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灣道
柴灣道(英語:Chai Wan Road),是香港東區一條主要道路,位於香港島筲箕灣至柴灣,西接筲箕灣道,東接小西灣道。總長約3公里。柴灣道依山而建,把柴灣與香港島其他地區連接起來,亦連接大潭道,是香港島南區石澳及赤柱往返筲箕灣、太古城及東區海底隧道的必經之路。在連接筲箕灣道處有引路天橋通往東區走廊。
![]() ![]() | |
---|---|
![]() 柴灣道近柴灣峽 | |
基本資料 | |
總長度 | 3.1公里 |
車速限制 | 50公里每小時 |
行車線數目 | 兩線至三線雙程 |
所在地區 | 東區 |
起點 | 筲箕灣筲箕灣道/愛秩序街/愛民街 |
終點 | 柴灣小西灣道/新業街 |
歷史資料 | |
命名日期 | 1961年 |
通車日期 | 約1940年代 |
地圖 | |
![]() |



歷史
柴灣道在大潭道以東一段,從前是香島道的一部份。1961年香島道被分拆為八段各自命名,此段則被併入大潭道以南的柴灣道。在東區走廊及港鐵港島綫啟用之前,本路是柴灣對外的唯一路徑。
在1960年代以前,大潭道以東的柴灣道十分狹窄,且依山勢建成彎曲小路,不適宜包括當時的單層巴士等車輛行走,該路也隨着柴灣區的發展而逐步拉直擴闊:柴灣華人永遠墳場第一期完成時,政府清拆柴灣平房區第二段(愛華村)及第三段(興民村)木屋並收回土地,經挖削山坡後拉直建成可供單線雙程行走的新柴灣道,直到1958至1961年期間,香港政府進行在筲箕灣道至今柴灣道迴旋處大規模擴闊工程,改建成現今兩線或三線分隔雙程的路面。至於原有狹窄彎曲的舊柴灣道,隨著柴灣平房區第一段(興華村)、第二段(愛華村)及第三段(興民村)清拆並重建成為數個屋苑(樂翠臺、康翠臺、高威閣)及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而完全消失。
交通意外
柴灣道亦有長命斜之稱,俗稱柴灣斜或柴斜,靠山路段斜度達1:10。西行下斜至筲箕灣道一段過去曾發生多宗嚴重意外,其中1982年12月2日的交通事故簡接加速港鐵港島綫在1985年5月31日通車,香港政府在1980年代開始陸續進行改善工程,特別是在1993至1996年間,除了由永泰道至常安街一段外,大部份路段已完成重建工程,包括重鋪為混凝土路面及增加交通燈位。而永泰道至常安街一段,已在1998至2000年的永泰道行車天橋工程中完成改建,同時完成了柴灣道所有路段的重建[1]。
然而,在2012年11月19日,一架新巴亞歷山大丹尼士Enviro 500巴士落斜時疑因車長失去知覺,越線撞向一架的士,釀成的士內的司機及乘客死亡,合共造成3死57人受傷的嚴重事故[2]。2018年1月20日,一輛吊臂車落斜至慈幼英文學校對開時,懷疑車身的吊臂未有收起,吊臂撞向行人天橋 (興翼橋),天橋被撞歪,路牌撞至變形,幸而無人受傷,但需將介乎愛秩序街與阿公岩道之間的行車全線封閉,進行清理並拆除半截天橋,期間大部份駛經該路段的巴士路線需要改道。[3][4]
軼事
雖然說每一天均有可能在柴灣道發生致命車禍,但最詭異的是自從1982年起幾乎每隔十年逢二字尾的年份,在11月或12月均曾發生致命車禍。
連接道路
按東行路線順序排列:
沿路經過地點
按東行路線順序排列:
交通
參考資料
- 路政署:永泰道行車天橋和相關道路交界處的改善工程 的存檔,存档日期2009-02-28.
- . 蘋果日報 (香港). 2012-11-20: A01 (中文).
- . 蘋果日報 (香港). 2018-01-21 (中文).
- . 蘋果日報 (香港). 2018-01-21 (中文).
- 西環—筲箕灣/柴灣
- 西環—筲箕灣/柴灣
- 筲箕灣—石澳及大浪灣
- 觀塘宜安街—柴灣站
- 九龍灣—柴灣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