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复观

徐復觀1904年1月31日-1982年4月1日),原名秉常佛觀,後由熊十力更名為復觀,是一位生於中國湖北浠水縣徐琣場鳳形灣的學者[1]。他是新儒學的代表人物之一。

徐复观
出生(1904-01-31)1904年1月31日
 大清湖北省浠水县徐场凤形湾
逝世1982年4月1日(1982歲-04歲-01)(78歲)
 中華民國臺北市
国籍 中華民國
政党 中國國民黨
配偶王世高(結婚於1935年)
备注
其師為熊十力

生平

徐复观早年就讀於湖北省立第一師範学校、湖北国学馆,在此奠定其国学基础。後東渡日本,相继就學於明治大學陸軍士官學校。曾在中國國民政府參謀本部參謀總長辦公室、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幕僚[2]:176

中國抗日戰爭期間,頗受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兼參謀總長蔣中正賞識,并亦曾以国军少将军衔、军令部联络参谋的名义驻延安,历时半年,与中共最高领导层有所过从。他曾寫道「與毛(澤東),長談過五次以上,並曾誠懇地向他請教過。」[2]:157又稱於1943年秋由延安回到重慶,向蔣報告:「中共有能力奪取全面政權,假定國民黨這樣下去的話」[2]:157

來到臺灣後,棄武從文[3],精研儒學,發表不少學術論文,先後任教於臺灣省立農學院國立中興大學前身)、東海大學香港新亞書院(今併入香港中文大學)。1949年於香港創辦著名自由主義刊物《民主評論》,並擔任該刊主編,被視為「以傳統主義論道,以自由主義論政」之人物。並曾投稿參與雷震自由中國半月刊。《民主評論》的資金最初來自中國國民黨,但因為《民主評論》鼓吹民主,批評君主專制,引起蔣中正不滿,經費改由行政院教育部補助[4]

1960年代,錢穆唐君毅香港籌辦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徐復觀亦曾在中大講學研究[5]。1968年,與東海大學同事梁容若發生筆戰,徐復觀批評梁容若在抗戰期間被日本吸收,是漢奸。因此論戰,徐復觀在1969年被迫自東海大學退休,離開台灣。同年秋,來到香港,至新亞書院任教,以寫政论雜文闻名。1973年協助創辦新亞中學[6]。直到1976年5、6月間,香港左派人士才駡他是「文特」「蒼蠅」。此前都是各行其是,和平共處。[2]:自序3於臺灣期間徐復觀因罵李敖「小瘋狗」被李敖一狀告上法院,但獲判無罪。1982年4月1日,病逝於臺灣。生前曾口述遺囑:「自四十五歲以後,乃漸悟孔孟思想為中華文化命脈所寄,今以未能赴曲阜親謁孔陵為大恨也。……」。

著作

著作有《中國人性論史》、《中國藝術精神》、《兩漢思想史》、《中國思想史論集》、《中國文學精神》、《政治與學術之間》、《公孫龍講疏》等。

九州出版社整理徐氏著作,于2014年全面出版。名为《徐复观全集》。

座右銘

一定要把放在之上,黨有功有過,國無功無過,一切的罪惡不能說是國家的罪惡,一切的錯誤不能說是國家的錯誤。不論國家怎麼樣,我愛國是問心無愧的。國家越困窮我越愛。現在你把黨放在國家之上,先愛我,你才算愛國,我愛你愛哪一點呢?[7]

重要語錄

1.「兩漢思想,對先秦思想而言,實係學術上的鉅大演變。不僅千餘年來,政治社會的局格,皆由兩漢所奠定。所以嚴格地說,不了解兩漢,便不能澈底了解近代。即就學術思想而言,以經學史學為中心,在加以文學作輔翼,亦無不由兩漢樹立其骨幹,後人承其緒餘,而略有發展。」[8]

2.「治中國思想史,若僅著眼到先秦而忽視兩漢,則在『史』的把握上,實係重大的缺憾。」[8]

3.「乾嘉時代的學者們,在精神、面貌、氣象、規模上,與漢儒天壤懸隔。卻大張『漢學』之幟,以與宋儒相抗,於是兩漢的學術思想,因乾嘉以來所謂的『漢學』而反為之隱晦。」[8]

