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美国人

华裔美国人英語:)又稱美籍華人,指具有华裔血統美國国民,是亞裔美國人海外華人的一部分。华裔美国人包括来自華語圈和世界各地後來歸化美國公民的华裔,以及他們在美國自然出生的後代。他們的人數至2015年有約476萬人[2],佔總人口的1.2%,高於其他亞裔在美國所佔的比例。他們大多數居住在紐約大都會地區旧金山湾区大洛杉矶地区[3]

华裔美国人
Chinese Americans
李孟賢
總人口
5,219,184[1]
佔美國總人口1.5%亚裔美国人24.1%[2]
分佈地區
主要分佈於紐約大都會地區大洛杉磯地區舊金山灣區大波士頓地區芝加哥都會區巴爾的摩-華盛頓都會區西雅圖都會區大休士頓德拉瓦谷
語言
粤语(以廣州話台山話為主,主要流行於舊金山紐約市洛杉磯,以及當地華埠)、普通話現代標準漢語
其他漢語(以為主)
馬來語坦米爾語(出生於地區或具有峇峇娘惹血统的华裔美国人)
美國英語
宗教信仰
基督新教天主教佛教道教伊斯蘭教無宗教
相关族群
華人英籍華人加拿大籍華人澳籍華人紐西蘭華人
华裔美国人
繁体字
简化字

過去200年來,华裔美国人曾受歧視,著名的《排華法案》直到1943年才被廢止。加利福尼亚州議會於2009年、美國參議院於2011年,正式向华裔美国人為歷史的排華法案道歉[4][5]

在美國,华裔被認為「模範」少數族裔,比一般的美国人更容易获得成功,也为许多人所歧视[6],被認為他們不像黑人會為自己爭取權益。根據2005年美國平等雇用委員會(EEOC)的調查,华裔美国人在職場上受到歧視的比例為31%,比黑人的26%更高,但較少有人以訴訟方式解決問題[7]

根據網路統計,華裔美國人的人口有5,219,184(2018年)。

歷史

普遍上认为华裔“移民”美洲最早在1785年。那一年,被美国人奥多奈尔(John O’Donnell)招募的32名印度以及4名中国水手乘着美国商船“帕拉斯号”(PALLAS),抵达了马里兰州巴尔的摩,首次将亚洲货品输送到美洲,有记录显示这些劳工曾要求美国政府将他们送回母国,其后再也没有这4名中国水手的消息,没有任何资料显示他们在美国定居[8][9]。因此,一般上,华裔移民美国只能追溯到1820年代,历史上,华裔移民美國有數次移民潮。據美國政府記載,首次的移民潮大約發生在1820年左右。從1820年代到1840年代末的中國移民以男性為主,每次數量很少。不過,由於移民地區只有少數的中國女性,很多移民都選擇與當地的歐洲移民的女性後裔結婚(包括一些愛爾蘭裔)。這一時期最著名的华裔移民是舉世聞名,具有四分之三华裔血緣的暹羅雙胞胎

雪中的華裔鐵路工人, 19世紀
二戰期間一名受訓中的華裔美軍士兵,1942年

較大的华裔移民潮始於1850年代。當時北美西岸加州淘金潮期間得以迅速開發;同時由於太平天國运动,中国南方政治與經濟動蕩不安,又有鴉片戰爭之外患,許多貧困、操粵語台山話粵語廣州話(即標準粵語)的华裔移民從廣東省來到美國修建铁路。他們不願再忍受家鄉貧困的生活景況,情願為預付金簽下往美國長期勞動的合同。許多人把掙來的錢全寄回家,不再期望能活著回家。他們的實況就有如「賣豬仔」。

1868年美国和清政府签订《中美天津條約續增條約》(又稱《蒲安臣條約》),其第五条款规定华裔愿常住美国或入籍,皆须听其自由不得禁阻[10]。此条约为美国来华招揽大量华工开方便之门。

