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爺千歲信仰
王爺千歲信仰屬於人鬼崇拜之類,是臺灣及中國閩南地區最為盛行的民間信仰之一,也是臺灣民間信仰的一大特色,有被稱為「千歲」、「王爺」、「尊王」、「聖王」、「王公」者,皆屬於王爺信仰。
王爺信仰 | |
閩南語名稱? | |
---|---|
全漢 | |
全羅 |
中國民間信仰系列 |
中国民间信仰 |
---|
中国民间信仰 |
道教 |
---|
神仙
|
道教主題 |
概略
「王爺」是對親王、郡王的尊稱,其位階僅次於皇帝;在民間信仰裡,「王爺神」在地方鎮守時,受人民百姓尊崇為「王」,一般被認定是直屬天庭的神祇,受玉皇上帝之命令(奉玉旨)下凡巡察人間、獎善懲惡、為百姓驅除瘟疫與魑魅等,此即所謂之「代天巡狩」,類於古時的巡按、欽差大臣,今日為人伸冤的司法官,亦有成為地方境主、負責地方行政類似古代知事者,脫離最早的瘟神、厲鬼範疇。其所在王府稱為「代天府」,並配屬有天將天兵、地將地兵[1]、直屬中軍等。神尊造型則大多穿著漢服,有錦袍玉帶的文官,還有頂盔貫甲的武將。
而臺灣的王爺神,也常被認為有航海守護神的能力。如屏東縣東港鎮漁民常會參拜東港東隆宮溫府千歲,昔日新北市淡水區碼頭苦力工人常參拜淡水祖師廟奉祀的蕭府王爺等。
信仰來源
系統分類
一般而言王爺神可分為幾種系統,像瘟神系統、英靈系統、家神系統、厲鬼系統、國姓爺祖孫系統、山神系統、戲神系統等,內容非常廣泛,從有官方封號的岳武穆王、保儀尊王、廣澤尊王、開漳聖王等神祇,或者民間奉祀的、不詳其名的各府千歲,甚至是有應公,都可稱為王爺。如臺灣中央研究院研究員康豹(Paul R. Katz)即認為王爺不是一個特定的神明,而是一種男性鬼神的通稱,身分來源多樣但並不衝突,用以表達信眾對鬼神之尊敬或親切,如「灶神」可稱為「灶王爺」、關子嶺地區將不動明王稱為「火王爺」、苗栗縣後龍山邊閩南人將平埔原住民族奉祀「鳥神」尊稱為「鳥王爺」(後以台語諧音改稱「照王爺」,但福州也有不同類型的照天君信仰)等等。
- 瘟神系統:為臺灣王爺的主流系統。早期民間認為千歲乃玉帝所派、負責管理傳播瘟疫的神明,故民眾不敢久留其於鄉里,常以「王船」形式把王爺送到外地,或者焚燒送其回天庭;後期,千歲則逐漸變成掃蕩瘟疫的大神,又可以分為兩大派別:
- 英靈系統:生前於世有功、有恩德的人過世後,也時常被尊祀為王爺,如:
- 家神系統:英靈系統多半是歷史名人或者傳奇故事中的人物,家神系統王爺則較具地域性,指稱自家祖先或同鄉人士對家族、地方有貢獻者。如福州長樂之陳湯銘有義舉,於馬祖西莒島受祀封神,號威武陳將軍,後玉封神號為「威武陳元帥」,長樂陳氏族人聽聞其神蹟,遂於清乾隆十八年至西莒島迎請分靈回鄉建祠奉祀,此信仰亦隨馬祖移民、大陳義胞傳至臺灣、海外。
- 國姓爺祖孫系統:指臺灣清領時期之初,民間為避免被清政府查緝的鄭成功、鄭經、鄭克臧祖孫信仰,於是改稱鄭成功為池府千歲(泉州腔調臺語「池」與「鄭」發音相近),鄭經為朱府千歲(鄭家被明朝賜國姓「朱」),鄭克臧為李府千歲(相傳鄭克臧為李姓人家養子)。此說來自連雅堂《臺灣通史‧宗教志》,他認為明鄭遺民假託祭祀王爺之名以奉祀鄭成功祖孫。[2]
姓氏分類
在臺灣及福建閩南地區有許多的「王爺廟」(代天府),其主祀為王爺(統稱為千歲),這些廟裏的千歲一般只稱姓氏,不稱其名,有上百餘種姓氏,稱為「某府千歲」(某府王爺),受古皇帝所封贈共三百六十位千歲,共計一百三十二姓,有:李、池、吳、朱、范、溫、康、關、馬、趙、張、鍾、劉、史、謝、連、蘇、施、許、袁、蕭、崔、盧、潘、郭、邢、姚、金、鐵、岳、雷、伍、羅、黃、洪、藍、白、紀、蔡、沈、余、俞、于、虞、陳、包、薛、林、楊、徐、田、譚、黎、封、何、葉、方、尹、高、甘、鄭、呂、章、耿、王、武、華、夏、楚、秦、魯、齊、越、周、殷、韓、魏、海、陸、唐、陶、宋、胡、狄、駱、韋、歐、侯、柯、萬、江、榮、邱、孟、董、戴、吉、聶、龍、雲、游、尤、程、倪、莫、干、丁、于、元、潘、廉、石、玉、清、將、帥、兵、士、寇、冠、抄、景、平、順、瓊等姓。
