿元(2009年数据),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比重为24.05%。有3家产值过千亿元,其中广东电网2,106.45亿元(308.37亿美元),华为1,322.53亿元(193.61亿美元),鸿富锦1,013.55亿元(148.37亿美元)。美的、富泰华等7家产值过500亿元,中石油广州分公司、珠海格力等15家产值过200亿元。深长城(计算机)、南海奇美等18家产值过100亿元,其余7家产值均在84亿元以上。

农业

广东第一产占经济的比重相对较小,201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286.86亿元(337.82亿美元),占经济总量的5.02%。农业以水稻种植为主,经济作物为甘蔗、热带水果和茶叶,广东为中国主要反季节蔬菜出产省份之一。肉类以牲猪和家禽为主,水产品生产以近海养殖和海洋捕捞为主,为中国海产品主要出产地之一。2009年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807.75万亩,产量1,058.10万吨;蔬菜种植面积1,707.65万亩,产量2,567.17万吨;水果产量1,061.89万吨。全年肉类总产量426.99万吨,其中猪肉产量262.09万吨。水产品产量702.81万吨,其中海洋捕捞152.75万吨,海水养殖234.61万吨,淡水捕捞12.65万吨,淡水养殖302.80万吨。按地区和产业结构分类(基于2009年度经济指标),云浮、阳江、湛江和梅州4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经济的比重仍在20%以上,湛江、茂名2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均在200亿元以上,处全省第一和第二位,这些地区工业欠发达,农业在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湛江和茂名二市的热带水果产出和海产品产量在广东省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8]

广东省主要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经济类作物以甘蔗木薯花生水果茶叶蚕桑等。以2009年为例,广东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有6,714.06万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3,807.75万亩,占播种面积的56.71%;粮食总产量1,314.50万吨。其中水稻播种面积2,939.55万亩,占粮食作物的77.20%;稻谷产量1,058.10万吨,占粮食产量的80.49%。广东水稻生产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为中国重要的双季稻产区。广东粮食作物除了水稻以外,其他主要为番薯玉米等旱粮作物,2009年番薯162.43万吨,玉米产量71.49万吨。甘蔗为广东的大宗经济作物,以旱地种植为主,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2009年,全省糖蔗种植面积227.85万亩,总产量1,253.51万吨。湛江为甘蔗主产区,其播种面积180.38万亩,占全省的79.2%;产量997万吨,占全省79.5%。木薯的三大产区分布于云浮、湛江和肇庆,2009年,全省木薯产量155.37万吨,其中三市总产量89.2万吨,占全省的57.4%。花生为主要的油料作物,每年分春秋两造。全省油料作物播种面积745万亩,产量84.64万吨;其中花生724万亩,产量83.63万吨。茶叶是广东传统的经济作物和出口商品,以英德红茶和潮州凤凰单丛茶最为著名,2010年,茶叶产量5.26万吨。

广东水果资源十分丰富,是中国著名的水果之乡,广东作为经济作物栽培的水果品种有四、五十种之多,主要有柑桔荔枝龙眼柚类芒果香蕉菠萝等,2004年全省水果面积986.65千公顷,总产量787.85万吨。按产量分,茂名和湛江和水果出产地,水果年产均在200万吨左右。按种类分,肇庆为柑橘主产地,2009年年产74万多吨。茂名和湛江为热带水果出产地,香蕉年产均在百万吨以上;湛江为菠萝主产地,年产过50万吨;茂名为荔枝和龙眼主产地,荔枝年产均在30万吨以上,龙眼年产在20万吨以上。

广东气候,四季适宜种植蔬菜,蔬菜品种多,也是中国反季节蔬菜的主产地。广东蔬菜区域化生产初具规模,逐步形成了城郊型商品菜生产基地、粤西北运菜生产基地、粤北夏秋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粤东加工型蔬菜生产基地和珠三角出口蔬菜生产基地五大商品蔬菜生产基地。城郊型商品菜生产基地主要围绕广东省大中型城市,建立10万公顷常年蔬菜生产基地;粤西地区利用冬季温暖的气候条件,以反季节蔬菜种植为主,为中国蔬菜南菜北运的重要组成部分;珠三角地区为出口蔬菜生产基地,年出口量70万吨左右,主要销往港澳地区、日本、东南亚等地。广东的蔬菜品种主要有菜心芥兰白菜油菜生菜冬瓜苦瓜黄瓜节瓜萝卜马铃薯番薯茄子西红柿四季豆豇豆莲藕等,2009年广东省蔬菜总播种面积为113.8万公顷,总产量2,567.17万吨;其中蔬菜产品出口总量772,053吨,出口金额为28,774万美元;蔬菜出口以新鲜蔬菜为主,出口量711,658吨,出口额为19,426万美元[19]

