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人

南越人,是古代中國岭南東部地区的主体部族,也是该地的原住民部落,種族上属蒙古人种。“南越”是指南越部落,也是嶺北華夏部落对嶺南百越(亦称「百粤」)包括南越、西甌雒越在內的諸部落总称。百越並非民族概念[註 1],只是古代南方各部落的泛称,或者说,是对主要居於中国南部越南北部的古代越人总称。而南越人是百越的一支,居於漢地南部(廣東)。在中原华夏居民大量迁移到岭南以前,南越人一直是岭南東部地区的原住民[1]

南越人是具有嶺南文化特色的古代部落,聚居于岭南,主要分布于廣東珠江流域和韩江流域。雖然當時嶺南地區至少形成大約驩兜、縛婁、陽禹、伯慮、蒼梧、西嘔、儋耳、雕題(與儋耳同位於海南島)、駱越(主體位於今越南境內)等九個土邦,但仍是屬於原始社會的部落,并未發展出奴隸、封建制度的意義上國家,亦沒有私有制、經濟系統、軍隊、警察、法庭監獄等國家元素[2][1]

随着秦始皇南征百越,中原居民持续南迁,原住民南越人与北方南來的嶺北中原移民长期杂居,於是嶺南東部的南越人逐漸與中原人融合形成漢民族,主要分布于现在的中国廣東,而嶺南西部的土著居民如西甌、雒越部落后来各自演变为京族黎族壮族等民族[3][4],主要分布于现在的中国广西海南云南東南部及越南北部等地。

除了南越部落外,位於五嶺以南的嶺南西部百越部落還有西甌和雒越,先後建立文郎國甌貉國

注释

  1. 百越並不符合民族擁有「共同祖先所連結起來的共同體」的定義,其後裔族群的祖先各有不同,有大禹(漢族)、雄王(京族)、布洛陀(壯族)、袍隆扣(黎族)等等,又據《中國傳統「族群觀」與先秦文獻「族」字使用淺析》一文指出,在《尚書》代表的周代以前的文獻中,「夏」並不是代表中原文明人群的泛指,而「夷」字也尚未成為「蠻夷」的泛指,當時「夷夏之辨」並沒有成為普遍的觀念。而周代的的「夷夏之辨」乃是根據文化傳統把「天下」的人群分做兩大類的區分,而不是一個「多種類」(甲族、乙族、丙族等)平行並存的分類框架。若以中原地區為文化中心來看,「夷夏之辨」表現的僅僅是「教化之內」和「教化之外」的區別,並不是什麼依據血緣、體質、語言的差別而固定不變的「民族」差別。

参考文献

  1. 岭南肇始凿灵渠
  2. .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2018-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7).
  3. 骆越后裔包括哪些民族?
  4. 东亚人群Y染色体单倍体数据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