目前在臺灣最常見的三個不同姓氏王爺合祀,五個不同姓氏王爺合祀等等,合祀在一起的則稱三府千歲、五府千歲,有時又稱為三王府、五王府等。
也有廟宇主祀四府王爺[3]、六府王爺[4]、七府王爺[5]。貴文宮供奉九府王爺,在臺灣廟宇中相當罕見[6]。
王爺信仰的系統非常繁雜,如甲乙兩廟皆供奉李府千歲,但造像來歷不一定相同,蓋因兩位李府千歲並非同一神,很有可能只是同姓而已。
民間傳說
民間的王爺(千歲)傳說極其複雜,如說王爺係古時之數名士人,途中見水井中有疫毒,自行投身井中,以警告鄉民不能飲用,救人性命,因此大德,而昇天,被封為瘟神,即「瘟神說」。或說「王爺」為唐明皇或其他皇帝時三百六十名進士,因皇帝要試張天師法術而誤殺,故天子賜其封為王,遊歷四海,遍享血食,即「張天師試法冤死說」。還有合乎史實的「天順舉人說」。
其他如:
瘟神說
福州有五帝(五福王爺)信仰,《乌石山志》载:“榕城内外,凡近水依寺之处,多祀疫神,称之为涧,呼之为殿,名曰五帝,与之以姓曰张、鍾、刘、史、赵。”(《乌石山志》卷9《志余》)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官府视之为“淫祀”而拆毁,并下令“民再祀者罪之”。但不久又恢复,“庙貌巍然,且增至十有余处,视昔尤盛。”(清·乾隆《福州府志》卷24《风俗》)在闽南等地,奉众多的“王爷”为瘟神,每个王爷都冠以姓氏。明清时期,泉州王爷崇拜盛行,普遍奉祀的王爷有:赵、康、温、马、萧、朱、邢、李、池、吴、范、姚、金、吉、玉、周、岳、魏、雷、郭、伍、罗、白、纪、张、许、蔡、沈、余、潘、陈、包、薛、刘、黄、林、杨、徐、田、卢、谭、封、何、叶、方、高、郑、狄、章、耿、沈、陳、楚、鲁、齐、越、侯、殷、沐、虞、苏等数十姓,王爷庙遍布沿海各地。供奉三尊王爷的称“三王府”,四尊王爷的称“四王府”,五尊王爷的称“五王府”,其中以泉州富美宫最为有名,该庙主祀萧望之王爷,配祀数十尊王爷,香火兴盛。
唐皇說
清代巡臺御史黃叔璥《使臺錄》:「三年王船,備物建醮,志言之矣。及問所祀何王,相傳唐時三十六進士為張天師用法冤死,上帝敕令五人巡遊天下,三年一更,即五瘟神。飲饌器具悉為五份,外懸池府大王燈一盞云:偽鄭陳永華臨危前數日,有人持柬借宅,永華盛筵以待,稱為池大人。池呼陳為角宿大人,揖讓酬對,如大賓。永華亡,土人以為神,故並祀焉。」
宋帝說
富美宮《王爺信仰探源》:民間相傳,宋朝皇帝夜裏召見張天師,打算測試他的法術,於是命令進士三百六十人躲在地窖,演奏樂器。皇帝告訴張天師:「邪魔半夜在這作祟,常打擾到我思考,你既然有辦法的話,為我除去它。」天師說:「臣得到功曹神的稟告,這半夜中彈奏、唱歌的三百六十個人,都有功名在身,不是妖魔,原來是官僚罷?」皇帝心裏惶恐,說:「我怎麼會測試你,這真的是妖魔啊!」天師說:「陛下,這些人不是妖魔,胡作非為會有報應,您的金口一開,造作業障無數啊!」皇帝大怒,說:「你的法術沒有效用,卻以拒絕的態度欺凌我。我會懲罰你流放遠方,去除你的教法。」天師說:「臣知道命令了。」天師向空中祝禱:「皇帝的命令,不可以違背。」又以劍拄地大呼;「真君靈官,與我去魔。」忽然間地震,雷聲大作,音樂聲都停了。皇帝急著令宦官把地窖打開,結果三百六十個人都七孔流血而死了,皇帝非常哀痛,命令把他們以禮合葬,天師流淚離開了皇宮。不久之後,宮廷鬧鬼事件不斷,每天晚上都有哭聲。皇帝很後悔,請天師來問。天師說:「這些冤死的人,都聚集在宮中,等待發落,應該要把他們封王,讓他們去巡遊天下,宮內才能平安。」皇帝於是照做了[8]。
