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忠

雙忠,即雙忠神,尊稱為雙忠公。一般來說,指的是唐朝肅宗至德二載(757年)時,死守睢陽而身殉安史之亂張巡許遠,這兩位忠臣被奉為神明。從華北江淮福建兩廣都有香火奉祀。

尪公

閩南泉州安溪地區泉州裔臺灣人尊為「」。普遍認為尪公是張巡、許遠的合稱,少數說法認為「尪公」一詞,僅代表是張巡、許遠兩人之一。 [註 1][1]有一些廟宇的執事認為「尪公」應該寫作「翁公」,「翁」,閩南語「神像」之意,不過此用法盛行於漳州,而非泉州,也有一些廟宇認為「尪公」是錯誤的稱呼,而應該尊稱為「安公」,「安溪」之神的意思。又有說法說「尪公」是「恩公」的誤傳。根據辜神徹的研究,認為尪公應該是安溪人對某一系列神靈的尊稱,如鄭保惠張純都有尪公的稱號,並不一定單指某神,今日尪公逐漸被視為張巡、許遠的專稱[2]

封號

一般民間的說法是,唐肅宗敕封張巡為「忠烈侯」,封許遠為「忠義侯」,合稱「雙忠」[3]宋朝時敇封張巡為「忠靖景祐福德真君、東平威烈昭濟顯慶靈祐王」、許遠為「忠順顯祐靈著真君、楚國公、荊州大都督光祿大夫」,「双忠」等各種封號为公家封贈,载於史冊,却不見「保仪」之称号。民間稱張巡、許遠的廟宇,被賜御匾曰「保城儀邦[4](保衛城池,是國家儀範),後直稱「保儀祠[5],故民間尊張巡為「保儀尊王」,許遠為「保儀大夫」,但廟匾說流傳於民間,亦不知何帝賜匾,何廟得匾,乃至於眾說紛紜[1][6]。辜神徹則認為「保儀」字樣有可能是來自宋朝的官制「保義郎」,而且「呼群保義」正是中原移民到福建拓墾時重視的美德[2]

美國歷史學者瓦拉麗. 韓森(Valerie Hansen,)認為,民眾感覺上官方的承認會影響神明的威靈,宋代仕紳普遍為自己信奉的神靈向朝廷請求封號[7]

另有「尊號互易」的說法,張巡生前官位較低,僅是縣令,應該被追封為「保儀大夫」。許遠為睢陽太守,官位較高,應該才是真正的「保儀尊王」。事實上因年代久遠,兩人已成一體,甚至兩人的尊稱也似乎經常互易。有時稱張巡為保儀尊王,有時稱許遠為保儀尊王,大抵景美集應廟以許遠為保儀尊王,木柵集應廟以張巡為保儀尊王。[註 2][4][8][9]

元代追封張巡有「忠靖威明顯祐安民真君」,許遠為「忠順威顯靈著護國真君」。隆慶時林大春《潮陽縣志》指出張巡有「忠靖福濟昭聖靈祐王」封號,許遠則為「善利威濟衛聖孚應王」[10]。清代敕封張巡「顯祐安瀾寧漕助順效寧彰威護國翊運之神」,封許遠為「忠順威顯揚仁震武靈著昭應王」[11]。綜觀兩人封號,相近字樣頗多,辨識極為困難。民間則通尊張巡為「忠靖靈祐尊王」;尊許遠為「忠順靈著尊王」,故合稱「雙忠尊王[3]。另說,張巡勇猛威武,故尊張巡為「武安尊王」;許遠人品斯文,故尊許遠為「文安尊王」,兩人合稱「文武尊王」。[5]

