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君

灶君,俗稱灶神灶王灶公道教中稱「九天司命定福東廚煙主保灶護宅真君」,簡稱「司命真君」[1][2],又有尊為「九靈元王保灶護宅天尊」「九天雲廚監齋使者」「九天香廚妙供真君」 等,是中國神話中主掌廚房飲食,另有專司監察民眾善惡與防備火災的職能,大部分人認為其為男性神[3]

灶君

中国年画灶神
中文名稱
简体
日文名稱
日文汉字
假名
羅馬字
韓文名稱
谚文
韩文汉字
文观部式
馬賴式
越南文名稱 (?)
國語字
漢喃文
琉球語名稱
琉球漢字
琉球國字頭ヒヌカン
拉丁化
灶君
灶君(灶王爺)
汉语
汉语别称
汉语

女性形象

莊子南華經》中說「灶有髻」,晉朝司馬彪解曰「着赤衣、狀如美女」。灶君是昆仑山上一老母,俗称为“昆仑老母”;道书《敬灶全书·灶王经》中称其为“云种火老母”或“种火老母元君”(“元君”是道教封女仙所使用的尊称),她麾下有五方五帝灶君、曾灶祖灶、灶子灶孙、运火将军以及进火神母等三十六神。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她主管人间饮食,专门为天庭督查人间一切事物,还能操控一家人的生死祸福。后世民间大概觉得红衣美女的形象不太稳重,后来便用灶神奶奶将其取代,并与灶王爷并肩而坐。

男性形象

民間印製灶神圖普遍皆採男性形象,有的圖中並繪有灶君夫人,稱「增壽夫人」。男性灶神有如下說法:

张单

东汉许慎《五经通义》曰: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其妇姓王名搏颊,字卿忌(一說為郭丁香[4])。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也說:灶神名喚張單,字子郭,夫人字卿忌,有六個女兒,皆名為察洽。

扶鸾信仰尊張單张恩主,台灣鸾堂中常將张单与关羽呂洞賓共同祭拜稱為“三聖恩主”,或者另外加上岳飛王灵官兩神成為“五恩主”、“五聖恩主”,著名的台北行天宮,即祭祀五恩主。也有搭配文昌帝君玄天上帝等神祇組成四恩主、五恩主的。

灶神為張單,為民間最普遍的說法。

張宙

古時一人名張宙。因喫喝嫖賭耗盡家產,將妻賣與他人為婦,亦不堪支用,終成乞丐。一日乞討至一富人門首,即該婦之戶。婦招宙入,以給飯食,不巧主人歸,主人命妻燒水。張宙恐主人誤會,為保妻名節,奮身入灶而燒死(一說撞柱而死)。後妻每晨昏皆於灶頭設香案祭祀,主人問,則謊稱「人以灶烹食為生,不敬灶神,將譴」。附近人家效之,遂成祭祀灶神之風。

炎帝

西漢淮南王劉安《淮南子》認為灶神是炎帝,說:“炎帝於火,死而為灶。”

重黎

東漢應劭《風俗通》則認為灶神是祝融重黎:“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以為灶神。”

蘇吉利

隋朝杜台卿《玉燭寶典》指出:灶神蘇吉利,婦名搏頰。

信仰職能

監察神

漢朝以後,灶君为五祀神之一,与司命、行神、门神、户神,同为司察小过的家宅神,負責監察人間罪惡,掌握壽夭禍福。

民間認為,灶神會在舊曆年尾回到天庭,向玉皇大帝稟告人間家家戶戶的善惡,所以每年歲末大家都會祭拜灶君,稱之祭灶節,希望灶君在天上可以為自家美言幾句,為自己招祥避禍。

禱詞常見的是:「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青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另一版本:「灶王爷本姓张,骑着马挎着枪,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安康。」

飲食神

人類在進化的歷史中,發現火而得熟食,因此延長壽命。祭灶,亦為感恩食物之來源,餐飲業視灶神為行業神,有的廚師會在灶神前行收徒儀式。[5]