1871年,在洛杉磯的華人有19名華裔人士被屠殺。1877年美国加州经济转入低迷,出现第一次排华浪潮。1880年美国与清廷签订《北京条约》,其第一条规定限制华裔到美的人数和年限[10]。1882年,美國通過《排華法案》禁止中國移民。許多西部州也開始生效了一些有種族歧視的法律,使得中國和日本移民很難擁有自己的土地或者找到工作。這些法律直到1950年代民權運動開始時才被廢止。

第二波华裔移民是在1952年和1965年,美國移民法解禁之後,大量台灣留學生到美國求學,其中一部分畢業後留在當地工作而成為移民,成為華裔美國人。自1965年起,美国移民局对華裔移民分別予以中國內地英屬香港台灣出生不同的配額。1970年代,台灣經濟漸趨發達,故來自台灣的華裔美國人於1970年代末開始減少。1977年中國大陸開始送學生往美國,此類移民在1980年代越來越多。這群华裔傾向集中在市郊地區,並且遠離市區的唐人街。這些华裔說普通話和家乡的方言。

自1980年起,曼哈頓唐人街美國華人博物館就一直記載著美國華僑的歷史

按照「美國憲法第十四修正案」和1898年美國最高法庭對「美國訴黃金德案」的判決,任何在美國出生的华裔皆是美國公民。歸入美國籍時,移民並不需要放棄原有的國籍[11]

2020年3月,由於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美國爆發,在休士頓波士頓紐約市舊金山洛杉磯唐人街當地餐廳客流量大幅下降[12][13][14]

人口

历年华裔美国人的人口数如下图所示[15]

年份 华裔人口数目 美國人口[16] 華人/每萬人 備註(相关来美因素)
1850年4,01823,191,8761.71848—1855年加利福尼亞淘金潮、1851—1864年太平天國、1856—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
1860年34,93331,443,32111.1
1870年63,19938,558,37116.2
1880年105,46550,189,20921.01882—1943年美国排華法案
1890年107,48862,979,76617.0
1900年89,86376,212,16811.8
1910年71,53192,228,4967.8
1920年61,639106,021,5375.8
1930年74,954123,202,6246.1
1940年77,504132,164,5695.91945—1950年第二次國共內戰
1950年117,629151,325,7987.81950—1953年韓戰
1960年237,292179,323,17513.2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
1970年435,062203,211,92621.41975年西贡陷落
1980年806,040226,545,80535.61989年天安門事件
1990年1,645,472248,709,87357.81996年台海危機、1997年香港回歸
2000年2,432,585281,421,90686.4
2010年3,347,229309,162,581108.3

传统意义上的华裔美国人大多聚居於州內大城市的唐人街,與同鄉一起生活。但是也有例外。有大量华裔美国人的美國城市包括紐約舊金山洛杉磯休斯敦西雅圖費城芝加哥波士頓華盛頓特區巴爾的摩波特蘭。從1960到1970年代,這些城市大多有唐人街,新舊住有移民。在一些地區,华裔美国人和其他亞裔群體保持密切聯繫,特別是越南裔美国人。這些聯繫是有幫助的,事實上許多越南裔美国人在民族上是华裔,因此大部分華裔越南裔美国人並不將自己歸入越南裔美国人

除了大城市,小部分华裔美国人散居遍及美國的鄉村小鎮,特別是一些大學城。2000年,华裔美国人占加州人口接近3%,東北部佔超過1%。在夏威夷這個歷史上亞裔比重較高的州,佔接近10%。

整體上,华裔美国人由於移民繼續高速增長,而平均出生率低於美國白人,人口相對迅速老化。近年來,從中國收養小孩,尤其是女孩,也增加了华裔美国人的數量,儘管大部分收養者是白人父母。

华裔美国人的收入和社會地位很廣泛。儘管許多住在大城市唐人街的華裔是貧窮的,那些受過良好教育的上層人士住在諸如丘珀蒂诺帕羅奧多奇諾崗鑽石吧聖馬力諾這樣的地方。上層和下層华裔的社會地位區別很大。下層华裔常常被上層歧視,看成未受教育的工人,非法移民。例如在聖蓋博谷,儘管蒙特利公園圣玛利诺兩座城市都是华裔美国人社區,地理上彼此靠近,卻被巨大的社會經濟和收入差異區別開。