民間稱,張巡之子張,隨父陣亡後成神,被尊為「千聖太子」。

區分

如要區分兩座神像,是張巡或是許遠,並不困難。許遠是文官打扮,溫文儒雅,偶有執。而張巡則是武將裝束,貌威武,手常持

混淆

由於有大量的神祇與雙忠神號相近,故時常遭混淆,如安溪大坪奉祀的雙忠神可能是保惠尊王保禧大夫,有時甚至是信徒為了避免被公家認定為淫祠查禁而刻意為之,在范純武《雙忠崇祀與中國民間信仰》有深入細微的研究,認為尪公都是當地的鄉土神,逐漸被視為張巡許遠。有些說法則指出這些神靈都是張巡與許遠的分靈

保惠尊王姓鄭氏,號保惠,宋朝人物,曾經作為「押遷官」,護送移民到閩南,移民感其德,故奉之為神。《大坪集應廟保儀尊王簡史概錄》中說到尪公是北宋楊文廣平閩十八洞後的押遷官鄭保惠,保護遷民來大坪拓荒,引導耕種、安家落戶。廟聯曰:「從宋主,時作境主,大宋千古,大坪千古;忠君王,以封尊王,保君一心,保赫一心。」可知宋先民感其恩德,在大坪社溪尾建廟崇敬。保惠尊王死後葬在大坪社溪尾大坂,稱之為「大坂尪公」,到乾隆乙已年(1749年)西甲張朝盛為「大坂尪公墓」立墓碑曰:「乾隆乙已年,皇宋保惠鄭公墓,張朝盛立」。

迦毘羅王,名叫張純,相傳是隋朝末年中原某縣的縣令,當時擔任「押遷官」帶領百姓到泉州安溪開墾,人稱其為佛教的「迦毘羅王」轉世,因此死後受到董伯華真人渡化,回歸神職,並因於民有德,被開拓者們奉祀為「迦毘羅王」,成為安溪的鄉土神。由於以閩南語誦讀,「張純」神名與「張巡」太過接近,有與張巡信仰混同的跡象。建於後周(西元951-960年)龍門的「靈護廟」,通稱就是「尪公廟」,就是一個例証。所謂「迦毘羅王」(Kapila),又作「比羅王」。為伽藍之護法神,故又俗稱伽藍尊王。係四夜叉之一,守護東方,又以意譯稱「黃衫大神」。此神司掌財運,若人心誠祈福,得滿其願。

保禧大夫,相傳神名張存,福建福清莆田奉祀的鄉土神,時常與保儀大夫(尪公,又稱雙忠)混同。為靈濟真君趙昇的弟子,漢朝張道陵天師的徒孫,得道千年。有一次顯靈,乘鐵舸救難,隨即離去,當地鄉民尊稱為鐵舸張真人,後受封光祿大夫,又加為保禧真人。

職能

  • 鄉土神:福建泉州安溪縣人民,視之為鄉土的保護神之一,俗稱其為「尪公」。
  • 水神:江淮人士視之為水神與漕運之神,奏報朝廷,所以張巡封號有「顯佑安瀾寧漕助順」字樣。
  • 防番之神:張巡死前曾起誓:「臣雖為鬼,誓與賊為厲,以答明恩。」故金門縣縣民暱稱張巡為「張厲王」、「厲王爺」[12] ,雙忠是安史之亂中守城殉國的忠臣,亦是武神,自然有防禦寇難的能力,南投縣彰化縣一帶則稱為「都天元帥」,作為武神奉祀。當時之移民,皆信奉之,以防備生番臺灣原住民出草、侵擾。

廟宇

安溪移民定居之地區,以大臺北地區為多,日治台灣昭和元年(1926年)的調查,當時台北市約有53.3%的人祖籍安溪縣,新店坪林深坑景美木柵松山七堵平溪樹林鶯歌三峽等地區的居民,有四成到九成祖籍安溪縣。[15]

北臺灣,安溪裔茶農聚集之地,常建廟奉祀,如暖暖瑞芳九份雙溪平溪坪林汐止深坑石碇樹林西盛永和新店景美木柵南港三犁古亭淡水三芝等各地的「集應廟」、「集順廟」、「忠順廟」、「保儀廟」、「雙忠廟」等。時常配祀之神為當年一同殉難的雷萬春南霽雲等忠臣。

