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年表

中國歷史年表,是依年份列出中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在朝代更迭之間,執政權經常不會立即轉移,朝代結束的下一年,並非代表該年份為朝代的真正起始點。

史前時期

舊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青銅時代

  • 約西元前1800至500年前:十三行文化:十三行文化的主要特徵是石器減少,只剩下凹石、石槌等無刃器。證明了十三行的史前居民不僅會使用鐵器,更已經會製造鐵器,擁有煉鐵的技術。除了石、鐵外,還有為數不少的陶器,主要是紅褐色夾砂陶,特徵是手工製作,含細沙,火候高、質地堅硬。
  • 西元前2000年到前400年:番仔園文化

傳說時代

夏商周

夏朝

  • 前2070年:大禹建夏。
  • 前2031年:太康失国。
  • 前1967年:寒浞攝政。
  • 前1927年:少康復國。
  • 前1889年:杼攻東夷。
  • 前1747年:不降西征。
  • 前1617年:湯武革命。

商朝

  • 前1600年:成湯之治。
  • 前1419年:周人服商。
  • 前1370年:九世之亂。
  • 前1286年:盤庚中興。
  • 前1192年:武丁中興。

西周

春秋

战国

秦汉三国

秦朝

楚汉相争(西楚)

西汉

新朝

东汉

三国

晋十六国

西晋

东晋/十六國

  • 317年,琅邪王司馬睿在建康稱晉王。
  • 318年,司馬睿即帝位,為晉元帝
  • 319年,漢帝劉曜改國號為「趙」,史稱「前趙」。同年石勒稱趙王,史稱「後趙」。
  • 320年,涼州牧張茂建年號永元,已成為實質獨立政權。
  • 321年,晉元帝派戴淵為征西將軍,以監督祖逖。同年祖逖激憤患病而亡。
  • 322年,王敦起兵攻陷建康,史稱「王敦之亂」。同年石勒南進,再佔黃河以南之地。
  • 329年,後趙滅前趙。
  • 337年慕容皝稱燕王,史稱「前燕」。
  • 338年,成帝李壽改國號為「漢」,史稱「成漢」。同年代王拓跋什翼犍自立,國號「」。
  • 342年,前燕擊敗了後趙的二十萬大軍,建都龍城。
  • 345年,涼州張駿稱涼王,都姑臧,國號「涼」,史稱「前涼」。
  • 346年,東晉桓溫討伐成漢。
  • 347年,東晉桓溫滅成漢。
  • 350年,氐族人苻洪佔據關中,稱三秦王,不久為後趙毒殺。同年冉閔奪後趙政權稱帝,國號「魏」,建都鄴,史稱「冉魏」。
  • 351年苻健稱帝,定都長安,國號「大秦」,史稱「前秦」。
  • 352年,前燕殺冉閔,攻破鄴都,冉魏亡。
  • 354年,東晉桓溫北伐前秦,苻健採用堅壁清野戰術,打敗晉軍,桓溫缺糧撤退。
  • 356年,東晉桓溫擊潰河南姚襄,收復洛陽,修謁皇陵。
  • 369年,東晉桓溫討伐前燕,初勝,後為燕將慕容垂敗於枋頭
  • 370年,前秦擒慕容暐,滅前燕。
  • 371年,前秦滅前仇池。
  • 373年,前秦攻取東晉梁、益二州,西南夷邛、筰、夜郎皆歸附於秦。
  • 376年,前秦滅前涼;同年,乘鮮卑拓跋氏衰亂之際,進兵滅代,統一北方。
  • 383年,前秦將領呂光討平西域。同年前秦出兵伐晉,大敗於淝水,史稱「淝水之戰」。
  • 384年,前秦原前燕降將慕容垂自稱「燕王」,廢除前秦年號,建立後燕。北地長史慕容泓自稱濟北王,建立西燕;苻堅派子苻叡及羌人將領姚萇出兵討伐西燕,大敗。姚萇逃到渭北,建立後秦
  • 386年拓跋珪即代王位,重建代國;不久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同年呂光稱大將軍、涼州牧。後燕、後秦、西燕皆先後稱帝。
  • 389年,呂光稱三河王,後改稱天王,史稱「後涼」。
  • 394年,後燕滅西燕。
  • 395年,後燕伐北魏,大敗於參合陂
  • 399年,拓跋珪稱帝,為魏道武帝。同年後秦乘東晉內亂,陷洛陽,淮漢以北諸城多請降。
  • 403年,東晉桓玄篡位稱帝,建國桓楚
  • 404年,劉裕舉兵討伐桓玄,桓玄敗走蜀地,途中被殺。
  • 405年,劉裕肅清桓氏勢力,迎晉安帝復位,掌控朝廷。
  • 407年,漢人馮跋滅後燕,擁立高雲為天王,建都龍城,國號仍用「燕」,史稱「北燕」。同年匈奴人赫連勃勃自稱大夏天王、大單于,建立大夏政權。
  • 409年,高雲被部下所殺,馮跋平定政變後即天王位於昌黎。
  • 417年,東晉破長安,姚泓降,後秦亡。
  • 417年,大夏取長安,稱帝。
  • 420年,劉裕廢晉恭帝自立,建國號「宋」,史稱「劉宋」或「水宋」。東晉亡,進入「南北朝時期」。

