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會員國列表

聯合國一共有193個會員國。所有聯合國會員國都是聯合國大會的正式成員,在聯合國大會中擁有平等的代表權。原則上,只有主權國家可以成為聯合國會員國,今日聯合國所有193個成員國全部皆是主權獨立國家。不過,在聯合國初創時,菲律賓印度這2個創始會員國尚未從他們的殖民母國獨立,白俄罗斯乌克兰苏联加盟共和国。而美国联合国成立之初也争取到了与苏联对等的增加两个席位的权利,却因无法在当时的48个州(阿拉斯加和夏威夷当时还未升级为州)中选出两个州而搁置此事。如今,美国国务院网站在介绍联合国的创建过程时,依然声称“美国至今仍保留在适当时候增加两个联合国代表席位的权利”。再者,由於所有欲申請成為會員的國家必需通過安全理事會和大會的批准,部份依照《蒙特維多國家權利義務公約》可視為主權國家的政治實體,因為聯合國不承認他們的主權、缺乏國際普遍承認、或是遭受特定成員國的反對,導致這些國家沒有辦法成為聯合國的會員。

國際組織非政府組織以及那些主權地位沒有明確定義的政治實體,只能成為聯合國大會觀察員。觀察員可以在大會上發言,但是不能參與投票。

图中蓝色部分为加入聯合國組織的會員國領土和其境外領土
其中不包括以下地區:
南極洲(受《南極條約》约束,冻结所有国家在南极主权的主张)
梵蒂岡聖座是聯合國觀察員國)
巴勒斯坦地区巴勒斯坦國是联合国观察员国)
西撒哈拉地區摩洛哥王國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對該地區主權有爭議)
中华民国实际控制地区中国大陆台澎金马依据联合国定义皆属“中国”领土,然而因第二次国共内战的关系,中国大陆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实际控制,台澎金馬地区由中華民國實際控制。目前联合国的中国席位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71年起根据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正式取代原来的中华民国在联合国的中国席位。详见中国席位一节及中國與聯合國

現任會員國

各成員國加入聯合國的年代。
  1945(创始成员国)
  1946-1959
  1960-1989
  1990-今
  非成员观察员国家

聯合國共有51個創始會員國,在1945年加入成為會員,其中49個國家或其後繼者至今仍然是成員國(例如俄羅斯接替蘇聯的席位),另外兩個國家是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這兩個國家皆已解體,並且沒有國家接替他們的席位。以下列出了直至最新一個成員國——南蘇丹共和國在2011年7月14日加入後,全部193個聯合國成員國。並以國名之英文字母首字為序排列,其中創始會員國以天蓝背景色衬托、粗體标示。[1][2]

