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
君子,在中國周朝之前,為貴族之統稱。後來於春秋之封建社會則變成士大夫之統稱,也就是為官之人稱君子,平民稱小人。儒家認為君子應不單指貴族或士大夫,而是「聖人之下,富有禮義規範的人」,具有高道德標準的人,君子成為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的概念,君子是儒家倡导人们塑造自己人格理想的对象,人生的终极目标。君子的很多标准,是论语所定义的。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舍身取义;士不可不弘毅;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等等,是儒家认为君子应有的品格。
儒家 |
---|
儒家文化圈 |
来源
「尹」甲骨文象形權杖(執政)加「口」(命令)為「君」會意為「執政號令之主」。君,尊也《說文》。君也者,掌令者也《春秋繁露》。君者,治辨之主也《荀子·禮論》。
君子的本意为“君之子”,後解作才德出眾的人[1]。中国周朝时期,周天子分封诸侯,建立邦国。诸侯称国君,国君的儿子称为君之子,“君主的臣子”,即君子。因各诸侯国的君子普遍受到良好教育,因此文化、品味和修养水准都很高,后世也将道德水准品德修養很高的人誉称为君子,引申為“君主的子民”。孔子对君子进一步做出标准和规范,使得君子正式成为一种道德评判的标准。
相关标准
- 「內省不疚」,君子在每天反省自己一天所做的事的時候,沒有內疚,沒有恐懼,那麼他可為君子。
-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 「君子不党」
-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學而》第一)[2]
- 「先行其言,而後從之」(《為政》第二)
-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里仁》第四)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述而》第七)[3]
- 「君子不憂不懼。」
- 「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
- 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顏淵》第十二)
-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顏淵》第十二)
-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第十四)
-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衛靈公》第十五)
- 「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衛靈公》第十五)
-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 子曰:「所謂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義在身,而色無伐;思慮通明,而辭不專,篤行信道,自強不息,油然若將可越,而終不可及者,此則君子也。」(《孔子家語》五儀解第七)
參考文獻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