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指公正合宜的道德、道理或行为。 “义者,宜也。”《釋名》:“義,宜也。裁制事物,使各宜也。”《說文》:“義,己之威儀也。从我、羊。(註)臣鉉等曰:與善同意,故从羊。”《周官》註:“儀作義,古皆音俄。” 《近思录》按其“适宜”的意义将“义”定义为“合理地处理事务”。[1]

“义”是儒家五德、义、礼、智、信)之一。儒家注重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孔子的中心思想為“仁”,孟子的中心思想為“義”[2]。西汉董仲舒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是处理人际关系。

義氣

義氣是由義所衍生的概念,在中國民間普遍用以表示朋友之間的情誼與關心。在武俠小說黑社會裏,便經常強調人與人之間的義氣。換個角度來說,「義氣」的意涵比「義」來得狹,可以稱為「小義」。

道家

老子認為,「義」是因為「仁」衰微才出現;而「仁」是因為「」(和「」)衰微才出現[3][4]

参见

參考資料

  1. 叶, 采 (编). . 北京: 中华书局. 2017: 13. ISBN 9787101126815.
  2. 文天祥:「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
  3. 老子《道德經》:「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4. 老子《道德經》:「大道廢,有仁義」

外部連結

[在维基数据]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義部》,出自《古今圖書集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