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經
《百喻經》,全稱《百句譬喻經》,是由天竺沙門僧伽斯那(Saṅghasena)自經藏中抄出譬喻(Aupamya)故事撰集而成,由天竺沙門求那毘地(Gunavrddhi)於北齊永明十年譯為漢語。卷末題記「尊者僧伽斯那造作痴花鬘」,意思為愚痴執著的人所造惡因,如花朵串編成環的因果。全書為九十八則的寓言故事,有後世學者認為應算入引言和書末的偈文,合計百則。
佛教 |
---|
![]() |
佛教大綱 ![]() |
全經由近百个寓言小故事集成,這些小故事通俗易懂,生動活潑,用來比喻佛教的基本思想。每篇經文都由“喻”和“法”兩部分組成。“喻”是一個簡短的寓言,“法”是寓言所蘊含的教誡。寓言中描述了諸多幽默可笑之事,極具諷刺性,生動形象頗具可讀性。
1914年,鲁迅先生捐银元60元请南京金陵刻经处刻印了100本《百喻经》。[1]1926年,鲁迅先生又出资赞助出版了《百喻经》,并亲作题记[2]。
節選
愚人見其壘墼作舍,猶懷疑惑,不能了知,而問之言:“欲作何等?”
木匠答言:“作三重屋。” 愚人復言:“我不欲作下二重之屋,先可為我作最上屋。” 木匠答言:“無有是事!何有不作最下重屋,而得造彼第二之屋?不造第二,云何得造第三重屋?” 愚人固言:“我今不用下二重屋,必可為我作最上者。” 時人聞已,便生怪笑,咸作此言:“何有不造下第一屋而得上者!”
——《三重樓喻》[3]
参考文献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