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系

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中国各地饮食差异,仅有物产、食材不同。至宋代经济繁荣,带动餐饮业,方使人们意识到各地风味的不同[1]。明代经济和城市繁荣所壮大的市民阶层,更进一步促进饮食文化的发展。期间,番茄番薯南瓜玉米辣椒大蒜等外来食材进入中国[3]。但至清代中期,中国社会方才确立主要调味料——辣椒和蔗糖的运用[1]

中國菜系

菜系是指依据各地饮食风味差异[1][2]中国菜进行区分的体系,本身是当代出现的汉语新词[1]

晚清以来,中国进入工业化、城市化的时代,工人、市民阶层的壮大,亦促使餐饮的商品化[4]和现代化。类似当代菜系概念的区分——“帮口”,即以某帮菜的命名方式出现于民国时期。本帮菜杭帮菜等命名沿用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成立后,受政治因素影响,以去除“”色彩的菜系一词替代了帮菜。研究者认为,这是1950、60年代任商业部长的姚依林在对外交流中发明的新词。出现在文献中则在1970年代以后。当代社会所熟知的八大菜系,则出现于改革开放之后。1980年6月20日,《人民日报》刊登的汪绍铨文章《我国的八大菜系》,是最早的文献记录。此后,因经济利益影响,中国菜系之争绵延不绝[1]

各大菜系

四大菜系之說

八大菜系之說

除以上四大菜系之外,再增加:

  • 闽菜
    • 福州菜
    • 漳州菜
    • 厦门菜
    • 泉州菜
    • 莆田菜
  • 浙菜
    • 杭帮菜
    • 甬幫菜或稱宁波菜
    • 瓯江菜或稱温州菜
    • 婺州菜或稱金华菜
    • 绍兴菜
  • 湘菜
    • 湘江菜或稱潇湘菜
    • 洞庭菜或稱湘北菜
    • 湘西菜
  • 徽菜
    • 徽州菜

十大菜系之说

除以上八大菜系之外,再增加:

十二大菜系之说

除以上十大菜系之外,再增加:

其它菜系

菜系之争

19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关于菜系的各类争议不断[6]。有作者归纳,争议焦点有两个,一、各菜系的“座次排位”,二、以区域差异为菜系分类的方法是否科学、合理[2]

诸多争议中,以第九大菜系、第十八菜系之争常见[6]贵州菜(黔菜)[7]、蒙餐[8]均称为第九大菜系。而在网络文化中,食堂菜亦被称为第九大菜系[1]。面对可能永无止境的菜系之争,有作者提出,以风味取代菜系,以结束数十年的菜系之争[6]

参考文献

  1. 吴余. . 凤凰网. 2018-02-24 [2018-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2) (简体中文).
  2. 徐永忠. . 四川烹饪 (四川省成都市: 四川省蔬菜饮食服务有限责任公司). 2004, (2004年第7期): 12–13. ISSN 1004-2083 (简体中文).
  3. . 搜狐网,来源:南报网. 2015-05-26 [2018-05-02] (简体中文).
  4. . 腾讯网,上观新闻. 2018-04-16 [2018-05-03] (简体中文).
  5. 樱桃花. . 美亚旅游网. 2010年07月29日 [2020-03-02] (中文(中国大陆)‎).
  6. 何荣显. . 服务经济 (上海市: 上海市服务经济研究会). 2001, (2001年第2期): 15. ISSN 1007-2721 (简体中文).
  7. . 华夏经纬网. 2007-09-03 [2020-05-19] (简体中文).
  8. 李爱平. . 责任编辑:徐梅. 新华网. 2017-04-17 [2020-05-19] (简体中文).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