知名人物

文化學術界

  • 谭恩美(Amy Tan):作家,作品有《喜福会》、《事与愿违》等;亦著有儿童读物《月亮夫人》和《傻瓜猫》,曾被美国公共电视台改编为动画片。
  • 張純如(Iris Chang):歷史學家,作品有《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Rape of Nanking: The Forgotten Holocaust of World War II) 。
  • 吳宗錦:北美華文作家協會會長,作品有《美國新家園》、《錦繡神州》等。
  • 關春如:作家,作品有《美國華僑概況》、《金山掌故》等。
  • 郭代偉:歷史學家,作品有《美國華人史篇》、《美國總統名人尋蹤》等。
  • 龔小夏:學者,又是一名資深傳媒人,著作有《 親歷民主: 我在美國競選議員》,《 帝國的後門:美國觀察劄記》等等.
  • 姜峯楠(Ted Chiang):科幻小說作家,作品有《巴比伦之塔》、《你一生的故事》等。
  • 关凯文(Kevin Kwan):作家,作品有《疯狂亚洲富豪》、《中国富女友》、《富人问题一箩筐》等。
  • 林珮思页面存档备份,存于(Grace Lin):儿童作家和插画家,作品有《月夜仙踪》、《繁星之河》等。
  • 伍綺詩(Celeste Ng):作家,作品有《無聲告白》、《星星之火》等。
  • 黄颐铭(Eddie Huang):餐馆老板、厨师、美食家、作家兼律师,作品有《初来乍到》等。

政界

  • 部長
  • 大使
    • 駱家輝(Gary Lok):前美國駐華大使(2011年—2014年)
  • 國會議員
    • 聯邦參議員
      • 邝友良(Hiram Fong):夏威夷州(1959年—1977年)
    • 聯邦眾議員
      • 孟昭文(Grace Meng):紐約州(2013年—)
      • 赵美心(Judy May Chu):加州(2009年—)
      • 周永康(Charles K. Djou):夏威夷州(2010年—2011年)
      • 吴振伟(David Wu):俄勒冈州(1999年—2001年)
      • 駱家輝(Gary Lok):華盛頓州(1983年—1994年)
  • 州長
    • 正州長
      • 駱家輝(Gary Lok):華盛頓州(1997年—2005年)
    • 副州長
      • 吴仙标(Shien Biau Woo):特拉华州(1985年—1989年)
  • 市長
    • 李孟賢(Ed Lee):第43任舊金山市長

社運界:

  • 吳建民
  • 唐栢橋:一九七零年在湖南省長沙市出生,一九八九年六四慘案發生後移居美國,現為youtube 意見領袖

警界

  • 李昌鈺(Henry Chang-Yu Lee):是一位出生於江蘇如皋,被稱為「神探」的美國華裔警察。他於1998年在康涅狄格州紐黑文市擔任警政廳長,掌握康涅狄格州的所有警力。

醫學界

  • 司徒展(Gene Szutu):著名外科醫生,原就职于北京協和醫院,1952年自香港移民美国。
  • 伍思茵页面存档备份,存于(Rita Ng):前加州小姐(美国小姐季军),著名心脏科医生。