4.「幾十年來的風氣,研究者不深入到基本材料的堂奧,讓基本材料自己講話,只在基本材料的外面,道聽塗說,便越說越支離了。」[9]

5.「《周官》乃王莽劉歆們用官制以表達他們政治理想之書。」[9]

6.「賦稅制度,構成《周官》全書的重心,甚至可以說《周官》整個構想,是為了達到籠盡天下的貨物,是為了大量增加稅收的目的而展開的。」[10]:107

7.「『嘉石』之制,可以說是現代極權國家集中營的古典形態,是王莽的大傑作。」[10]:144

8.「人民訴訟程序的合理規定,也是對人民生存的一種保障。《周官》作者,在訴訟程序上定出非常苛繁的程序,實際是藉此為斂財之資,使人民寧含冤抱屈而不敢輕言昭雪。」[10]:145

9. 「潘重規先生……指導一批天真無邪的學生(諸如陳勝長之流)跟在自己屁股後面走,未免太殘酷了。」[11]:527

10.「孔孟之道,只不過教人以正常的人生態度,及教人以人與人正常相處的態度。甚至可以說,孔孟所建立,所要求的上述正常的態度,只有在真正的社會主義社會中才能普遍的實現。」[12]:76

11.「有位朋友告訴我,最近香港有的青年,以『孔老二精神』,作為鬥爭他人的口號。但他們知道什麼是孔老二精神嗎?孔老二精神是個『發憤忘食,樂以忘憂』的精神,是『抑為之(學)不厭而誨不倦』的精神,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精神,是『主忠信』,『剛毅木訥』的精神,是『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的精神,是『學如不及』,『朝聞道,夕死可矣』的精神;是『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的精神,是『吾非斯民之徒與而誰與』的精神。你們以為這些精神為醜陋,則你們自己是怎樣的精神呢?可以鬥爭的口號多的很,為什麼你們偏偏採取了否定人的基本存在的口號?……我尊孔,即是尊重人類正常生存的權利。」[12]:78

12. 「法家的思想,它有好的地方,也有壞的地方,壞的地方是甚麼呢?不把人當作人,用很殘酷的方法來對付人。……那種殘酷從那裏來的?是從獨裁者假借法家思想來的,這種地方我們當然反對。」[12]:98

13. 「十多年來,共產黨員受的壓力太大了,今天這樣,明天那樣,大家把信心完全失掉了。幾個老百姓敢講一句真話?幾個幹部敢講一句真話?這是『人的問題』太嚴重了。這個問題的解決應該在傳統文化中去尋找的。 我們今日不必空談甚麼哲學、甚麼主義,只須要求每一個人好像孔子所說的 『主忠信』、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種自強不息的人。有這種人,社會的問題纔可解決,共產黨員也要如此,纔算是好的共產黨員。」[12]:100

14. 「香港處在夾縫中的言論自由,對現代中國知識份子來說,依然是值得寶貴的。」[2]:自序3

15. 「史學家依然要有理學家的若干基底……脫出過去的是非好惡,以看出過去的是非得失之公。」[13]:279-280

16. 「凡是談政治的人,首先應該把政治的內容,和政治的形式,劃出一個清楚的分際。」[14]:27-28

17. 「確立民主的政治形式,奠定立國的規模,實更急於民生主義。……民主主義的政治形式,是走入民生主義的門。」[15]

18. 「民主政治的本身,即含有政治的自我否定,權力的自我否定的高貴品質。」[16]:99-100

19. 「以社會中各個人的立場來爭取自由權利,其本身即係一絕大之文化價值,而不須以另一文化活動為其價值。社會中各個人之自由,與一個人精神上、道德上之自由,乃屬於兩個方面,而不屬於兩個層次。……把兩個方的問題,看作兩層次的問題,無形中便使自由權利因從屬於另一層次而落空,這便容易發生流弊。」[17]:13

20. 「政治與學術,各有其領域。學術的真價,是要在學術的領域中去決定,而不是在政治的領域中決定。……任何學術思想,若要變成政治的設施,用中國的術語説,必須通過人民的『好惡』;用新的術語説,必須通過民意的選擇。……萬不可以絕對是真、是善等為理由,要逕直強制在政治上實現。所以一切學術思想,一落在政治的領域中,便都在『民意』之前是第二義的,『民意』才是第一義。」[18]:166