南北朝

隋唐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国/契丹(遼)

  • 916年耶律阿保機登基稱「大聖大明天皇帝」,定國號為「契丹」。
  • 917年,南海王劉龑在番禺稱帝,國號「大越」。
  • 918年,大越改國號為「漢」,史稱「南漢」。契丹定都臨潢府(巴林左旗)。
  • 920年:创契丹大字。
  • 923年李存勗太原稱帝,建國號「唐」,史稱「後唐」莊宗。同年唐軍攻入汴州,後梁亡。
  • 924年,高季興受封為南平王,成立割據政權,以荊州為首府,史稱「南平」或「荊南」。
  • 925年,後唐莊宗派郭崇韜李繼岌率軍攻入成都,王衍投降,前蜀亡。
  • 925年,耶律阿保機東征渤海國
  • 930年,东丹王耶律倍南逃后唐。
  • 932年,西川節度使孟知祥殺東川節度使董璋,取得東川,被後唐明宗封為蜀王。
  • 934年,孟知祥在成都稱帝,國號「蜀」,史稱「後蜀」。
  • 936年,契丹與石敬瑭聯軍攻入洛陽,後唐滅亡。石敬瑭稱帝,國號「晉」,史稱「後晉」,移都開封。
  • 938年,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予契丹。
  • 946年,契丹派張彥澤率兵入開封,石重貴投降,後晉亡。契丹改國號為「大遼」。
  • 947年,河東節度使劉知遠於太原稱帝,國號「漢」,史稱「後漢」。
  • 950年郭威誅隱帝,建都汴,改國號「周」,史稱「後周」。後漢亡。
  • 951年南唐將領邊鎬率軍攻,佔領長沙,楚滅亡。馬殷舊將劉言起兵擊敗南唐軍,繼續據有楚地。
  • 952年王進逵殺劉言,控制楚地。
  • 955年,部將潘叔嗣殺王進逵。潭州軍府事周行逢進軍朗州殺潘叔嗣,被後周任命為武平節度使,控制楚地。後周攻佔後蜀之秦、階、成、鳳四州。
  • 960年,殿前都點檢趙匡胤謊報兵情,借口領兵到陳橋驛發動兵變,奪取後周帝位,建國號「」。

宋辽金夏

北宋/遼/西夏

南宋/金/西夏

元明清

元朝

明朝

清朝

1842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英国汗华囇号上签署《南京条约
1894年一份西方報紙登載日軍甲午战争中执行旅顺大屠杀殘害中國人的素描。[1]

當代中國

中华民国(大陸時期)

中国国父孫文, 辛亥革命的发起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民国(台湾时期)

年份中華民國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1960年
1961年
  • 聯合國大會表决幷通過决議,接納蒙古加入聯合國,因受美國施壓,中華民國幷未參加。
1962年
1963年
  • 國軍飛行員葉常棣駕戰機赴大陸執行任務時,戰機被解放軍擊落,葉常棣遭到解放軍俘虜。
1964年
1965年
1966年
1967年
1968年
  • 實施國民義務教育自六年延長為九年,初級中學全面改制為國民中學。
  • 台東紅葉國小少棒隊擊敗日本關西少棒明星隊。
  • 國軍正式停止空軍進入大陸地區上空執行任務。
1969年
1970年
1971年
1972年
1973年
1974年
1975年
1976年
1977年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 台中縣(今台中市)豐原高中發生禮堂倒塌事件,造成27人當場死亡,83人輕重傷,台灣省政府教育廳長黃昆輝引咎辭職。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 時任中華民國總統蔣經國逝,李登輝繼任中華民國總統和國民黨主席。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 張俊雄內閣總辭,游錫堃接任行政院長。
  • 陳水扁兼任民進黨第十屆黨主席。
  • 陳水扁表示「台灣跟對岸中國一邊一國,要分清楚。」
  • 姚嘉文任考試院長。
  • 第9屆直轄市長暨市議員選舉,台北市馬英九、高雄市謝長廷分別連任市長。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 5月24日,中華民國正式將同性婚姻合法化,成爲亞洲第一國。
2020年
  • 1月11日,在202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中,现任总统蔡英文得到了8,170,231票,57.13%的投票率,超过了竞争对手韩国瑜宋楚瑜,并创下了1996年中华民国总统直选以来的最高票纪录,成功当选第十五任中华民国总统。
  • 5月29日,中华民国司法院大法官会议做出释字第791号解释,判定刑法第239条通奸罪违宪,即日起失效。
  • 6月6日,高雄市民为2020年高雄市市長韓國瑜罷免案投票,共有969,259人参与,投票率达到已登記選民總數的42.14%,其中939,090人,占97.40%同意。高雄市长韩国瑜成为了中华民国史上首位被公民投票罢免的直辖市市长。
  • 7月30日,前任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逝。
  • 12月10日,台灣東部海域發生6.7級地震。

参见

參考資料

  1. Trumbull White. . P. W. Ziegler & Company. 1895年: 583頁.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中國歷史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