成員國席位名稱加入日期備註
 阿富汗1946年11月19日
 阿尔巴尼亚1955年12月14日
 阿尔及利亚1962年10月8日
 安道尔1993年7月28日
 安哥拉1976年12月1日
 安地卡及巴布達1981年11月11日
 阿根廷1945年10月24日
 亞美尼亞1992年3月2日前成員國: 蘇聯注1
 澳大利亚1945年11月1日
 奥地利1955年12月14日
 阿塞拜疆1992年3月2日前成員國: 蘇聯注1
 巴哈马1973年9月18日
 巴林1971年9月21日
 1974年9月17日
 巴巴多斯1966年12月9日
 白俄羅斯1945年10月24日前成員國: 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注1
 比利時1945年12月27日
 伯利兹1981年9月25日
 [3]1960年9月20日
 不丹1971年9月21日
 玻利维亚[4]1945年11月14日
 [5]1992年5月22日前成員國: 南斯拉夫注3
 博茨瓦纳1966年10月17日
 巴西1945年10月24日
 文莱[6]1984年9月21日
 保加利亚1955年12月14日
 布吉納法索[7]1960年9月20日
 1962年9月18日
 佛得角[8]1975年9月16日
 柬埔寨[9]1955年12月14日
 喀麦隆[10]1960年9月20日
 加拿大1945年11月9日
 中非[11]1960年9月20日
 乍得1960年9月20日
 智利1945年10月24日
 中国1945年10月24日1945年-1971年由 中華民國代表“中国”註2
 哥伦比亚1945年11月5日
 科摩罗1975年11月12日
 刚果共和国[12]1960年9月20日
 哥斯达黎加1945年11月2日
 [13]1960年9月20日
 1992年5月22日前成員國: 南斯拉夫注3
 古巴1945年10月24日
 賽普勒斯1960年9月20日
 捷克1993年1月19日前成員國: 捷克斯洛伐克[14]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15]1991年9月17日
 刚果民主共和国[16]1960年9月20日
 丹麥1945年10月24日
 吉布提1977年9月20日
 多米尼克1978年12月18日
 1945年10月24日
 厄瓜多尔1945年12月21日
 埃及[17]1945年10月24日
 薩爾瓦多1945年10月24日
 赤道几内亚1968年11月12日
 厄立特里亚1993年5月28日
 爱沙尼亚1991年9月17日前成員國: 蘇聯注1
史瓦帝尼1968年9月24日
 衣索比亞1945年11月13日
 斐济1970年10月13日
 芬兰1955年12月14日
 法國1945年10月24日
 加彭1960年9月20日
 冈比亚[18]1965年9月21日
 1992年7月31日前成員國: 蘇聯注1
 德國1973年9月18日前成員國: 西德 东德[19]
 加纳1957年3月8日
 希臘1945年10月25日
 格瑞那達1974年9月17日
 危地马拉1945年11月21日
 几内亚1958年12月12日
 几内亚比绍1974年9月17日
 圭亚那1966年9月20日
 海地1945年10月24日
 洪都拉斯1945年12月17日
 匈牙利1955年12月14日
 冰島1946年11月19日
 印度1945年10月30日
 印尼1950年9月28日 印尼退出聯合國(1965年-1966年)[20]
 伊朗[21]1945年10月24日
 伊拉克1945年12月21日
 爱尔兰1955年12月14日
 以色列1949年5月11日
 義大利1955年12月14日
 牙买加1962年9月18日
 日本1956年12月18日
 约旦1955年12月14日
 [22]1992年3月2日前成員國: 蘇聯注1
 肯尼亚1963年12月16日
 基里巴斯1999年9月14日
 大韓民國[23]1991年9月17日
 科威特1963年5月14日
 1992年3月2日前成員國: 蘇聯注1
 老挝[24]1955年12月14日
 拉脫維亞1991年9月17日前成員國: 蘇聯注1
 黎巴嫩1945年10月24日
 賴索托1966年10月17日
 利比里亚1945年11月2日
 利比亞[25]1955年12月14日
 列支敦斯登1990年9月18日
 立陶宛1991年9月17日前成員國: 蘇聯注1
 卢森堡1945年10月24日
 马达加斯加[26]1960年9月20日
 马拉维1964年12月1日
 马来西亚[27]1957年9月17日
 馬爾地夫[28]1965年9月21日
 1960年9月28日
 馬爾他1964年12月1日
 马绍尔群岛1991年9月17日
 毛里塔尼亚1961年10月27日
 模里西斯1968年4月24日
 墨西哥1945年11月7日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1991年9月17日
 摩尔多瓦[29]1992年3月2日前成員國: 蘇聯注1
 摩納哥1993年5月28日
 蒙古1961年10月27日
 蒙特內哥羅2006年6月28日前成員國: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塞尔维亚和黑山注3
 摩洛哥1956年11月12日
 莫桑比克1975年9月16日
 緬甸1948年4月19日[30]
 纳米比亚1990年4月23日
 瑙鲁1999年9月14日
尼泊爾1955年12月14日
荷兰1945年12月10日
1945年10月24日
 尼加拉瓜1945年10月24日
 尼日尔1960年9月20日
 奈及利亞1960年10月7日
 北馬其頓[31]1993年4月8日注3
 挪威1945年11月27日
 阿曼1971年10月7日
 巴基斯坦1947年9月30日
 帛琉1994年12月15日
 巴拿马1945年11月13日
 巴布亚新几内亚1975年10月10日
 巴拉圭1945年10月24日
 秘魯1945年10月31日
 菲律賓 [32]1945年10月24日
 波蘭1945年10月24日
 葡萄牙1955年12月14日
 1971年9月21日
 羅馬尼亞1955年12月14日
 俄羅斯[33]1945年10月24日前成員國: 蘇聯注1
 卢旺达1962年9月18日
 圣基茨和尼维斯[34]1983年9月23日
 圣卢西亚1979年9月18日
 1980年9月16日
 薩摩亞[35]1976年12月15日
 圣马力诺1992年3月2日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36]1975年9月16日
 沙烏地阿拉伯1945年10月24日
 塞内加尔1960年9月28日
 塞爾維亞2000年11月1日注1
 塞舌尔1976年9月21日
 塞拉利昂1961年9月27日
 新加坡1965年9月21日
 斯洛伐克1993年1月19日[14]
 斯洛維尼亞1992年5月22日注3
 所罗门群岛1978年9月19日
 索馬利亞1960年9月20日
 南非1945年11月7日[37]
 南蘇丹2011年7月14日
 西班牙1955年12月14日
 斯里蘭卡 [38]1955年12月14日
 苏丹1956年11月12日
 苏里南[39]1975年12月4日
 瑞典1946年11月19日
 瑞士2002年9月10日
 叙利亚[40]1945年10月24日[17]
 1992年3月2日前成員國: 蘇聯注1
 坦桑尼亚[41]1961年12月14日[42]
 泰國1946年12月16日[43]
 东帝汶[44]2002年9月27日
 多哥1960年9月20日
 1999年9月14日
 千里達及托巴哥1962年9月18日
 突尼西亞1956年11月12日
 土耳其1945年10月24日
 1992年3月2日前成員國: 蘇聯注1
 图瓦卢2000年9月5日
 乌干达1962年10月25日
 烏克蘭1945年10月24日前成員國: 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注1
 阿联酋[45]1971年12月9日
 英國[46]1945年10月24日
 美國[47]1945年10月24日
 乌拉圭1945年12月18日
 1992年3月2日前成員國: 蘇聯注1
 瓦努阿圖1981年9月15日
 委內瑞拉[48]1945年11月15日
 越南[49]1977年9月20日
 葉門1947年9月30日[50]
 尚比亞1964年12月1日
 辛巴威1980年8月25日

