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花派
概论
香花派是广东、福建、客家社群中,廣為流行的一種民間信仰,甚至傳播到四川等地。
香花派的所谓「法師」稱為「香花僧」或「香花和尚」,寺眾都是所謂的在家弟子,與叢林派的禪僧、弘法僧有所區別,既以喪葬的祭祀誦經爲主,並不採行出家制度,也無須嚴守佛教戒律、清規,與常人一樣,可以肉食、蓄髮和結婚,與火居道士共同承擔民間紅、白之事;以從事超薦、拔度和經懺等活動爲主,儀式內容三教合一,且含有民間信仰的特點,故被佛教人士视为附佛外道。
学术研究
赫治清《天地會起源研究》:「宗教信仰與活動,又和正統的禪宗寺院派有所不同,獨創了不少法事儀規,增加了很多道具,佛事活動形式豐富多彩,熱鬧非凡,格外吸引人,吸收了道教和民間宗教及儒教的某些成分。香花僧可以吃葷,衣、帽、鞋,都和叢林派有別。晚清、民國以來,有些香花僧還結婚成家。」。
房學嘉《客家民俗》︰「『香花』完成了一個亡者在形體消逝後進入後代追憶行列的進程,同時也成為人們開始正常生活的微妙表達,它已經不是純粹的『陰事』,而真正成了舊人仙逝之後一代新人與屋外的世界進行關係調整、人際交往的開始。」;「通過『做香花』,彼此的心靈裂痕可以得到彌補,也可能因為一個生命的結束得到重新組合而趨於再次和諧。『香花』極力強調並動用各種方式渲染的正是這種質樸而一般的心理需求。」
相关概念
廣東人也有类似的民間信仰,稱此類法師為喃嘸師傅、喃嘸佬,比較接近道教的正一道。
在受过广东文化浸润的四川等中国西南地区也能见到类似职业,他们是俗人,娶妻、食酒肉与常人无异,甚至并不信仰佛教或道教,只是职业的超度法事主持人,做法事超度亡人时会披上僧袍、戴上五佛冠(但不一定搭袈裟),领一队人敲锣打鼓,在最後出殡下葬前还会杀鸡取血。
參考資料
- 赫治清《天地會起源研究》
- 房學嘉《客家民俗》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