汕头达濠赤港双忠古庙

南臺灣的信仰發展,或與中臺灣北臺灣略有不同,並不見「雙忠」或「尪公」稱呼。如臺南,張巡、許遠信仰可分為厲王宮為首的厲王爺和尊王公壇的「尊王公」兩系統,皆以張巡、許遠為主祀神,配祀雷萬春、南霽雲、張巡夫人。厲王公系統各以其姓氏為「某府千歲」祭祀,如張巡稱「張府千歲」,許遠稱「許府千歲」;尊王公壇系統各以「武安尊王」張巡、「山海明王」許遠、「騎虎尊王」雷萬春、「南府尊王」南霽雲稱之。在高雄,並不稱張巡為「保儀尊王」,而是「武安尊王」,例如:鳳山區睢陽飛鳳宮,主神為張巡,另外配祀有申國夫人,但不見許遠[16]

俚語

尪公無過嶺」、「尪公無頭殼,聖公無手骨」:臺灣清治時期時,漳州移民群居基隆街(今基隆港一帶),而泉州安溪移民開拓暖暖一帶,兩方以獅球嶺為界,漳州人崇奉開漳聖王(俗稱聖公),泉州安溪人信仰雙忠尊王(俗稱尪公)。每逢漳泉械鬥,雙方分別抬出己方守護神,吶喊助威,以祈勝利。械鬥之烈,連神像都難保全,甚至有「尪公無頭殼,聖公無手骨」的俗語。傳說中尪公有個規矩:「尪公無過嶺」。意思是:尪公神像絕不越過獅球嶺。因獅球嶺以北,即是漳州人地界。後來甚至相傳兩神互相鬥法,停戰後,約定以獅球嶺為界線[註 3][17][18]

各地慶典

  • 農曆正月14日 大安區五年輪值(錦町股、龍安坡股、六張犁股(已分為六張犁及下內埔兩地同日遶境)、坡心股、十二甲股)恭迎保儀大夫、尊王遶境。(各股五年一次)
  • 農曆02月15日 內湖新里族三大角(灣仔.石潭.十四分)恭祝關渡宮天上聖母聖誕恭迎保儀大夫暨天上聖母聖誕繞境。(年例)
  • 農曆03月12日 萬華加蚋區恭迎保儀大夫遶境。(年例)
  • 農曆03月14日 萬華區進天宮保儀大夫遶境。(年例)
  • 農曆03月15日 新北永和區溪州保福宮境內聯合恭迎保儀大夫暨保生大帝聖誕繞境。(年例)
  • 農曆03月23日 新北永和區秀朗秀和宮境內聯合恭迎保儀大夫暨天上聖母聖誕繞境。(年例)
  • 農曆03月25日-26日松山慈祐宮恭祝天上聖母聖誕恭迎保儀大夫暨天上聖母聖誕繞境。(年例)
  • 農曆04月7日 木柵忠順廟恭迎保儀大夫出巡。(年例)
  • 農曆04月10日 瑞芳忠仁廟保儀大夫遶境。(年例)
  • 農曆08月10日 新北三峽區嘉添里恭迎保儀大夫尊王遶境。(年例)
  • 農曆08月15日 新北三峽區其他各里恭迎保儀大夫尊王遶境。(年例)
  • 農曆08月15日 新北鶯歌區鶯歌福德宮、尖山埔福興宮等恭迎保儀大夫尊王遶境。(年例)
  • 農曆08月18日 新北三峽區有木里恭迎保儀大夫尊王遶境。(年例)
  • 農曆08月24日 新北三峽區橫溪地區恭迎保儀大夫尊王遶境。(年例)
  • 農曆08月28日 新北三峽區舊礁溪里恭迎保儀大夫尊王遶境。(年例)
  • 農曆10月15日 景美集應廟保儀尊王遶境。(年例)
  • 農曆10月17日 板橋浮洲地區大拜拜。(年例)
  • 農曆10月19日 新莊西盛迎保儀大夫。(年例,俗稱西盛大拜拜)
  • 木柵集應廟恭迎保儀大夫出巡。(九年一次)