財經界

  • 司徒炎恩:少年成名,被誉为"華爾街投資神童"。

企業界

體育界

演藝界

歌唱界

  • 費翔(Kris Phillips):出生於台灣,中国大陆知名艺人,惟一一位横跨亚洲流行音乐与美国百老汇音乐剧领域的歌手。
  • 黄大炜(David Wong):出生於香港,台湾流行乐歌手、作曲家、制作人。青少年时代曾在美国夏威夷组乐团、发专辑。
  • 陶喆(David Zee Tao):出生於香港。台湾流行乐歌手、作曲家、制作人。
  • 李玟(CoCo Lee):出生於香港,2歲時移民美國舊金山。台湾流行乐女歌手,演员;首位进军美国歌坛并于全球发行英语专辑、首位登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献唱、首位在NBA篮球赛中场演唱美国国歌、首位获邀于美国洛杉矶华特·迪士尼音乐厅(Walt Disney Concert Hall)举办个人演唱会的华语歌手。
  • 何润东(Peter Ho):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台湾流行乐歌手,演员。现活跃于中国大陆,集歌手、演员、制作人、导演、编剧于一身。
  • 王力宏(Alexander Leehom Wang):出生在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台湾流行乐歌手、作曲家、制作人,演员、导演;第一位在中国北京鸟巢举办演唱会的流行乐歌手;2019年参演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文艺晚会--《奋斗吧中华儿女》,与成龙、张韶涵、韩雪、张靓颖等共同演唱《不忘初心》。
  • 潘瑋柏(Wilber Pan,藝名Will Pan):出生在美国西弗吉尼亚州,台湾流行乐歌手、作曲家,演员、主持人、商人;爱奇艺中国有嘻哈》及《中国新说唱》的明星制作人。
  • 欧阳靖(Jin Au-Yeung,艺名MC Jin):出生在美国迈阿密,中美饶舌歌手,演员;爱奇艺偶像练习生》、《青春有你》饶舌导师,《中国新说唱2018》北美赛区明星制作人。
  • 側田(Justin Lo,原名羅定偉):出生在美国纽约,香港歌手,作曲人。
  • 羅百吉(Jerry Lo):出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電台主持人、歌手、作曲家。與馬來西亞華裔黃明志共同演唱《不要去Club》。
  • 范瑋琪(Christine Fan,藝名FanFan):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哥倫布,台灣流行樂女歌手。
  • 關詩敏(Sharon Kwan):出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美國華裔女歌手。2015年6月參加浙江衛視節目《中國好聲音》,首次登上了中國最重要的舞台。與陶喆共同演唱《好好說再見》。

建築界

貝聿銘(I.M. Pei):美籍華人建築師,代表作:中國駐美大使館苏州博物馆香港中銀大廈等建筑设计。2019年5月16日在美国纽约曼哈顿逝世。

教育界

傳媒界

  • 黃曉翔:『希望之聲』(網臺節目)資深男主播
  • 張秀春(Emily Chang,即艾米莉·張):出生於美國夏威夷,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的記者,2007—2010年主要在中國北京市英國倫敦擔任。
  • 賴澤誠:『華語電視』(三少天地)新聞記者節目主持人 (Koltv)創辦人


社會公益:

  • 烏辛堃:中國艾滋援助基金會創辦人
  • 杜聰:智行基金會( 援助中國大陸艾滋病遺孤)創辦人

政治狀態

美国運輸部部长赵小兰(Elaine Chao)是第一位在美国联邦内阁供职的美籍华人。她也是美国内阁第一位亚裔美国女性和第二位亚裔美国人。

华裔美国人的社群組織頗為複雜,與世代、籍貫、社會經濟水平等因素皆有關係,在美國自由的風氣下,對於台海兩岸的政治立場更是多元,有積極支援或敵視某一方的,也有漠不關心的。因此,华裔美国人並沒有統一的政治團體或政治觀點。但在美國本土的政治,因多數華人聚居在東西岸的大城市,而大城市和都會區多數是民主黨執政。會投票的美國華人選民當中,逾75%的華人投票支持民主黨。[17]

美国出生华裔

第二代华裔美国人,即美国出生华裔,在两岸四地称作ABC(American Born Chinese),实际上美国官方没有这种用词,已经融入美国社会的美国出生华裔也极少如此自称。

第一代的美国华侨可以根据不同时期,分为几个群体:

  1. 19世纪中期至二战前后,离乡背景来到美国从事劳力工作的华工
  2. 1950年代开始,美国移民法解禁,允许配给每年100名中国人移民美国,这个时期的华人移民来自中华民国。1965年起,美国移民局将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分开给予移民的配额。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并未与美国建交,加上冷战的缘故,这个时期的中国大陆移民(不包括领养中国孩童)几乎不存在,主要的华人移民来自香港和台湾,形成美籍香港人美籍台湾人这两个相对独立和稳定的群体。
  3. 1977年中美建交,但中国大陆直到1980年代后期才对国人出境有所松动。1990年代以后,中国大陆移民美国的人数才有大幅度增加,其中包括留学生技术专才投资为主的合法移民,以及低技术工人为主的非法移民。
  4. 其他来自两岸四地以外地区的海外华人。

美国出生华裔包括以上几个群体在美国自然出生的后裔,根据法律的规定,他们可以自动获得美国公民的身份。

語言

根據美國人口調查局漢語為美國第三大語言,在加利福尼亞州,由於华裔移民人數眾多,漢語為常見的語言。其中有200萬美國華裔至少會說一種漢語,主要是講粵語。在紐約普通話現代標準漢語)隨處可見,來自福建福州的移民帶來閩東語福州話長樂話),閩南語使用者大多來自閩南潮州臺灣和東南亞華人聚居地區,吳語使用者主要來自江蘇浙江上海。雖然美國华裔第一語言為英語,但基於傳承文化和維持親族間的聯繫,大部分美國华裔都會教導其子女學習中文,隨著來自中國大陸新移民成為華人社會的主流,簡體漢字是美國華裔使用最多的書面語言,但美國的中文公告和中文標語一般都是使用繁體漢字

美國各州的漢語使用者人數(2000年)[18]
州屬 漢語使用人數
加利福尼亞州
815,386
紐約州
374,627
德克萨斯州
91,500
新澤西州
84,345
麻薩諸塞州
71,412
伊利諾州
65,251
2005-2009美國社區調查在家使用的漢語[19]
漢語 使用人數' 誤差範圍 使用英語能力"非常好" 誤差範圍
標準漢語 1,867,485 13,875 1,054,885 8,578
客家話 1,350 307 840 263
贛語湘語 50 65 (D) (D)
粵語 458,840 6,487 257,625 4,433
普通話/官話 487,250 7,953 240,810 5,571
閩東語福州話 1,450 455 1,175 418
閩南語臺灣話 77,675 2,687 44,140 1,939
吳語 2,670 466 1,375 287

宗教

美國華人宗教信仰 (2012)

  基督新教(22%)
  佛教(15%)
  天主教(8%)
  其他(3%)
  未表態(52%)

大多數美國华裔社群對於宗教信仰無表態。43%的美國华裔轉換不同的宗教,54%的美國华裔只有童年時有宗教信仰。根據皮尤研究中心在2012針對美國华裔調查,52%的15歲以上的美國华裔表示他們沒有宗教信仰。調查對像中,有15%為佛教徒,8%信奉天主教,22%信奉基督新教。

歧視問題

來自中國大陸的歧視

文化大革命期間,美籍華人與其他海外華人一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視為典型的資產階級,屬於階級鬥爭的對象,他們在中國大陸的親屬,背著可能與敵對勢力聯繫的標籤,遭受到特別的猜疑與監視。[20] 直到1970年代末期鄧小平推動改革開放以後,這種態度才得以改變。

在美國出生的華裔,自身的身份認同是美國人,從小接受美國教育,往往與父母輩的中國思維有隔閡,這種文化差異讓他們被貼上「香蕉人」的歧視稱謂。[21]

侵犯公民權利

1982年,美籍華人陳果仁克萊斯勒公司車間主管羅納德·艾班斯及其繼子邁克爾·尼茲用棒球棍打死,兩名行兇者在庭上認罪,卻被法官輕判。這起案件引起全美亞裔族群的不滿和抗議,案件焦點從一起謀殺案轉變成對公民權利的侵犯,在亞裔美國人爭取身份認同和公正待遇的社會運動中,具有特殊的意義。[22]

