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夏安居

雨安居巴利語:,梵語:,原意即“雨”),佛教術語,也稱為結夏安居夏安居坐夏坐夏安居安居,指的是印度在雨季的三個月期間[1][2],出家人集結在一起修行的制度,在這期間僧侶不允許隨意外出[3]。在結夏安居結束之後,開始供僧衣節

漢傳佛教中,因為中國的季節不同,改為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日,結束時即佛歡喜日。在禪宗寺院中,又有冬安居(農曆十月十五日至隔年一月十五日)的制度,亦即「坐臘」。

由來

北傳佛教

五分律·卷第十九·第三分之三·安居法》:

上座部佛教

巴利聖典·律藏·篇章·大品·入雨安居篇章》:

藏傳佛教

藏地由于高原天气原因,结夏安居日期将日夜并算,45天时间,前后加起来共50天。以藏传的宁玛、格鲁、萨迦、噶举四大教派为主,凡是藏地正规寺院没有不进行结夏安居的,一来是遵循佛陀的教言闻思修行,二则行住坐卧乃至饮食也是严格按照别解脱戒的行为来进行结夏安居。

制度

梵語 的字根是由 而來,意思是年,或雨。印度的雨季期間,佛陀為了避免僧團遊行乞食的困難,不受蛇類蚊蟲的侵襲,以及避免傷害到草木蟲蟻,故因襲印度當時沙門的習慣,而制定此一規定。

僧團成員平日分成居住在聚落附近的聚落比丘,以及在森林中獨居的阿蘭若比丘,各自修行。但在安居時,僧團的成員要聚會在一起,一同誦戒,糾正彼此的行為,同時分享修行心得。

在安居時,僧團會限定僧侶的活動範圍,在這個範圍內,稱為結界。除非有要事,受父母或施主請託,僧侶不得離開僧團外出乞食,或獨自別居。若真有要事,可向僧團請求,以七日、十五日為離開的期限,暫時請假外出。

安居期間,每半個月,由羯摩和尚召集僧團,作布薩羯摩

先由長老誦出波羅提木叉戒本,提醒僧侶不要違犯戒律,並要求僧侶自我反省,舉出不正當的行為。有違反戒律的僧侶,可以在此時向大眾懺悔,接受僧團的處份,這稱為誦戒,或布薩

接著,僧團成員可以舉出自己對戒律的疑義與看法。由上座長老判斷,並經過僧團成員的一致同意,由大眾自行決定戒律應該如何制定與施行,通過的新戒律就由僧團共同遵守。這稱為羯摩

在誦戒之後,僧侶可以各自依照自己的修行心得,在大眾面前隨意提出,與大眾一同討論,這稱為自恣

在結夏安居結束之後,開始供僧衣節,僧侶在此時可以向施主乞討僧衣,準備過冬。結束供僧衣節後,僧侶可以自行回到自己平時修行的地方,或是回到森林中獨居。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大唐西域記》:故印度僧徒依佛聖教坐兩安居。或前三月。或後三月。前三月當此從五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後三月當此從六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
  2. Vassa at About.com
  3. 渥德尔; 王世安. . 商务印书馆. 2000-1: 60. ISBN 9787100026826 (中文).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