觀察員和非會員

观察员

联合国还设有联合国大会观察员制度,邀请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政治实体参与联合国事务。观察员在联合国大会上可以发言,但没有参与会议投票的权利。联合国大会共有65个观察员。当中包含2个观察员国、5个观察员实体、和58个观察员组织。觀察員國被視為擁有主權的政治實體,隨時可以依照自由決斷遞交請願書申請成為聯合國的正式會員國,例如: 瑞士在2002年9月10日成為正式會員國之前的1948年至2002年間,亦是聯合國的常任觀察員國; 梵蒂冈自1964年4月6日起成为聯合國觀察員國。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1974年11月22日根据聯合國大會的3237號決議得到觀察員席位。在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宣稱擁有巴勒斯坦的主權之後,1988年12月15日大會依照A/RES/43/177號決議將其名稱改為「 巴勒斯坦」。2012年11月29日,根据联合国大会67/19号决议成为观察员国。許多國際組織非政府組織,以及諸如 歐盟 馬爾他騎士團等主權地位沒有明確定義的政治實體,皆被聯合國大會邀請成為觀察員。

非会员

西撒哈拉的主權爭議在 摩洛哥 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国之間爭持不下, 摩洛哥實際上統治大部分西撒哈拉地區,剩下的少部份地區則由 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国控制。 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国 非盟會員國,但既不是聯合國的會員國,也不具觀察員身分。

