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彌陀經

阿彌陀經》(梵:Sukhāvatī-vyūha;Amitābha sūtra(अमिताभ सूत्र))或稱《小無量壽經》、《稱讚淨土佛攝受經》,大乘佛教經典之一,為淨土宗所尊崇,被列為淨土三經之一。

内容

此經於前半段宣說西方極樂世界的種種的莊嚴以及阿彌陀佛佛號的來源與意義;其後說明勸導眾生念阿彌陀佛之名號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最後以東、南、西、北、下、上等六方諸佛亦勸導其土眾生相信阿彌陀佛及其極樂世界之事跡作結尾。

《阿彌陀經》是净土宗的根本经典之一,是念佛人修行的重要依据。古来注解此经者,不乏其人,其中莲池大师之《疏钞》,极尽精微;幽溪大师之《圆中钞》,广大洪博;藕益大师之《要解》,文畅意达。清朝藕益大师在《阿弥陀经要解》中说:“诸佛怜念群迷,随机施化。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则莫若念佛求生净土。又于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则莫若信愿专持名号。是故净土三经并行于世,而古人独以阿弥陀经列为日课。岂非有见于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摄事理以无遗,统宗教而无外,尤为不可思议也哉!”

《阿弥陀经》于佛教如此重要,而我们面对义理甚深之经典,一定要抓住其要旨,提纲携领,这样才能深入精义,融会贯通。本经典的要旨可以概括为四个字:理、事、果、行。理是西方净土的义理,事是西方极乐世界一事,果是指阿弥陀佛,行是持名念佛。如果我们先弄明白了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整部经典的真义就一目了然了。[1]

漢文版本

依時代、人物之翻譯順序:

  1. 後秦(姚秦):鳩摩羅什譯《佛說阿彌陀經》 一卷
  2.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小無量壽經》 一卷。(早已散佚,今僅存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往生咒咒文及利益文。)
  3. 唐朝玄奘譯《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一卷

其中以鳩摩羅什的譯本最為簡潔、流利,廣泛流傳於東亞各國。

歷代註解

註解 卷數 朝代 作者
《阿彌陀經義記》[2] 1 隋朝 智顗
《阿彌陀經義述》[3] 1 唐朝 慧淨
《阿彌陀經疏》[4] 1 唐朝 慈恩窺基
《阿彌陀經通贊疏》[5] 3 唐朝 慈恩窺基
《佛說阿彌陀經疏》[6] 1 唐朝 元曉新羅
《佛說阿彌陀經疏》[7] 1 宋朝 智圓
《佛說阿彌陀經義疏》[8] 1 宋朝 元照
《佛說阿彌陀經句解》[9] 1 元朝 性澄
《彌陀圓中鈔》[10] 明朝 幽溪傳燈
《佛說阿彌陀經略解》[11] 1 明朝 大佑
《阿彌陀經略解圓中鈔》[12] 2 明朝 大佑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13] 4 明朝 蓮池祩宏
《阿彌陀經疏鈔事義》[14] 1 明朝 蓮池祩宏
《阿彌陀經疏鈔問辯》[15] 1 明朝 蓮池祩宏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16] 4 明朝 雲棲古德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17] 1 明末 蕅益智旭
《阿彌陀經疏鈔擷》[18] 1 清朝 徐槐廷
《阿彌陀經已決》[19] 1 明朝 大惠
《阿彌陀經要解便蒙鈔》[20] 3 清朝 達默
《佛說阿彌陀經略註》[21] 1 清朝 續法
《阿彌陀經註》[22] 1 清朝 鄭澄德、鄭澄源
《阿彌陀經約論》[23] 1 清朝 彭際清
《佛說阿彌陀經直解正行》[24] 1 清朝 了根
《佛說阿彌陀經摘要易解》[25] 1 清朝 真嵩

影響

此經為淨土三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之一。此經所提倡的念佛法門由於簡單易學,使得念佛一時之間蔚為風氣,甚至廣泛流傳於漢字文化圈各國,如日本韓國越南等。

中國,由唐代善導大師開創了淨土宗。淨土宗在中國逐漸傳播,最後成為與禪宗並列為中國佛教主要的兩大宗派。

在日本,法然法師也創立了日本的淨土宗。之後更有法然的弟子親鸞開創的淨土真宗(又稱一向宗)、一遍開創的時宗以及良忍開創的融通念佛宗等。

参考文献

  1. https://www.amazon.com/%E8%A5%BF%E6%96%B9%E6%A5%B5%E6%A8%82%E4%B8%96%E7%95%8C%E7%9A%84%E5%91%B3%E9%81%93-Chinese-%E8%8E%B2%E9%BE%99%E5%B1%85%E5%A3%AB/dp/1490740481/ref=sr_1_7?s=books&ie=UTF8&qid=1527303778&sr=1-7&refinements=p_27%3A%E8%8E%B2%E9%BE%99%E5%B1%85%E5%A3%AB
  2. . [2014-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3. . [2014-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4. . [2014-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21).
  5. . [2014-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02).
  6. . [2014-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3).
  7. . [2014-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3).
  8. . [2014-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21).
  9. 《阿彌陀經句解》
  10. . [2014-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8).
  11. . [2014-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29).
  12. . [2014-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16).
  13. . [2014-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27).
  14. 《阿彌陀經疏鈔事義》
  15. . [2014-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6-22).
  16. . [2014-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17. . [2014-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05).
  18. . [2014-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06).
  19. 《阿彌陀經已決》
  20. 《阿彌陀經要解便蒙鈔》
  21. . [2014-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22. . [2014-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4-24).
  23. . [2014-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24. . [2014-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4-23).
  25. . [2014-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