祭祀活動
地方廟宇
「王爺信仰」(千歲信仰)尤其盛於南臺灣,與臺灣中部的媽祖信仰並稱,俗曰:『南王爺、中媽祖』,又另稱『三月瘋媽祖、四月王爺生』,顯示民眾狂熱的程度。據1960年代所作的調查分析,全臺宮寺廟所供奉之主神共有二百四十七種之多,其中具有廿座以上的寺廟者有廿九種,超過一百座以上的有九種神明,最多的是千歲(王爺),共有七百一十七座以上,足見王爺信仰的普遍,屬臺灣民間「強勢信仰」,無論千歲神明數量或廟宇數量均居全臺之冠,遠超過眾所熟悉之觀音菩薩、天上聖母、玄天上帝、保生大帝、關聖帝君、純陽祖師、清水祖師、法主真君、玄壇元帥、中壇元帥等等。
附身降駕
而千歲的乩生和筆生降駕附身時,往往亦幫百姓消災解厄;替神明辦公事時,大部分只講說公事、教化及指引等事宜;當乩童跟隨神駕出巡遶境作法時大多數會操五寶(以角棍或釘槌猛擊頭部之兩眉人中、背部、腹部或肩部)或用長銅針來貫穿臉頰而封口(俗稱灌口針)等儀式,壹來保密到家-禁洩漏天機、貳來大顯神威,還有極少數宮廟堂的乩童灌口針,所使用的是小型王爺頭(或五營頭)下連有一根短銅針的型狀。
送王船習俗
送王船在中國大陸閩南地區又可分為泉州派、漳州派。一般認為千歲如人間的欽差、巡按,奉天命來作代天巡狩,大多採行「數年一醮」,每幾年就舉辦一次大型豐富隆重的祭祀,另有災禍或瘟疫時,亦會迎請千歲至該地區鎮壓,或舉行「送王船」儀式等[9]。
「送王船」的習俗有兩種,一種是「遊天河」,就是以紙、竹、綢緞等製造王船,到海边火化,送神歸天,盛行於福州、漳州;另一種稱為「遊地河」,以木製真船,使之隨風放流,到下一個港口、村落,供他人祭祀,盛行於泉州、厦门。而鄰近的潮汕地區同時存在與之類似的兩種習俗。
福建各地皆有「遊天河」之俗,即《乌石山志》所说“出海”,又称“送船”、“送王船”等。福州城的“瘟船”多为纸竹扎成,《闽杂记》载:“出海,驱遣瘟疫也。福州俗,每年五六月中,各社醵钱扎竹为船,糊以五色绫纸,内设神座及仪从供具等,皆绫纸为之,工巧相尚,有费数十缗者,雇人舁之,鸣螺挝鼓,肩各庙神像,前导至海边焚化。”(《闽杂记》卷7《出海》)《乌石山志》载:“出海剪彩为舟,备食息起居诸物,并神鬼所请之相,纳于舟中,鼓噪而焚于水次。以祭祀毛血贮木桶中,数人负之而趋,谓之‘福桶’”[10]。
而「遊地河」就是製造真船,將王爺的神像連同祭品、糧食,搭載在一艘富麗堂皇的特製船中,上面旌旗招展,桅帆俱備,萬分威武,放入河海,任其漂流。如王船漂到某個村落,該村便要迎神奉祀一番,再將之放流,或者就地建廟以護庇民眾,臺灣許多知名的王爺廟都是因王船漂至而建廟。此俗明清至民国时盛行,每3年举行一次,祭典极隆重,称之为“王醮”。民国时期,泉州富美宫附近还有一专门制造“王船”的工场,祭典就在晋江江边举行,有些“王船”漂至台湾海岸,故台湾王爷崇拜多源于闽南。[11],據說南鯤鯓代天府的千歲爺,便是這樣而來的。《闽杂记》载:“漳府属亦有之,然亦皆绫纸糊耳。惟厦门人别造真船,其中诸物,无一贗品,并不焚化,但浮海中,任其漂没,计一船所费,或逾中人之产,付诸无用,殊可惜也[12]。」另外,由於放流王船,流至外庄,依例則必須大加祭祀,舉辦隆重祭典,清朝中葉以後,台灣人為了避免使他鄉鄉民耗費過多金錢,多改採用焚燒王船的方式,將神明送歸天庭。