 索馬利蘭是位於索馬里東北部一個未被普遍承認的政治實體,自索馬里內戰之後,索馬里四分五裂,被 索馬利亞联邦政府及 索馬利蘭 邦特蘭西南索马里等政權割據統治,其中,西南索马里 邦特蘭已名義上有重新加入 索馬利亞的意願并落實,而 索馬利蘭事實上獨立于 索馬利亞,并不屬於索馬里聯邦政府管控。目前無任何承認,政治較為穩定,與 衣索比亞 歐盟有較多經貿往來。

聯繫邦國 庫克群島 纽埃擁有完整的自治權利,但是其國防、外交事務由 負責,兩國都不是聯合國會員國。

中国是聯合國創始國之一,原先由 中華民國代表,但在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通過後被 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現以台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之名義做為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會員。基於以「中華民國」名義推動「返聯」的效果有限,台灣獨立運動推動者與支持者根據台灣主權未定論,推動以「台灣」的名義取代「中華民國」加入聯合國(入聯),與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的「一個中國」代表權之爭做出區別,並主張台灣早已是獨立於中國內政之外的政治實體。主張方式有以下幾種方式[51]

  • 爭取在總務委員會進行台灣加入聯合國之辯論
  • 爭取友邦在大會發言幫助台灣發聲
  • 爭取友邦聯名致函聯合國秘書長表達友邦支持台灣加入聯合國

 科索沃

会员国席位变迁

中國席位

 中華民國代表的「中國」,是聯合國5個創辦國之一,並於1945年10月24日成為會員,為創始會員國。因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國共內戰中失利,中華民國政府被迫在1949年自南京市遷至台北市,中國共產黨於1949年10月1日宣布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建立中央人民政府,但當時以 美國為首的多數國家仍承認 中華民國政府為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因此 中華民國政府在聯合國依然維持中國席位,儘管相較於統治中國大部分地區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中華民國的實際管轄範圍已僅限於台澎金馬。1971年10月25日, 中華民國被迫提前宣布退出聯合國[52],隨後聯合國大會通過2758號決議,不再視 中華民國政府為中國的合法代表,轉而承認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自此 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 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中國席位。因此目前 中華民國所統治的台澎金馬地区,實際上被排除在聯合國以及聯合國系統機構之外。自1990年代起, 中華民國多次嘗試申請加入聯合國, 中華民國政府在申請書中表示在聯合國中將只代表臺灣地區的人民,而非全中國,並以「中華民國(臺灣)」、或僅「臺灣」等各種名義提出申請;但因聯合國遵守一個中國政策,所有申請要求皆被拒絕。除了會員外, 中華民國同樣也被聯合國拒絕給予「觀察員國」資格(如 梵蒂冈 巴勒斯坦),或「觀察員實體」資格(如 馬爾他騎士團)。目前,有14個聯合國成員國和 梵蒂冈 中華民國之間有大使級外交關係[53]

前南斯拉夫相关

 南斯拉夫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于1945年6月26日签署,1945年10月19日批准《宪章》,在下列国家成立并随后加入联合国后解体:   斯洛維尼亞 北馬其頓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与2003年改名为 塞尔维亚和黑山,而 蒙特內哥羅则于2006年独立,从此 塞爾維亞继承塞尔维亚和黑山在联合国的席位和权利。目前存在领土争议的 科索沃未被联合国承认,联合国认定其为 塞爾維亞的一部分。

  •  由大会1992年5月22日A/RES/46/237号决议接纳为联合国会员国。
  •  由大会1992年5月22日A/RES/46/238号决议接纳为联合国会员国。
  •  斯洛維尼亞由大会1992年5月22日A/RES/46/236号决议接纳为联合国会员国。
  •  北馬其頓由大会1993年4月8日A/RES/47/225号决议决定接纳为联合国会员国,在该国国名引起的争端解决之前,该国在联合国内暂时称为“前南斯拉夫的马其顿共和国”。
  •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由大会2000年11月1日A/RES/55/12号决议接纳为联合国会员国。
    • 2003年2月4日,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通过并实行了塞尔维亚和黑山共和国宪法,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正式改国名为“ 塞尔维亚和黑山”。
    • 2006年6月3日, 蒙特內哥羅议会通过了独立宣言。根据塞尔维亚和黑山宪法宪章第60条规定, 塞爾維亞承续塞尔维亚和黑山在联合国、包括联合国系统内所有机构和组织的成员资格。
    •  蒙特內哥羅由联合国大会2006年6月28日第60/264号决议接纳为联合国第192个会员国。