21. 「現在是時代壓迫著我們寫文章講話。」[19]:187-188

22. 「一無所有的生命,是彼此容易直感直通的生命。」[20]:252

師友往來

1.「《陸機文賦疏釋》已校完,此疏釋寫得很札實。錢鍾書來信(九月七日)中說『注則訓詁精博,疏則解析明通』或可當之無愧。」——《無慚尺布裹頭歸——徐復觀最後日記》,1980年11月15日

2.「接程滄波先生來信,知航寄給他的錢鍾書《管錐篇》竟未收到,想在郵局檢查中被沒收。錢書未染共黨絲毫氣息,檢查者太無知。」——《無慚尺布裹頭歸——徐復觀最後日記》,1981年1月26日

3.「及憬然有覺,轉身從事學問,則迷途已遠。歲月蹉跎,擲少壯之寵華,入侵循之遲暮,此乃余與道鄰所同悲,竭萬年而莫能挽。」——徐復觀作序,徐道鄰遺著:《中國法制史論集》

4.輓聯於張深切“寥落暮年欲盡交期傷木壞/栖皇行跡偶過陋巷嘆才多”並於1965年11月24日為文“一個自由人的形象的消失---悼張深切先生”

著作

  • 《學術與政治之間》(學生書局出版)
  • 《中國思想史論集》
  • 《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
  • 中國藝術精神
  • 《公孫龍子講述》
  • 《石濤之一研究》
  • 《徐復觀文錄》(四冊)
  • 《徐復觀文錄選粹》(從文錄四冊中選錄)(學生書局出版)
  • 《徐復觀文存》(四冊中未入選粹者)
  • 《黃大癡兩山水長卷的真偽問題》
  • 《中國文學論集》
  • 《兩漢思想史》(三卷)
  • 《儒家政治思想與民主自由人權》(八十年代出版社出版)
  • 《周官成立之時代及其思想性格》
  • 《徐復觀雜文集》(四冊))(時報文化出版)
  • 《中國文學論集‧續篇》
  • 《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篇》
  • 《中國經學史的基礎》
  • 《論戰與譯述》
  • 《徐復觀最後雜文集》
  • 《徐復觀教授紀念文集》
  • 《徐復觀教授紀念論文集》
  • 《徐復觀最後日記─無慚尺布裹頭歸》
  • 《徐復觀雜文補編》(六冊)

翻譯:

參考資料

  1. . 國立中山大學. [2007-08-18].
  2. . 時報書系240. 台北: 時報文化. 1980年.
  3. . [2007-08-18].
  4. 陳文華. . 風傳媒. 2016-06-12 [2016-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13).
  5. . [2007-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23).
  6. 林之滿、蕭楓. . 遼海出版社. 2008. 退休後,唐君毅又與牟宗三、徐復觀一起創辦新亞中學,熱心於教育事業。
  7. . 香港: 蘋果日報. 2007-07-26 [2007-08-18].
  8. . 台北: 臺灣學生書局. 1976年初版.
  9. . 台北: 臺灣學生書局. 1980年初版.
  10. . 台北: 臺灣學生書局. 1980年初版.
  11. .
  12. . 時報書系242. 台北: 時報文化. 1980年再版.
  13. 徐復觀:〈明代內閣制度與張江陵(居正)的權、奸問題〉,《中國思想史論集》
  14. 徐復觀:〈我們信賴民主主義〉,《學術與政治之間》
  15. 徐復觀:〈中國政治問題的兩個層次〉,《學術與政治之間》
  16. 徐復觀:〈政治與人生〉,《學術與政治之間》
  17. 徐復觀:〈從現實中守住人類平等自由的理想〉,黎漢基、李明輝編:《徐復觀文集補編》第二冊
  18. 徐復觀:〈學術與政治之間〉,《學術與政治之間》
  19. 徐復觀:〈「民主政治價值之衡定」讀後感〉,《徐復觀雜文——記所思》
  20. 徐復觀:〈太平山上的漫步漫想〉,《徐復觀雜文——憶往事》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徐复观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