種族限制

2016年,AB1726提案(又称为“亚裔细分法案”)旨在将亚裔和夏威夷岛屿的少数族裔细化,分为中国人、孟加拉人、印尼人、马来西亚人等21个族群。有专家直言这一提案的目的是用种族配额的方法限制亚裔人口在接受高等教育、公司录取和政府雇佣等层面的机会。许多研究表明,这些高校“长期持续性以及系统化地歧视亚裔申请学生”。印度裔工程师学会华盛顿特区分会会长阿贾伊·科塔里博士说“你可以通过好莱坞电影和电视了解这个国家,尤其是所谓的自由建制派,他们只关心非裔美国人问题,不会在乎亚裔美国人。”[24]

2017年,美国司法部表示正调查哈佛大学涉嫌在招生过程中歧视亚裔考生的指控。但哈佛大学方面没有配合调查,其律师声称招生方式已获得联邦法院认可。而普林斯顿大学一项研究发现,亚裔学生的SAT成绩需要比白人高出140分,比拉美裔高270分,比非洲裔高450分才能进入美国一流大学,超高的分数线被称为“亚裔税”。哈佛大学在招生过程中歧视亚裔的行为,使得美国高校在招生过程中滥用“平权法案”的问题再次受到关注[25]

2017年6月,长期为亚裔在美国追求平等权利而发声的加利福尼亚大学哈斯汀法学院教授及前任校长兼教务长吴华扬表示,亚裔在美国社会的可见度已有所提高,但因为“优秀”的表现而仍然受到歧视。吴华扬又指出,美国一些大学招生中出现限制亚裔学生名额的现象是一种種族歧视[23]

暴力事件

2012年5月25日,纽约两名年近七旬的华裔老翁吃过晚饭后在街区上散步,期間遭到三名年龄看上去还不到20岁的黑人青少年无故殴打,該三名黑人青少年被拘捕後表示之所以要殴打两名华裔老翁,是“因为他们是華人”。据透露,被捕的三名非裔青少年事实上早有前科,早前有华裔学生在家长陪同下前往五分局报案,表示遭遇街头暴力,也是涉案三人所为。[26]

2016年9月,美國嘻哈歌手YG所創作的一首名為《遇見劫匪》(Meet the Flockers)的歌曲有煽動搶劫華人的內容,引起華裔族群的反感,11萬人向白宮聯署請願信[27],然而白宮認為「這屬於言論自由範圍」,白宮的回應被批評為雙重標準,「如果換成Nigger(指帶有歧視性的黑人稱謂),白宮也是同樣回答嗎?」。[28]

指控為間諜

2014年10月20日,美国商务部隶属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员工陈霞芬在办公室内被6名联邦调查局探员逮捕,被指控涉嫌窃取政府机密数据等8项罪名。2015年3月,美国司法部因检方没有发现任何相关证据,撤消對陈霞芬的控诉。检方撤销指控之后,美国商务部重新对她提起指控,并将她解雇,原因与之前诉讼的理由有诸多重合。2017年3月,陈霞芬提出民事诉讼,起诉美国商务部就业歧视。2018年4月24日,美国绩效系统保护委员会首席行政法官裁定,美国商务部没有理由解雇陈霞芬,命令商务部恢复陈霞芬的工作,并支付她的工资和福利[29]

2015年5月21日,任职于美国天普大学的美籍华裔科学家郗小星在费城郊区的家中被联邦调查局探员逮捕,指控其涉嫌将美国机密敏感国防科技输送给中国企业的四项重罪。几个月后,由于没有发现任何可以确凿证据,美国司法部撤销对郗小星的全部指控[30]

2018年,联邦调查局局长克里斯托弗·A·雷在一场国会听证会公开宣称,在美国“几乎所有领域中学习和工作的华人教授、科研人员、学生都可被视之为非传统的情报收集人员,他们有可能秘密地在为中国政府收集情报。”雷还进一步宣称,他认为在美华人学生和学者是美国国家安全的威胁,需要美国全社会关注应对。这一言论随后得到了中央情报局长等多名美国高官的附和[30]