 前苏联相关

其他 前苏联成員國目前全部皆是聯合國成員國:

参见

註釋與參考文獻

聯合國日的新聞稿 2006年7月3日(英文)
  1. 联合国. . 2006年10月3日 [2016年7月1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4月3日) (英语).
  2. 聯合國. . 2006年6月28日 [2016年7月1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11月7日) (中文(简体)‎).
  3. 貝寧)最初使用「達荷美」()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1975年12月1日改用今名。
  4. 玻利维亚使用全名“多民族玻利维亚国”()作为席位名称。最初使用通称玻利维亚)作为席位名称申请加入联合国,2009年2月7日改用今名。
  5. 波黑使用全名“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作为席位名称。
  6. 文萊使用全名「文萊達魯薩蘭國」()作為席位名稱。
  7. 布基納法索)原初使用「 」()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1984年8月6日改用今名。
  8. 佛得角(“”),原初使用意义国名佛得角(“”)作为席位名称申請加入联合国,2013年10月24日申请改用葡萄牙文原名。
  9. 柬埔寨最初使用通称柬埔寨)申请加入联合国。1970年10月7日改为高棉共和国)。1975年4月30日恢复原名柬埔寨)。1976年4月6日更名民主柬埔寨)。1990年2月3日改用今名。
  10. 喀麥隆)在1961年與英屬喀麥隆合併前使用法語國名「」申請加入聯合國。1974年1月4日改为喀麦隆联合共和国)。1984年2月4日改用今名。
  11. 中非)在让-贝德尔·博卡萨统治后期,于1976年12月20日联合国席位更名为“中非帝國”(),1979年9月20日恢复原名。
  12. 剛果共和国使用通称刚果)作为席位名称。最初以「剛果(布拉柴維爾)」()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1971年11月15日改用今名。
  13. (“”),原初使用意譯國名象牙海岸(「」)作为席位名称申請加入聯合國,(詳見科特迪瓦國名),1985年11月6日申请改为今名,1986年1月1日正式起效。
  14.  捷克斯洛伐克在1945年10月24日成為聯合國創始會員國,席位名稱是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捷克斯洛伐克聯邦共和國。1992年12月10日,捷克斯洛伐克通知聯合國秘書長,該國在1992年12月31日以後將會不復存在,分裂後的捷克共和國和斯洛伐克兩國將會各自獨立申請會籍。之後,兩國在1993年1月19日分別加入聯合國。
  15. 朝鲜使用全名“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作为席位名称。
  16. 民主剛果使用全称刚果民主共和国)作为席位名称。最初以「剛果(利奧波德城)」()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後在1964年改名「剛果民主共和國」(),又于1971年10月27日改為「 」(),最後在1997年5月17日改回現在的名稱。
  17. 埃及敘利亞同時在1945年10月24日加入聯合國,皆是聯合國創始會員國。兩國於1958年2月21日的公民投票後,決定合併成為  阿拉伯聯合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席位也合二為一。直到1961年10月13日,敘利亞決定恢復國號為「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在聯合國的席位也一分為二。其後,埃及繼續在聯合國使用「阿拉伯聯合共和國」這個名稱,直至1971年9月2日改回現在的名稱為「阿拉伯埃及共和国」。
  18. 冈比亚,英语席位名称:「」,原初使用英语名称“”作为席位名称申请加入联合国。
  19.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兩國曾經在1973年9月18日分別申請加入聯合國,並且都被接納為會員。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併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此後就以一個「德國」席位代表這一個國家。
  20. 印度尼西亞為了抗議馬來西亞獲選為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曾經於1965年1月20日短暫退出聯合國。1966年9月19日,印度尼西亞宣布恢復與聯合國的所有合作並參與其活動的意願,並於1966年9月28日重新獲邀加入聯合國。
  21. 伊朗使用全名「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作為席位名稱。
  22. 哈萨克斯坦,英语名称:“”,最初使用英语名称“”作为席位名称,1997年6月20日改用今名。
  23. 韩国使用全名“大韩民国”()作为席位名称。
  24. 老撾使用全名「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作為席位名稱。最初使用通称“老挝”()申请加入联合国,1975年12月2日改用今名