在潮汕的部分地區,亦有類似「送王船」的送瘟神習俗,一般在農曆正月或是二月初二舉行。送瘟神有兩種方法,一種與「遊天河」接近,叫做「送香船」;一種與「遊地河」接近,叫做「送竹龍」。香船和竹龍形式相似,都是由竹子和紙製作成,香船最後會被火化焚燒,而竹龍會被放去河中用石頭等重物壓住直至沉沒。在送香船前,部分地區會先進行召香船的儀式,期間男女老少會用手觸摸香船的不同部位以求祈福,而主持儀式者也會唸誦召香船歌,召喚結束後香船便被視作不祥之物將被火化。亦有地區在抬香船時會有人群向香船投擲石塊和點燃的香等物。在焚燒香船前,亦會進行營老爺的活動,將老爺請至香船面前監督焚燒。另外,爭奪香船的祭品雞肉也是送香船習俗中的一部分。「送竹龍」活動由於被視作不祥之物的竹龍會漂至下游村落,引發村落之間的爭執,因而逐漸被廢棄。[13][14][15]
2020年12月17日,中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类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6]。
參考文獻
引用
- . [2013-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連雅堂《臺灣通史‧宗教志》:「時已歸清,語多避忌,故閃爍其辭,而以王爺稱。」「雍乾之際,芟夷民志,大獄頻興,火烈水深,何敢稍存故國之念?」
- 楊迪文. . 《聯合晚報》. 1989-02-21 (中文(台灣)).
- 黃靖雅. . 《聯合晚報》. 1990-05-29 (中文(台灣)).
- 陳俊合. . 《民生報》. 1998-03-05 (中文(台灣)).
- 楊淑媛. . ETtoday新聞雲. 2017-02-11 [2017-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3) (中文(台灣)).
- . [2013-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富美宮。《王爺信仰探源》民間相傳,宋帝夜召張天師,欲試其術,乃令進士三百六十人居窖內,鼓瑟吹笙。帝告天師:「邪魔夜茲,頗擾我思,君既有法,為我除之。」天師曰:「臣得功曹稟報,此夜笙歌三百六十人,俱有功名在身,非『魔』也。固官僚乎?」帝心惶然,曰:「我焉試卿?此誠魔也。」天師曰:「陛下!是人非魔,濫為有報。金口一開,造業無數。」帝怒曰:「爾法不效,厭然欺我。當殛爾邊荒,去爾教法。」天師曰:「臣聞命矣。」天師望空禱曰:「官家命,不可違。」杖劍指地大呼:「真君靈官,與我去魔。」忽然地震,霹靂大作,琴簫俱止。帝急命黃門開其室,則三百六十人俱七孔流血而死矣,帝哀之,命以禮合葬。天師淚辭宮闕。不久,宮廷鬼祟不斷,夜夜哭聲,帝悔,請天師而問之。天師曰:「此冤死輩,皆聚於宮闕,等候發落。宜封為王,使之巡遊天下,宮禁方安。」帝從之
- 千歲巡狩─島嶼王船文化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中央研究院電子報
- 《乌石山志》卷4《寺观》
- . [2013-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21).
- 《闽杂记》卷7《出海》
- . 揭陽新聞網. [2020-12-19].
- . 搜狐. [2020-12-19].
- . 橄欖網. [2020-12-19].
- . on.cc東網. 2020-12-17 [2020-12-17] (中文(香港)).
来源
- 盧道權《臺灣的王爺信仰小故事》.(臺南:修心書局,1970)
- 劉枝萬《臺灣民間信仰論文集》(台北:中央硏究院民族學硏究所,1974)
- 蔡相煇《臺灣的王爺與媽祖》(台北:臺原出版,1989)
- 黃秀峰《東石港先天宮宮誌》(嘉義:東石港先天宮管理委員會)
外部連結
- 影像實錄