影響

飲食

目前,華裔美國人大部分最喜歡吃粽子餃子牛肉麵左宗棠雞宮保雞丁麻婆豆腐中國菜,但部分華裔美國人喜歡吃炸雞漢堡包薯條色拉披薩以及起司。在手機上,如果華人用戶願意吃中國菜,可以透過第三方外送服務點餐來配送到收貨地址。

服裝

目前,華裔美國人大部分穿休閒服、西裝,但部分華裔美國人穿漢服旗袍(女性)和牛仔服(主要流行於西雅圖波特蘭舊金山聖地牙哥洛杉磯)。

科技

華裔美國人大部分使用蘋果三星電子華為。但由於美國打壓了華為,成為中美貿易戰的發展趨勢。華人覺得非常氣憤。

据统计,華裔美國人使用的行動電話大部分使用的是5G通訊技術。因為5G在中國興起,行動網路也在美國開發了一部5G手機。

社群媒體

華裔美國人大部分使用微信新浪微博TikTokFacebookInstagramTwitterYouTube

参见

参考文献

引用

  1. . U.S. Census Bureau. [15 October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8).
  2. . U.S. Census Bureau. [15 October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3).
  3. . [2012-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12).
  4. . [2012-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03).
  5. . [2012-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20).
  6. 利平. . 美國之音. [2018-06-01].
  7. . [2012-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13).
  8. (PDF). [2016-03-1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09-12).
  9. . [2016-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0).
  10. 梁启超《记华工禁约》《饮冰室合集·专集》二十二
  11. . [2006-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4).
  12. Douglas, Erin; Takahashi, Paul. . HoustonChronicle.com. 2020-02-06 [2020-0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3) (美国英语).
  13. . [2020-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2).
  14. Gwynne Hogan; Richard Yeh. . Gothamist. 2020-02-13 [2020-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5) (英语).
  15. . U.S. Census Bureau. [20 Februar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2月19日).
  16. . United States Census Bereau. 2018年4 [2018年8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06).
  17. 期中選舉 亞裔七成挺民主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世界日報 2018-11-14
  18. (PDF).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February 25, 2003 [October 3, 201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4-11).
  19. . [2017-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29).
  20. 庄国土. (PDF). 南洋问题研究. 2000, 总第103期 [2019-08-2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8-20).
  21. . 人民网. 2007-08-09 [2019-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21).
  22. Alethea Yip. . Asian Week. [2007-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18).
  23. 美华裔教授:美国亚裔时常因优秀而遭歧视 被骂“滚回去”
  24.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6月7日).
  25. . [2018-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27).
  26.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6月7日).
  27.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6月7日).
  28.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6月7日).
  29. . [2018-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3).
  30. . [2018-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2).

来源

书籍
  • Chinese Americans and Their Immigrant Parents: Conflict, Identity, and Values, May Pao-May Tung, Haworth Press, 2000, paperback, 112 pages, ISBN 0789010569
  • Chinese Americans: The Immigrant Experience, Dusanka Miscevic and Peter Kwong, Hugh Lauter Levin Associates, 2000, hardcover, 240 pages, ISBN 0-88363-128-8
  • Compelled To Excel: Immigration, Education, And Opportunity Among Chinese Americans, Vivian S. Loui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paperback, 272 pages, ISBN 080474985x
  • 张纯如The Chinese in America: A Narrative History, Viking, 2003, hardcover, 496 pages, ISBN 0-670-03123-2
  • Being Chinese, Becoming Chinese American, Shehong Che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2002 ISBN 0252027361 electronic book
  • On Gold Mountain: The One-Hundred-Year Odyssey of My Chinese-American Family, Lisa See, 1996. ISBN 0679768521 Program Exhibiti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based on book from Smithsonian Asian Pacific American Program

28. https://blog.xuite.net/steven_1752/twblog1/434163514-%E8%82%A1%E7%A5%A8%E7%A5%9E%E7%AB%A5-%E5%8F%B8%E5%BE%92%E7%82%8E%E6%81%A9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