  25. 利比亞1969年最初使用“利比亚阿拉伯共和国”()作为席位名称申请加入联合国。於1977年4月21日至2011年9月16日間使用「 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作為席位名稱,2011年9月16日聯合國大國把利比亞席位交予全國過渡委員會後使用通称「利比亞」()作為席位名稱。
  26. 马达加斯加最初使用全称“马尔加什共和国”()的名义申请加入联合国。
  27. 馬來西亞最初以「馬來亞聯合邦」()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1963年9月16日,馬來亞聯合邦改名為「馬來西亞」,為一個包含沙巴沙捞越新加坡的新聯邦國家。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獨立,並於1965年9月21日申請加入聯合國。
  28. 马尔代夫)最初使用“马尔代夫群岛”()作为席位名称。
  29. 摩尔多瓦使用全名“摩尔多瓦共和国”作为席位名称。原初使用通称“摩尔多瓦”作为席位名称申请加入联合国。
  30. 緬甸,英语席位名称:「」,在1989年改名前使用英語名稱「」申請加入聯合國。
  31. 马其顿因与希腊在国家名称上发生争议,以“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名称加入。
  32. 菲律賓)在1946年獨立前使用「菲律賓聯邦」()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
  33. 俄罗斯使用全名“俄罗斯联邦”()作为席位名称。
  34. 圣基茨和尼维斯(“”)最初使用“”(“”)作为席位名称,1986年11月26日改用今名。
  35. 薩摩亞)在1997年改名前使用「西薩摩亞」()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
  36. 注意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使用无附加符号的英语席位名称:“”,并非有附加符号的“”或葡萄牙语名称“”。
  37. 南非)在1961年5月31日成為共和國前使用「南非聯邦」()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
  38. 斯里蘭卡)在1972年5月22日改名前使用「錫蘭」()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
  39. 苏里南,英语名称:“”,最初使用英语名称“”作为席位名称,1978年1月23日改用今名。
  40. 叙利亚使用全名“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作为席位名称。
  41. 坦桑尼亚使用全名“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作为席位名称。
  42.  坦噶尼喀最早在1961年12月14日申請加入聯合國,  桑给巴尔則在1963年12月16日申請加入聯合國。1964年4月26日,坦噶尼喀與桑給巴爾聯合協定通過後,合併成為一個會員國,並且在1964年10月29日改名為「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
  43. 泰國在1949年12月22日改名前使用「暹羅」()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
  44. 东帝汶的英文席位名称使用葡萄牙文原文“”而非英文名称“”。
  45. 阿联酋使用全名“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作为席位名称。
  46. 英國使用全名「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作為席位名稱。
  47. 美國使用全名「美利堅合眾國」作為席位名稱。
  48. 委內瑞拉使用全名「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作為席位名稱。原初使用通称委内瑞拉)申请加入联合国,1999年12月15日改用今名。
  49. 越南的英文席位名称按照官方标准为“”而非英文惯用的“”。
  50. 阿拉伯也門 北也門)最早在1947年9月30日申請加入聯合國,代表也門穆塔瓦基利亞王國和取代它的阿拉伯也門共和國民主也門 南也門)則在1967年12月14日以「也門南部」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代表南也門人民共和國和改名後的也門民主人民共和國。兩國在1990年5月22日合併成也門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席位亦合併為「也門」,自此就以一個「也門」席位為代表。
  51. 仇佩芬. . 上報 UP Media. 2018-08-30 [2018-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01) (中文(台灣)‎).
  52. 涂成吉著. 一版. 秀威資訊科技. 2008-08-01: p.107 [2020-02-11]. ISBN 978986221057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5).
  53. 詳細請參考中華民國外交條目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