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发布的城市称号,依据《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工作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检查标准》评选[1],现已取消评选活动。自1998年至2010年,国家旅游局共授予339个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接近中国建制市总数的一半。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只是旅游城市的基本标准[2],获得称号的城市也并非全面“优秀”[3]。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承担了中国旅游经济总量的85%[4]

陆家嘴不仅是上海重要的经贸区,也是外地游客前往上海旅游的热门景点
西湖杭州的热门旅游景区

历史

1993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首次提出建设中国最佳环境旅游城市的构想[5]。1995年3月15日,国家旅游局发出《关于开展创建和评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的通知》(旅管理发〔1995〕046号),正式拉开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的序幕,1998年发布《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检查标准(试行)》[2]。1998年12月18日,国家旅游局发布《关于命名第一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通知》(旅办发〔1998〕208号),北京上海杭州大连等54个城市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1999年发布《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检查标准(修订本)》,此后于2003年和2007年两度修订该标准[2]。2009年,国家旅游局局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暂停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评选活动[6]。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文,正式取消了优秀旅游城市的评选[7]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共评定9期,有339个城市获得该称号:[8]

批次 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第五批第六批第七批第八批第九批
年份 199820002001200320042005200620072010
数量 546816452341243533

由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标准存在一些问题,2001年,国家旅游局与世界旅游组织联合启动“中国最佳旅游城市”项目研究[2]。2003年发布《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标准体系》[9],2006年将成都杭州大连命名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10],此后“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再无下文。

分布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分布与人口密度和区域经济繁荣程度的相关度较高[11]。优秀旅游城市集中在中东部地区,“黑河——大理”一线为界,以西仅27家优秀旅游城市,其余312家全部位于中东部,占92.04%[12]。2005年统计,中国东部地区284个城市中,优秀旅游城市有124个,每2.3个城市中有一个优秀旅游城市[11]泛长三角地区以及山东东北部、河南中西部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最为密集的地区,山东省江苏省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最多的省份,占到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数量的10.32%和8.26%[12]。截止2011年,中国有5A级旅游景区127处、4A级旅游景区873处,大部分位于优秀旅游城市的密集地区[13]

作用与问题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中国旅游业陷入低谷,开展创建“中国优秀城市”的工作对旅游的恢复起了很大推动作用,也制止了旅游型城市的经济滑坡[5]。到后期,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出现了很多问题及弊端:遴选流于形式,加剧了各城市为争取优秀旅游城市称号而竞相展开的攀比、模仿、急功近利的城市建设风气,最终导致优秀旅游城市数量众多,品牌形象遭到质疑,没有促进旅游业在全国各地区的均衡发展[14]。优秀旅游城市的评选标准主要围绕城市自身的氛围营造、设施建设、环境改善、制度体制保障,很少将其作为整体考察全面质量。2005年统计,当年247个优秀旅游城市中,年旅游接待量最高与最低的差距达到476倍,旅游收入差距4,849倍[11]

名单

截至2010年,共339座城市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15]

东部地区

广东省(21)

海南省(5)

东北地区

中部地区

湖北省(12)

湖南省(12)

西部地区

标志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标志由马踏飞燕地球上下两部分构成,因其上马下球的造型而被民间戏称为“立马滚蛋”。[16][17][18]

参见

参考文献

  1. . 中国国家旅游局. 2007 [2011-09-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02).
  2. 侯志强. . 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8: 90.
  3. 徐小波; 赵磊; 刘滨谊; 吴必虎; 钟栎娜. . 地理研究. 2015, 34 (7): 1367-1379. doi:10.11821/dlyj201507016.
  4. 杨文棋. .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1): 56-59. doi:10.3969/j.issn.1671-7112.2006.01.017.
  5. 魏小安. . 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2.12: 148. ISBN 7-5032-2086-4.
  6. . 中国国务院. 2009年6月 [2015-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7. . 中国国务院. 2013年9月 [2015-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8. 唐洁. .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 17-18.
  9. 吴必虎; 冯学钢; 李咪咪. . 旅游学刊. 2003, 18 (6): 40-44. doi:10.3969/j.issn.1002-5006.2003.06.008.
  10. 鄢光哲. . 中国青年报. 2007-02-09 [2019-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1).
  11. 陈家刚; 李天元. .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1): 44-50. doi:10.3969/j.issn.1006-1398.2009.01.007.
  12. 胡浩. . 地理科学. 2013, 33 (6): 703-709. doi:10.13249/j.cnki.sgs.2013.06.008.
  13. 龚箭; 吴清; 刘大均. . 人文地理. 2014, (2): 150-155. doi:10.13959/j.issn.1003-2398.2014.02.024.
  14. 宋河有; 李辅斌. . 市场论坛. 2006, (2): 41-42. doi:10.3969/j.issn.1672-8777.2006.02.022.
  15. . 中国国家旅游局. 2010年5月 [2015-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5).
  16. . 2012-11-30 [2019-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4).
  17. . 2012-12-04 [2019-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18. . 2012-12-03 [2015-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