護宅神

灶神為家宅神信仰,源於《礼记》的五祀:门、户、中霤、灶、行,為守護家宅的五位神明,故灶神受尊稱為「護宅天尊」、「保灶護宅天尊」。中國民間有話「灶灰瞇鬼眼」,一些農村百姓會在庭院四周撒上灶灰,藉以驅鬼避邪。

護法防火之神

古時在灶中燃薪燒火,頗具危險性,故視灶君為防備火災之神。江南地區,道教信士定期在灶神神位之前念誦金光神咒,以求防火。佛家檀越,則會在灶君香爐上插上一炷清香,準備一張黃紙,分作八行,標題「恭請本宅司命真君鑒臨」,念誦大悲咒七七四十九次,每次塗一紅圈,一行七個圈,共七行,連標題一共八行,畫好圈後,最後再念般若心經六字真言、「補闕真言」各三遍。唸完後,向灶君拜三拜,頌辭如下:「觀音威力妙難量,大悲神咒妙吉祥,將此功德悉迴向,一家防火保安康。」在灶前焚化,即可防火。由此可見灶君能感應佛道真言護法濟生。

祭祀方式

灶君,选自《Myths and Legends of China》,1922年,E. T. C. Werner绘

閩南台灣民間信仰使用的佛祖漆上,常繪製有家堂五神,也常有灶君的圖像,民眾會將灶君與自家奉祀之神一同祭拜。另有些人,會將灶君神位香火、造像設於自宅廚房爐灶附近,日日奉祀。

因為灶神監察人間善惡,並在年底稟報天庭。農曆年底送神日,人们很謹慎的祭拜灶君圖像,如無供奉畫像者,則用紅紙寫上「司命灶君神位」、「敬奉司命灶君」等類字樣,貼在爐灶上祭拜,供奉肉食、糖餅、水果等等。有些人甚至會準備牧草或生鮮蔬菜(如生的紅蘿蔔地瓜黃瓜等)供奉灶君所乘之駿馬。在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君)醉酒”的记载。繼承此俗,有些地區的人,祭灶时,还要把糕點、糖漿、糖粉之類的甜食塗在灶君圖像的嘴上,希望灶君不在玉帝那里讲自己家的坏话,以避免上天的責罰,不過現代人常用糖果巧克力輕輕往香爐方向劃過,略做表示。[6][7]

少數的地方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只限男子祭灶君圖像或神位,如實在不得已,必須戴著斗笠遮掩面貌[8],祭祀完後,將圖像或神位揭下,與紙錢、紙馬等物一起燒化,送其歸天,直到正月初四才來繼續監察人世。

正月初四接神,灶神將要再度下凡,繼續監督民間的善惡,所以民間會在本日祭祀灶神與家中諸神。

兩廣越南等地區也有說法是,除夕晚上到正月初一,灶君还要与诸神下凡,與人們一起过年,故除夕夜,有許多人也會祭拜灶君。

福建馬祖地區,每到年節前當地立法委員便印製灶君圖分送鄉民[9],鄉民多貼於廚房內,祭灶時備有豐盛食物及特別之「祭灶料」(包含麻粩生仁等甜食)。在福州有「官三民四曲蹄五」的說法,即祭灶的時間,當官人家在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百姓在二十四日,蜑民在二十五日。

主祀廟宇

臺灣主祀灶君的廟宇有新竹縣北埔鎮五指山灶君堂、臺中市梧棲區東天宮、屏東縣東港鎮九龍宮、屏東縣佳冬鄉九天宮、屏東縣萬丹鄉司命壇、屏東縣林邊鄉九天廣聖宮、屏東縣恆春鎮寶靈宮、宜蘭縣五結鄉開基灶君廟省民堂等。

註解

參考資料

  • 禮記
  • 抱朴子內篇》
  • 《東廚司命燈儀》
  • 《敬灶全書》


參見條目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