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臺禁令

渡臺禁令,是指清朝於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派遣施琅擊敗鄭氏政權並將臺灣納入版圖後所公佈的移民政策,即「不許偷渡來臺、不許携眷來臺、不許粵民來臺」。[1]


臺灣歷史臺灣歷史年表
史前時期
荷治
1624-1662
西治
1626-1642
原住民政權及部落
明鄭時期
1662-1683
清治時期
1683-1895
日治時期
1895-1945
戰後時期
1945 迄今
其他臺灣系列

人口 - 族群 - 經濟 - 交通
地理 - 文化 - 教育 - 法律
政治 - 政府 - 軍事 - 外交

臺灣主題首頁

背景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五月甲子,康熙帝施琅領兵攻打臺灣[2]。同年閏六月戊午,施琅攻克澎湖[3]。同年八月戊辰,施琅上疏軍隊進入台灣,鄭克塽率其部屬劉國軒等迎降,清朝正式平定台灣[4]明鄭政權覆亡。然而,康熙用兵於臺灣,僅是為了掃除前朝反對勢力,並非有意治理臺灣;當時,康熙曾表示:「臺灣僅彈丸之地,得之無所加,不得無所損」,朝廷中亦有不少大臣反對將臺灣併入大清帝國版圖[5]

經施琅屢次上奏(如在〈恭陳臺灣棄留疏〉中提到將臺灣併入版圖並不會增加中央的財政及兵力負擔,此外該地又更可作為東南沿海各省的屏障),康熙帝終於接受其建議,並於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夏四月己酉,設置臺灣府等縣級官員,劃歸福建行省臺廈道管轄[6],正式將臺灣納入版圖。

但是,清朝治理臺灣初期仍多採取被動防制政策,並對臺灣人非常不信任,制定各種嚴厲的禁令與規定,如:依施琅之建議頒布〈渡臺禁令〉限制漢人前往臺灣、實行班兵制度以及禁止各地建築(土)城等。[7][8]

條文內容

  1. 欲渡船臺灣者,先給原籍地方照票,經分巡臺廈兵備道稽查,依臺灣海防同知審驗批准,潛渡者嚴處。
  2. 渡臺者不准攜帶妻兒家眷,業經渡臺者,亦不得招致。(此條在1732年一度廢止,後又重新發布)
  3. 地人渡臺。

影響沿革

其中第二條禁令造成臺灣人口男女比例嚴重失衡,也促成某些移民向原住民(大多為平埔族族群)婦女求婚的意願,並藉此獲得其於母系社會系統中所繼承之財產(如土地),當地亦因此產生諺語「有唐山公,無唐山媽」[9]。某些無法娶妻,或髮妻未能得子,又希望有後代繼承其香火者,往往以過繼、收養子等方式因應此一問題,因此產生「大量螟蛉子」之現象。[10],平埔族重視女兒的風俗融入,也造成臺灣「抽豬母租」的風氣盛行。此外,大量羅漢腳(男性遊民)亦因此禁令產生,成為當地社會動亂(如械鬥)之源頭。

而第三條禁令之產生係因廣東人在明鄭年間屢次協助其海軍對抗清廷,而且當地海盜活動一向頻繁;在施琅過世後,該禁令即告解除,過去認為此令造成臺灣客家人人口數上不及閩南籍者,或遭同化成福佬客[11][12]

前述兩條禁令之執行雖時寬時嚴,卻始終沒有取消。[13]

1875年,沈葆楨受命出任臺灣海防欽差大臣,經考察後認為必須解除過去限制漢人的渡臺禁令以落實「開山撫番」政策,否則臺灣之土地將無法充分開發;同年2月,沈葆楨上奏請求解除關於臺灣之各種禁令,並獲得朝廷准許。

臺灣於清治初期之出入港口亦因此只開放福建廈門臺南鹿耳門對渡;後因北臺灣逐漸開發,才分別於1784年和1788年開放鹿港八里坌為通商口岸,當地亦因此產生俗諺「一府二鹿三艋舺」。[9][14]

爭議

設置時間

有部分學者認為,清初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並未設有渡台禁令,非正式條文。其因如下(待補全、細述):

  1. 「完全缺乏文獻證據」[15]:135~136
  2. 「文句不像清代文獻」[15]:135~136

此故,有一說其「可能是在康熙51年1712開始實施」[16],也有分項討論者:

  1. 「渡臺必須於內地取照經官核准的規定,是形成於康熙四十一年至五十年間,原因是開放渡臺日久,奸徒混渡臺灣」[15]:137~138
  2. 「不得攜眷之禁令,最早見於康熙五十六年所修的《諸羅縣志》所說『內地各津渡婦女之禁既嚴』,此禁當起於康熙五十六年以前。」[15]:137~138
第三條存在與否

有學者質疑或否定禁粵地人渡台一條文之存在[15]:135~136。而其因如下(待補全、細述):

  1. 「施琅禁惠、潮之民渡台之事只見於黃叔璥《台灣使槎錄》,不見於其它官書。」[16]

参考文献

  1. 滿清的禁止移民政策
  2. 清史稿·本紀七·聖祖本紀二:「五月丙午,設漢軍火器營。甲子,命施琅征台灣。」
  3. 清史稿·本紀七·聖祖本紀二:「閏六月戊午,施琅克澎湖。」
  4. 清史稿·本紀七·聖祖本紀二:「戊辰,施琅疏報師入台灣,鄭克塽率其屬劉國軒等迎降,台灣平。」
  5. 林思綺,陳婷均. (PDF). [2016-11-30].
  6. 清史稿·本紀七·聖祖本紀二:「夏四月己酉,設台灣府縣官,隸福建行省。」
  7. . distance.shu.edu.tw. [2016-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04).
  8. 李筱峰.戴寶村 主持.《臺灣史望春風》.中華電視公司.2005
  9. 黃招榮. . [2016-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5).
  10.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5-01-01. ISBN 9789867332448 (中文(台灣)‎).
  11. . 163.32.177.8. [2016-11-30].
  12. .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4-01-01. ISBN 9789570176193 (中文(台灣)‎).
  13. 馮明珠等. . 遠流出版. 2011-11-09. ISBN 9789573268918 (中文(台灣)‎).
  14. . 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 [2016-11-30].
  15. 阮, 忠仁. . 雷, 家驥; 吳, 昆財 (编). . 嘉義縣太保市: 嘉義縣政府. 2009 [2020-12-16]. ISBN 9789860208023.
  16. Y.D. Tsai of NCKU. . 2013年 [2020-12-16].

外部連結

延伸閱讀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