广东为中国第二大水产品出产省份和第三大海产品出产省份。2009年,全省水产品产量730.57万吨,占全国的13.6%;其中海产品产量387.36万吨,占全国的14.4%。年产50万吨以上水产品主要出产地为湛江、 阳江、 茂名、 江门、汕尾和佛山,六市总产量441.48万吨,占全省的62.8%。 年产30万吨以上海产品出产地为湛江、 阳江、 茂名、 汕尾、 江门和 汕头,六市海产品产量占全省的88.6%。湛江为最大的水产品出产地,以海产为主;其水产品产量达到100.67万吨,占全省的14.3%;其中海水产品89.11万吨,占本市水产的88.5%,占全省海产品产量的23%。六大淡水产品出产地为佛山、 肇庆、 江门、 广州、 中山和茂名,年产量均在20万吨以上,六市淡水产品产量199.18万吨,占全省的63.1%,其中尤以佛山最高,全省年产315.45万吨,佛山年产54.21万吨,占全省的17.2%。

资料来源

  1.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8).
  2. . www.gdasc.cn. [2020-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8).
  3. . gd.people.com.cn. [2020-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2).
  4. 国家统计数据库,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摘要版) Archive.is存檔,存档日期2008-05-10
  5. 由于采取分级核算,各省份GDP总量不等于同期全国GDP总量,实际上各省GDP合计数大大高于同期全国GDP总量。各省占全国GDP的比重取各省GDP总量与同期各省GDP合计数之百分比。
  6. 国家统计局 存檔,存档日期2009-02-07.:国际数据
  7. 根据初步核算(2008年公报发布),2008年广东GDP总量35,696.46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其中,第一产业1970.23亿元,增长3.7%,占GDP的比重5.52%;第二产业18,402.64亿元,增长11.4%,占GDP的比重51.55%;第三产业15,323.59亿元,增长9.1%,占GDP的比重42.93%(参见《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8 存檔,存档日期2009-04-25.》)。
  8. 2009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存檔,存档日期2010-06-13.
  9. 2007年广东省地方财政数据来源于《广东统计年鉴2008》
  10. 新华网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2008年全国财政总收入61,316.9亿元,广东省统计局/2008年度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存檔,存档日期2009-05-10.:来源于广东的财政总收入8,470亿元。
  11. . [2009-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12. 2008年全国税收总收入完成54219.62亿元,较上年增长18.8%,同比增收8597.65亿元(人民网:2008年全国税收54219.62亿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13. 天涯网2008年广东省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存檔,存档日期2009-05-10.
  14. 2008年,全国财政总收入61,316.9亿元,其中中央本级财政收入32,671.99亿元,地方本级财政收入28,644.91亿元(财政部:《关于2008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0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15. . 新浪网. 2017-08-07 [2018-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30) (简体中文).
  16. 二产增加值占全国比重:2009年,中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二产增加值累计为179,896.20亿元,据此推算广东二产增加值占累计之比为10.79%;官方公布的中国大陆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57,638.78亿元,据此推算广东二产增加值占公布数之比为12.32%。建筑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2009年,中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建筑业增加值累计为22,398.81亿元,据此推算广东二产增加值占累计之比为5.93%;官方公布的中国大陆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2,398.81亿元,据此推算广东二产增加值占公布数之比为5.93%。
  17. 部分参考《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广东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作者:张墨琴、何静、廖颖宁),各年份经济数据参考《中国统计年鉴》和《广东统计年鉴》
  18. 2009年经济指标来源于《广东统计年鉴2010》,广东农业主要基于《广东统计年鉴2010》经济指标分析
  19. 《广东省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分析研究》(作者:熊瑞权、罗慧君、林伟君、万忠) 存檔,存档日期2015-05-01.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