除了上述主祀尪公廟宇有固定時間辦理繞境之外,臺北城信眾每遇家內有喜慶,或樺山町東門町東園町等處每年三月下旬輪值舉辦迎尪公祭典,大臺北亦有其餘區域有固定迎尪公的祭典活動,特別是在淡水河沿岸,早期皆為種植茶樹的農業區域,由於茶樹易受病蟲害之影響,因此請來尪公繞境驅除蟲害後,為感念神恩浩蕩,每年固定時間往木柵景美汐止等地迎請尪公來繞境。

收驚

雙忠與清水祖師法主真君皆是安溪人虔誠奉祀的神靈,所以各種疑難雜症都常被召請,包括小兒受驚、失眠時所施的收驚法。收驚時還講述了他們生前的事蹟:「大殺反賊安祿山[19]

文字註釋

  1. 其實「尪公」的爭議很多,很多神靈被稱為尪公-如鄭保惠張純。民間傳說眾說紛紜,但最主流的說法傾向「尪公」乃是唐朝安史之亂死守雎陽城的張巡或許遠。但就張巡、許遠二人來看,茶農請來尪公神像時,通常是武將打扮的張巡,故有些日本學者認為「尪公」是張巡一人。但尪公根據泉州文化學界的研究,應該是張巡許遠兩者的合稱。
  2. 兩位既都有「尊王」的稱號,所以「保儀尊王」的尊稱兩位都適用,再者兩位都是唐朝開元進士,「大夫」亦是文官的通稱,故「保儀大夫」的尊稱也都適用兩位身上,稱呼就依廟方及信徒的習慣吧?
  3. 尪公,是神明的俗稱,這裡是指泉州人的守護神保儀大夫。嶺,是獅球嶺,以前是七堵到基隆市區的必經孔道。咸豐年間,台灣北部發生極為悲慘的漳泉分類械鬥,基隆亦無幸免,從「尪公無頭殼,聖公無手骨」這句俗諺,可知當時械鬥之激烈,地籍觀念之重。由於市街是漳州人的地盤,漳州人供奉開漳聖王,所以暖暖一帶泉州人供奉的尪公絕對不越過獅球嶺,不到基隆市區!還有信徒繪聲繪影,說尪公與開漳聖王鬥法,調動五營神兵互相攻擊,直到觀世音菩薩調停,並約以獅球嶺為界

引用資料

  1. .
  2. 辜神徹《神明、祖先、恩人—臺北盆地的祖佛信仰》.政治大學民族系博士論文
  3. 深坑集順廟.《大唐史上最壯烈的一役》
  4. .
  5. .
  6. 大直植福宮恭奉保儀大夫
  7. 《變遷之神——南宋時期的民間信仰》,瓦拉麗.韓森著,包偉民譯,中西書局出版
  8. . [2018-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9. 雙忠
  10. . [2016-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11. 府城廟會坊
  12. ,金門縣政府
  13. 清·宋犖《筠廊偶筆》卷上:長安慈仁寺內青魈菩薩,即睢陽張巡,赤髮藍面,口銜巨蛇,如夜叉狀。或日:公自矢死為厲鬼殺賊,此蓋厲鬼像云。
  14. .,《自由電子報》,2016年9月15日
  15. 劉豐極.艋舺清水巖祖師廟研究 存檔,存档日期2014-12-13.
  16. 吳亮衡. . 「第七屆道教及民間宗教神祇學術研討」會 (臺灣: 財團法人大龍峒保安宮). 2013 (中文(台灣)‎).
  17. 安史失敗的關鍵——張巡與許遠
  18. 基隆市鄉土教育資源 鄉土語言 存檔,存档日期2008-12-20.
  19. 榮興卦館-收驚咒文十種

參考資料

您可以在維基文庫中查找此百科條目的相關原始文獻:

-{zh;zh-hans;zh-hant|

  1. 張中丞傳後敘}-

參見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